过了新春,第一个到来的节日便是元宵节。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要吃元宵。但是关于他的文化习俗,绝不止于此。
所谓元宵,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元,为始;宵,为夜。元宵,意为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自这一夜起,月移西去,春回大地。火树银花,香车宝马。灯火阑珊处,眉间心上人。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很多说法,有“汉武帝于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有“汉明帝取印度习俗,每年正月十五礼佛拜舍利,以弘扬佛法”之说;还有“人间百姓燃灯放炮,躲避天帝兵将”之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元宵节,少不了吃元宵
元宵又称汤圆、浮元子、元宝、粉果,关于它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元宵类似《山海经》所载的祭祀食品。其实中国的每一个节日,基本都与古代祭祀有关。文献记载,至宋代时期,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已广为流传,象征着团圆、圆满等吉祥意味。与现代寓意相同。只是根据我国各地的不同习俗,南方和北方的元宵在制作上叫法上却有不同。北方的元宵是摇出来的,叫做元宵;南方的元宵是包出来的,叫做汤圆。
元宵节,少不了赏灯
通常来讲,正月十五,是年的最后一天。古时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竞相挂起造型各异的花灯,当时官府也会组织大型灯市供全民观赏。在水浒传里,李逵元宵节大闹东京,便能看出古代元宵节灯市活动非常丰富。
大街小巷,百里灯火不绝。火树银花灯如昼,宝马雕车香满路。看到这样的美景和盛况,古代文人少不了要吟诗作赋,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丽诗篇。其中以辛弃疾的词为最。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元宵节,是情人节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了诗意和爱情色彩的日子。被誉为古代与七夕并列的情人节。这一天,未婚的男女会一起赏灯,看到中意的心上人,会搭讪求偶。
即便到现代,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而流行于贵州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也不责怪。据说谁偷的菜最多,谁就能早得意中人。
元宵节,“走百病”的日子
在古代,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传统。有道是,天上星月交相辉,地下人们走百病。
这一天的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结伴出门,或行走墙边,或见桥必过,称为“渡危”。经过寺庙时,还要摸一摸门上的门钉和门环,古人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到了现代,人们也喜欢在这一天户外出行。元宵节,正值冬春之交,暖风和煦,空气清新,不管是踏踏春,还是多多走动呼吸新鲜空气,都有助于祛除百病不祥。
元宵节,祭祀的日子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这个说法来源于道教“三元”。上中下三元,分别对应着天地人三官。天官掌管人间命运,主持生死公道,正月十五亲临人间巡察善恶,赐福人间。
在“元宵节”这个称谓正式形成前,正月十五又被称为“正月望”。每逢这一天,皇家及民间均会举行祭天或祭祖仪式,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子嗣绵延。自唐代以来,民间还流传着元宵拜紫姑神和“迎紫姑”习俗。
元宵节,品诗词
元宵节,在这个万家灯火,举国团圆的日子里,作为现代人在赏美景,灯展的同时,品一品唐宋前朝的元宵诗词,其意境之美,也是极好的。
隋·隋炀帝·《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元好问·《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
明·王守仁·《元夕》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清·董舜民·《元夜踏灯》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读者们,关于“元宵节”的美好,大家还能想起哪些?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