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


《矛盾论》是教员思想的精髓之一,所以有时候一些朋友来提问,说自己特别忙,没空把四本《毛选》读完,如果只能读一篇的话,推荐读哪一篇?我都会推荐《矛盾论》,能把这篇读懂读透彻,其它篇章翻翻就能懂。
《矛盾论》到底高明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尝试着用矛盾的方法来分析一些问题。
一、
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然后我看到有人根据这部电视剧提出了一个问题:赵瑞龙为什么不找个精神病做掉沙瑞金和侯亮平?
提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习惯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以从静止的、孤立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这个人看来,既然是沙瑞金和侯亮平在查赵瑞龙,是他最大的威胁,干脆把这两个人除掉就行,同时为了成本最低,杀手也容易逃脱,最好找个精神病患者来行凶,事后还可以免责。
说实话,如果赵瑞龙真有这个人当做自己的军师,那赵瑞龙肯定早就挂了,都不用等到沙瑞金和侯亮平来查他。
我们用矛盾的方法来分析这个策略就知道。
首先,不同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是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矛盾的方法是从事物之间联系来看待问题的。
你要行凶,但是这里涉及多个要素,需要把这些要素都掌控,才能达到成目标,问题是找精神病杀手来完成目标,根本无法掌控这些要素。
假设赵瑞龙脑子犯抽,还不听他家人的劝,一心想要干死自己的威胁,要杀沙瑞金和侯亮平,肯定会找最为职业的杀手来干这件事,而不是找一个精神病杀手。
因为沙瑞金和侯亮平不是死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他们是活人,而且有斗争经验,身处一定安全的环境,周围经常还围绕不少正义的同事,要以杀死为目的来干掉这两个人,第一要考虑的是成功率。
一个精神病杀手能有多大的能力和本事?在很容易失手的情况下,精神病杀手被抓住,外加精神病杀手也不会太聪明,再被警察反向追踪找出供出幕后黑手的证词,赵瑞龙这就是玩炮仗结果把自己给炸了。
二、
我们再来看,剧中赵瑞龙雇佣了一个专业的杀手,也没有朝着沙瑞金和侯亮平去,而是针对一个“自己人”去灭口的,结果还没成功,被警察知道后反过来吓一波“自己人”,这也不是赵瑞龙犯傻。
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要关注矛盾的普遍性,这件事中的普遍性逻辑是,要杀沙瑞金和侯亮平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赵瑞龙本身的问题是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搞腐败,是为政权系统所不容的,所以才有了沙瑞金和侯亮平要查他。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把这两个人给杀掉,那风险就是万一杀不掉那不是暴露的更快?
赵瑞龙雇佣了一名专业的杀手去杀自己手下的一个草包,最后都失败了,现在要他去杀两个很有能量的人,尤其是沙瑞金这种到达了省委书记位置的人,肯定难上加难,因为这里面的环境更复杂,变数更多,万一刺杀失败了,立马来一波反向追踪,杀手怎么跑?
《人民的名义》中腐败的丁义珍之所以能在检察院眼皮子底下能逃跑,是因为警察系统中有人给提供庇护,能得到庇护主要是丁义珍被抓会让赵瑞龙他们损失很大,同时庇护他所犯的成本比较小。假设省委书记都被干掉了,谁敢提供庇护,这种大雷谁敢顶着?有些人贪赃枉法是为了多拿钱,而不是为了作死,自己迎着大雷直接上。
假设即使他把沙瑞金和侯亮平干掉,这事就完结了吗?没有。如果沙瑞金和侯亮平被干掉,整个国家政权就受到了挑战,下次可能会集结10个沙瑞金和侯亮平的人和力量来对付赵瑞龙,他能吃得消吗?杀人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把自己带入更大的麻烦之中。剧中赵瑞龙没这么干,才是正常合理的选择。
三、
不要觉得杀人可以直接把对方肉体消灭掉,最有效果,从矛盾的同一性的角度来看,有效果的办法风险也是最大的,两者是对等的,不会存在一件效果极好,但是代价为零的事来。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杀人其实很难,万一没杀成功,打偏了,或者失误了,或者早早就被发现了,就会立马迎来一波反向的追踪。
要杀人就会有痕迹,行凶者要吃饭、睡觉、开车、购物、踩点、拿武器等等这些痕迹要消除,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搞了杀大官员这种大事,全省加中央的力量来查这种痕迹,要隐藏真的是无法做到的。
一旦痕迹被查出来,再来个顺藤摸瓜,主谋的人就容易暴露,这个代价就要他来付。
而摆在赵瑞龙面前的是面对全省和中央的力量有胜算,还是仅仅面对沙瑞金和侯亮平有胜算?这个时候,是不是觉得应付沙瑞金和侯亮平,才是最简单的那一个?
剧中赵瑞龙还是太自大了,觉得有自己老父亲的靠山问题应该不大,觉得省警察厅厅长和政法委书记能靠得住。如果他真的用矛盾的方法分析过这个问题,发现自己不是沙瑞金和侯亮平的对手,靠山其实靠不住,早早跑路才是最好的选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