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泳”不是咕涌,剃掉肉鱼还活着,日本料理可以多“变态”?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那这样的朴素程度你见过吗?

这是日本独创的一种饮食料理,叫作“骨泳”,就是将鱼身上全部的肉剃掉,只留下鱼尾和鱼头,并且能保证这条鱼在短时间内还活着,在水中继续游动。没有看错,这是一道菜,一道被他们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刀工与饮食文化的一道“高端”菜肴。
其实“生食”是日本饮食文化长期演变传承下来的一种特点,是否能接受只看个人喜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当这种文化走向极端,它的底线在哪里?

“骨泳”不是咕涌‍
“骨泳”从总的方向来说,并没有脱离日本传统的生食方式,一样是将新鲜的鱼肉片下来调酱食用,然而“骨泳”也和这种单一的从鱼身上片肉的方式存在差异,那就是鱼在被制作成为事物的过程中直到被吃,它始终是活着的状态。

厨师会在食客面前展示整个料理制作的过程,将活鱼身上肉最多的部位片下来,并且鱼片的薄厚均匀、没有血丝。然后将留下的几乎只剩下骨头的部分放回水中,让这些一息尚存的鱼儿继续在水中游动,并认为这是视味觉的双重刺激。
从哪里下刀、怎么才不会割破血管、鱼片的厚度大小掌握、鱼的神经保留等,因为要始终让鱼活着,这就很考验下刀的力度、角度和平稳度。

这是对大厨刀工要求很高的一种料理方式,厨师也可借此展示自己的刀工之卓越、技术之精湛。
因此,“骨泳”料理也被视为一种非常高端的一道“名菜”,被很多上流社会的人所推崇。在这部分人的立场上,“骨泳”是一种“极致”的料理。

但是我们细想这样的料理过程,会不会觉得有一点熟悉?古代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刑罚惩罚方式——凌迟,就像是这样,一刀一刀的割掉罪犯身上的肉,并且保证在最后一刀结束之前不会死亡。细思极恐。

生食‍
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日本四面环海,基本所有的生存技能都靠海洋来调整,尤其是饮食方面的文化习惯。

在“吃”这一方面,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能值得我们探究大半生;和我们相邻的日本却大有不同,他们似乎异常偏爱这种“生食”的方式。
生鱼片、生肉、鲜虾、海鲜等,只要技术到位,万物皆可“生食”。

可能有很多人不太习惯生吃食物,但“生食”其实也有很多有利的作用,比如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一定程度上可预防糖尿病、肥胖和便秘等部分成人疾病,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植物纤维能排除体内的部分毒素、垃圾,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在国际上有一种特殊的“生食”方式,就是将食物原料通过“负压干燥”技术加工,在不破坏其营养物质的前提下将物质加工成粉末,多是冲泡或者参杂其他食物食用。

但是!这种“生食”是建立在食物的卫生条件非常高的前提下,并不是只要是生的就都有这些功能,并且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现代人的肠胃已经不能完全将生的食物有效消化,不合理的生吃反而有可能造成消化不良。
日本的“生食”就非常地道,是真的“生”食,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原有的味道。

日本早期的生刺身受到很多人欢迎,他们的“生食”也成为一种民族识别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经过长期的时间演化,这种饮食习惯似乎走向了一个极端。
就拿我们今天说到的“骨泳”来说,几年前有相关节目表演时,还被全球很多人抵制,直到下架。生食不可怕,饮食文化也可以变革发展,但是请不要向“变态”的方向发展。

食材的选择‍
于个人来说,在吃这一件事情上,虽然我不完全排斥“生食”的方式,但日常当中还是认为食材最起码的底线是要有“烹饪”的过程。这和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也有思想上的不认同感。

按理说,早期我国早期人民到日本之时已经不是处于“茹毛饮血”的时期,就算是后来根据地理环境调整了饮食结构,也不会走向绝对的极端。但是其后来越拉越大的偏差似乎没有方向,又似乎有迹可循。

我国东汉时期,广陵的太守陈登就很爱爱吃生鱼脍,但后来因为过量食用,肠道受到传染病及寄生虫一类的感染,经医治康复,却还是因为继续食用吃生鱼片重病而亡。
到了现在,生鱼片之类的食物依旧存在很多寄生虫、细菌和传染病之类的威胁,很多长期食用生食的人也确实有相关类型的疾病,且并不少见。食品安全依旧需要注意。

-END-大家都在看四维空间真实存在吗?如果人类进入四维空间,会变成什么?
宇宙的一切是谁安排的?杨振宁:有造物者,宇宙不是偶然的
假如大象早已灭绝,科学家能通过化石复原出大象的长鼻子吗?
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动力点击下方“在看”支持作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