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中秋节、中元节、元宵节等节日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天,人们均会归乡祭奠祖先、或者缅怀先烈去扫墓,或者到父母坟前上一炷香,烧一段纸钱,聊表思念之情。
清明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最初源自于上古时期的春秋二祭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与“寒食节”文化相结合,从唐朝开始,清明节又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到了现代,清明已成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节日,在中国民间影响较为广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临清明,很多人都会想起杜牧的这首诗来。
诗中描绘出人们上坟祭祀时的忧伤心情,现在已成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虽然现在很多为了环保,禁止烧纸等行为,但是摆设贡品祭祀还是可以的。
古时候,清明节非常受重视,清明上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行为。即便外出做官,这一天也要回来祭祀先祖,且那时的清明习俗讲究也有很多。
尤其是在很多农村地区,这一习俗文化更加浓厚。其中有一句俗语说的是:“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与清明上坟到底有何关联呢?今天文史君就和大家来聊聊。
在一般人看来,清明上坟选在清明节这一天是最好的,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常常在一些墓碑上看到,墓碑立于清明毂旦,或者清明吉旦。
毂是谷字的繁体字,毂旦,是利于谷物生长的好日子,当然指的是清明是晴朗美好的日子,于是毂旦旧时常用于吉日的代称。而吉旦就更自不必说了,就是吉日的意思。
所以,很多人认为清明这一天上坟是最好的。但是依照老祖宗的讲究和习俗,却并非如此。
老祖宗讲究的“前三后四”,意思是说,清明上坟最好选在清明节这天的前三天,或者后四天。也正是很多地方讲究的,“清明不上坟”这样的道理。
之所以选择前三天,主要有2个原因:1、很多人认为前三天阴间路上不拥挤,去世的亲人能够很快收到冥币,路上行走安全便捷;2、与“寒食节”有关,古代的寒食节常常在清明的前一天。寒食节是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的节日。
如果前三天忘记了,或者因为现在很多人打工在城里,清明节前赶不回来。那么上坟就可以选择在清明的后四天。“前三后四”正好对应“七天”之说。
关于“前三后四”的说法,很多地方还有不同的解释。说的是:前三年的新坟是清明前三天上坟烧纸;如果过了三年,就是老坟了,应该选在清明的后四天烧纸。
除了“前三后四”,民间还有“左五右六”之说。
关于“左五右六”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清明那一天一般只烧纸,不为坟墓培土。给坟墓培土的时间,一般选在春分过后的第五天、或者第六天来修坟。
另一种说法是,清明上坟烧纸时,一般选择在早上五、六点钟,这时候太阳还没升起来,阴盛阳衰,便于逝者收冥币。假如太阳出来阳气会过盛,阴气太弱,逝者灵魂不敢出来收冥币。
除此之外,清明上坟还有很多讲究:如添土不要过多,因为天气转暖,不要让坟土过厚;如果老人只去世一人,就不能添土,以免去世之人踩着坟头望伴儿;清明上坟压纸,谓之换夏衣,只能压单张的纸,秋祭时换棉衣才能压多张纸。
如今看来,这些说法都很迷信,但文史君以为这毕竟也是古人留下来的建议和智慧,能遵循还是遵循的好。
读者们,关于“清明上坟的讲究”,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