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出“唐诗排名前10”,王之涣2首入选夺魁,李白垫底,大家怎么看?


唐诗,是中国历史上最巅峰的文学作品,其文辞华美,语言凝萃,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作达48900多首。这么多的唐诗作品,千百年来,有众多学者为其进行排名,总没有定论。
在所有学者中,有一位叫蘅塘退士的先生,乾隆二十八年春,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成为近300年来最官方的唐诗编撰排名,影响之大,几乎家喻户晓。整体编撰以体裁为经,时间为纬,客观又易于朗诵,成为小学生启蒙教材之一。

近年来,由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为主导的众多现代学者,博采古今唐诗材料,运用现代统计学,和现代人欣赏角度和美学思考,得出了一份唐诗前100名的排行榜。
前100名诗作中,其中上榜名篇最多的诗人为杜甫17首、王维10首、李白9首,但排名第一的诗篇既不是李白的也不是杜甫的,确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下面作者将为读者们揭晓这份榜单前十,如果觉得好,请收藏转发,以备孩子学习。

第10名,李白·《蜀道难》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元年至三年,在长安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全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据说,当年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这篇文章后,惊为天人,大赞道:“真谪仙人也”!

第9名,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虽仅仅40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

第8名,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全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第7名,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为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品。全诗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尤其是“欲济无舟楫”的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震撼人心。

第6名,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创作的一首感怀诗,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慨叹。写好后,他把这首诗寄给了遭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抒写了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第5名,杜甫·《登岳阳楼》
此诗是杜甫一首即景抒情的诗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第4名,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诗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在鹳雀楼众多诗篇中,唯这篇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第3名,王之涣《凉州词》
《凉州词》虽描写的是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悲凉而慷慨。这首诗在当时广为流传,在唐朝的青楼里也是作为压轴作品来演唱的。
更妙的是,这首诗,去一个“间”字,就成为了一首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2名,王维《渭城曲》
《渭城曲》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作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这首诗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第1名,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向来是作为开卷和压卷来看待的,能够夺得唐诗第一,绝对是实至名归。
千百年来,这首诗都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据说李白登黄鹤楼后,有人请李白题诗,李白偶然间看到了崔颢的这首诗,只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悻悻离去!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诗词排行,难免会引争议。读者们,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赏经典诗词,观诸类文化,请关注【文史道】。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