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
其实命运的说法按《毛选》的标准,本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属于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比如三岁看老,从三岁时候的表现就能把一个人的未来看的清清楚楚,仿佛一个人之后一辈子都在重复,没有变化,这不是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看问题是什么?
这里最为坑人的是,一个人一旦相信了命运的说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按照这个思维方式去行动,最后把自己就活成了自己口中的命运。
就好比一旦你相信了亡羊补牢已经晚了,自己命该如此,之后羊一直丢,贫穷和无发展就是自己的归属,最终就成了命运之说。
所以要摆脱命运,首先得摆脱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得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
要摆脱命运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要时刻警惕被这种观点侵蚀。
比如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比如寒门再难出贵子。
比如性格决定命运。
比如没有资本,就当不了老板,没有发展。
比如内向的人一定要变得外向,才会有发展,等等。
形而上学的观点更多时候,是基于经验论,以及单个要素决定论的角度,夸大了价值而已,事实是多样化的,并非这么简单。
要改变,就得时时刻刻地警惕这样的观点,不要被带进沟里去。
二、
读过《毛选》,你会发现《毛选》表面上讲的是革命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却讲的是通过实事求是的干革命,旧中国最终摆脱了被人欺负的命运,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独立自主的过程。
革命开始,我党还很弱小,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根深蒂固,军阀作为其代理人,统治着中国社会,这就是所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当今的印度还不如。
当时的中国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是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地,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地主阶级联合欺压,日子真的是过不下去了。不要把革命想的很美好,毕竟是要血流和牺牲的,普通人真的但凡有口吃的,谁愿意去闹革命,当时的现实真的是糟糕的不能再糟糕了。
闹革命就是解决当时的阶级矛盾,对于旧中国来说是先进的,能推翻落后的势力,推动社会前进。不过再先进也要讲方式方法,要走对路,路走错了照样会失败,革命不能单凭口号过活和发展。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了国民党身上,结果蒋介石挺进上海后,拿了英美和江浙财阀的钱,转过头来背叛革命,杀了我党上万多的人。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我党革命方式主要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在大城市发动革命,建立政权。只是俄国当时实际情况是无产阶级人数众多,大城市少,革命暴动起义控制了大城市,就夺取了政权。中国的无产阶级人数少,只有两百多万,大城市也多,分布在南北城市,在小部分城市革命暴动即使成功,但是力量少守不住,秋收起义前后的各种失败,证明了这一点。
后来教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军阀控制的薄弱地区农村闹革命,在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革命得到了发展,也为后来革命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本,也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打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在瑞金根据地的发展,红军被迫长征,红军在陕北站稳脚跟,这都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我党和军队最终才得以发展和壮大。
在革命期间,我党也犯过很多错误,都被教员总结在《毛选》里。书中的文字是一段一段的内容,背后是我党发展中实事求是的总结,是许多党员和士兵的流血和牺牲。
三、
个人要改变命运,在摆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同时,要持续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身边有什么事,做什么工作,接触到什么样的同事和朋友,就从身边的事情着手。
小到做业务,大到管理半个公司,其中都会有具体的问题,需要实事求是地解决办法,实践结果会检验方法的效果。
一定要脚踏实地,把问题解决,不逃避,不好高骛远,把成绩做出来。
通过实践出成绩,是可以逐步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最终再把这些本质和规律运用到现实当中,最后得到更好的结果,得以发展的。
围绕发展的目标,持续实践,掌握更多的本质和规律,围绕目标整合资源和人脉,会发展的更好,路走的更远。
命运会在实事求是的实践中,慢慢被自己改写,自己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不再被别人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