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被借走外出展览,回国时多了一条痕迹,最后如何来处理?


越王勾践剑的出土,可以说震惊了整个世界。不止在考古界引起了巨大轰动,甚至在科学界、文学界都有不小的影响。
1965年隆冬,江陵(今荆州古城)地区漳河水库的渠道修建工程正在进行,当工人在紧张的挖掘过程中,指挥员忽然发现土质松软有填埋的痕迹。指挥长判断很有可能有古墓存在,于是上报文物局。由此,开启了一场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
这是一座楚国的墓葬群,规模宏大。在望山一号墓中,出土了举世瞩目的越王勾践剑。据当年考古队长谭维四教授回忆说:
“当年把宝剑捧出来后,做好准备抽剑出鞘,第一眼看到这把剑最高兴就是它实在太漂亮了。大家都惊叹,真是绝世奇宝!”

越王勾践剑全长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重875克。剑身饰有黑色的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两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盘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工艺之高,超乎想象。
另外,越王勾践剑出土之后非常锋利,也是超乎在场所有人的想象的。据说有一位工作人员在抽出宝剑的过程中,不小心还被划破了手。后来还有专家专门做了测试,越王勾践剑轻轻松松能够划破26张纸。2500年前的古剑,能够保存的如此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在剑的剑身上还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书”,是篆书的变体,释读颇难。
起初郭沫若以为是:“钺王邵滑,自乍用鐱。”邵滑是楚国在越国的内应,因功被封为越王。最后经过文史专家进一步考证,确认为“钺王鸠浅,自乍用鐱。”
这下专家们更加沸腾了。因为“鸠浅”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名字——勾践。勾践就是那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旷世英雄!
“自乍用鐱”则证明着,这把剑是勾践为自己精心打造的佩剑。这柄剑不仅揭示了越王勾践崇高的身份和地位,也为世人展示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精湛的铸剑工艺。

正因为越王勾践剑的锋利和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文化价值,它也成了公认的“天下第一剑”。自越王勾践剑出土一来,就受到了世界学者的一致追捧。
很多国家为一睹越王勾践剑的凌厉,多次向我国提出出借的条件。1973年在日本展览时,整个日本学术界都因它而轰动。
20年后,到了1993年,新加坡方面希望能够邀请越王勾践剑前往当地进行展览。本着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同意了出国展览。

但是意外发生了。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剑身被玻璃划出了一条长达7毫米的划痕,而且无法修补。经过调查发现,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裂缝是新加坡展览会工作人员在撤走越王勾践剑展览时,发现剑身卡在了玻璃中,工作人员没有多想,一下子将宝剑硬生生的拉出来。
就这样,千年名剑被玻璃留下了一条划痕。事实上,铜或者青铜的硬度是没有玻璃大的,工作人员强硬拉出宝剑,划伤难以避免。
自此之后,越王勾践剑被列为禁止外出展览的顶级文物之一,也成为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读者们,关于“越王勾践剑”,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呢?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