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灿烂的诗坛史上,李白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在诗词和古文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当年他拿着一篇《蜀道难》拜谒贺知章,贺知章惊为天人,由此冠名“谪仙人”。
谈及唐朝诗人,大家耳熟能详且能叫上名者不在少数。基本上每位诗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标签,比如杜甫的沉郁、韩愈的严谨、白居易的朴素平易近人,王勃的洒脱、王维的田园风、还有王之涣的边塞诗等等,不一而足。
但唯独说到李白,他好像全才一般,在诗词的很多领域都达到了巅峰。比如柔情的《清平调》,梦幻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夸张的《望庐山瀑布》,恬淡闲适的《敬亭山》等。
在他的众多诗篇中,还有一首诗也堪称绝唱,能够比肩甚至超越同领域的其他选手。这首诗就是《关山月》,属于“边塞诗”的范畴。
边塞诗,主要以描写塞外风光、征途见闻、边塞英雄等内容为主。代表诗人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等。在唐朝,边塞诗是一个大的科目和类别,非常受到重视。
李白的边塞诗《关山月》,有何艺术价值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
唐·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
李白《关山月》,全诗60个字,可以分为三个章节来欣赏,每一章节都描绘有不同的意向。分别为边塞风情、战争景象和征人思乡三维画面。且每一维度的描写都堪称绝唱。
第一维度前四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首诗的开篇,也就是开头的二十个字,便惊艳了众人,他所起的气势是非常之高的,一般的诗人难以企及他的高度。
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掀起沙尘的万里长风,从天山到玉门关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雄浑状况,悲壮苍凉。开篇大境,绝不逊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维度中四句: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白登道”,说的就是汉朝时期刘邦被围困白登山7天7夜的故事。旨在说明从汉朝开始与胡人的征战就没有休止。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一朝一代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在这里征战,但是大多死在了战场上,归还的很少。这里的意境和王翰的《凉州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代征战几人回”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李白的诗更胜一筹。
第三维度后四句: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说完了战场的苍凉,战争的残酷,接下来就是边塞诗的又一大主题,思乡思亲。
但李白的这4句思乡思亲的诗句,分别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上来写。“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这句站在征人的角度来写,戍边将士遥望边城景象,想念的却是家中场景,因为思乡之情,脸上早已布满愁容。他将思乡情感表现的直白而又不失委婉气韵,别具一格。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是站在家中亲人角度来刻画的,将士的妻子站在高楼之上,叹息着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前往边疆的亲人。
在边塞诗当中,最为动容的就是征人思亲以及家中亲人思念征人,李白将两者用在一起描述,与众不同,更加突出了征人思妇的哀怨。
说到这里文史君不由得又想起了陈陶的边塞诗《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与李白的诗句意境相合。
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边塞诗,写尽了所有边塞诗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正因为李白有着非凡的文化造诣,所以每一个意境场景的描绘都堪称绝唱,后人很难企及。
在所有的边塞诗里,李白的这首诗往往会被忽视,因为没有被入选语文课本,所以知之者甚少。但是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确是不可低估的。
读者们,关于“李白的《关山月》”,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