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料想很多人都将开启“赏春”模式,或“踏青”模式。
众所周知,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其强大的影响力千百年来形成了鲜明的节日文化。从古至今,清明节基本上有两大主题:1、祭祀祖先;2、出游踏青。
以这两大主题为背景的诗词里,不乏有很多优秀作品。杜牧名作《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几乎人人会背。
但千百年来,经很多学者验证,唯独这首诗,大家以为写清明写的最为“真实”。
这首诗,出自宋朝诗人高翥笔下。对于高翥这位诗人,大家可能都比较陌生。与宋朝的大家们相比,他基本处于“无名”的状态。
但了解宋诗和唐诗的人都应该都知道,尤其是宋朝诗人一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甚至很多人都在朝为官。如苏轼、辛弃疾、朱熹、杨万里等。
然而高翥却出身布衣,一生游荡江湖,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是江南诗派中的代表人物。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生活最接近市井,所以他的诗作《清明日对酒》,被后人称之为写“清明”写得最真实的作品。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作首联两句写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描写了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这种场景,如果在乡下参加祭扫,肯定会感同身受,有身临其境之感。
紧接着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意思是说,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这场景,真心是写的非常真切,和杜牧等人诗作相比,更有真实感。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也就是诗人想象的: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会真切的感受到“真实”二字。
尾联诗人做了总结,也发表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感慨:“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应当说这也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比较常见的心理常态。诗句告诫人们,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整首诗读完之后,无不给人一种伤痛之感。有祭扫祖先场景的伤痛,有“狐眠冢上,儿女笑灯前”对比的反差之痛;也有人生无常,且行且珍惜,饮酒当最,等到死去想饮一杯酒也不能的“亡故”之痛。全篇8句诗,无一句不真实,所以说是最真实的清明诗,一点不为过!
读者们,关于“高翥的清明诗”,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呢?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