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关于生孩子,这本书写得太!荒!唐!了!


近日,一组人口统计数据令人震惊:
2020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大幅减少,创下历史新低。
 

 
要知道,去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071万,而出生人口才1003.5万。
可以看出,尽管二孩政策已经实施了五年,但依然没能阻止我国“低生育率陷阱”的到来。
 
在前几天的热搜上,大家开始讨论如何走出这种陷阱,“计划生育”也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其实,早在莫言2009年的小说《蛙》中,就给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生育史”,从中就能感受到:
生育问题对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儿。
 

《蛙》的主人公名叫万心,是一名乡村妇产科医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接生的工作主要依靠产婆。
特别是万心所在的村子,无论医生的接生再科学、再安全,村民们也更相信那些“老娘婆”。
 
新法接生的推广任重而道远。
那些“老娘婆”们怕自己的财路被阻断,就专门在背后造谣,说大夫接生出来的孩子会得病。
这下村民们对医生更加抗拒了。
 

 
但万心不怕,她知道,要想让人心服口服,还得凭本事说话。
 
1953年的春天,万心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接生。
 
产妇名叫艾莲,是地主陈额的小老婆。
当万心赶到艾莲家时,村里的产婆已经到了。
只见产婆正骑跨在艾莲身上,卖力地挤压艾莲高高隆起的腹部。
 
听到产妇杀猪般的嚎叫,万心火冒三丈,一个箭步冲上去就把那老娘婆甩到了炕下。
随后戴上橡胶手套,严肃地对艾莲说:
“你如果想活,就听我的。”
 
原来,艾莲是高龄产妇,且胎位不正,人家的孩子都是先出头,她的却先伸出了一只手。
 
或许万心就是天生的妇产科医生,她的手在艾莲的肚子上一摸,艾莲就感受到了一种力量。
于是她停止哭泣,听着万心的命令,配合着将孩子生了出来。
 
后来,艾莲逢人就夸万心有大将风度,也是从那以后,万心几乎被乡里的女人们神化了。
大家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这样,万心凭一己之力,打开了村里接生的新局面。
在她往后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接生了至少七八千个孩子。
 
每当回忆起那个黄金时代,万心总会双眼发亮,不无感慨地说:
“那时我是活菩萨,是送子娘娘,成群的蜜蜂蝴蝶跟着我飞。但是现在,却是苍蝇跟着我飞......”
 
原来,到了1965年底,急剧增长的人口让国家感到了压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随之来临。
 

 
当时万心已是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她也有了一个新身份:计划生育领导组组长。
 
一时间,被人前呼后拥的万心成了众矢之的,就连村里深得她恩惠的女人们也开始对她避之不及,大家还给她起了新的称号:“活阎王”。
 
“人口不控制,中国就完了!”
无论被村民污蔑还是追打,万心都保持着坚定的立场,绝不让一个超生者漏网。
 
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无论万心的工作小组如何“赶尽杀绝”,还是有人想尽办法偷生。
 
张拳的老婆就是一条“漏网之鱼”。
她已经生了三个女儿,却还是违背规定怀了第四胎。
 

 
为了把她拉到公社流产,万心带着同事和民兵,坐上公社给配的专用快艇,冒雨前往张拳家要人。
 
接下来的场景,如电视剧般惊心动魄。
一边是张拳家人在哭求、辱骂、喊打,另一边是受伤了的万心,和全副武装的民兵。
 
僵持之下,张拳的老婆终于哭着跑了出来,同意跟大部队走。
但没想到,趁大家不注意,这个女人突然从船舱里钻出来,纵身一跃跳入河中。
 
不过,她并不是想寻死,而是想利用自己的好水性逃过一劫。
但怀孕五个月的孕妇,怎能游过一艘快艇呢?
 
女人边游边哭,渐渐开始下沉。
突然,空气中散发出一股血腥味儿,万心一看水面,大喊一声:
“不好,快救人!”
 
尽管万心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女人还是死了。
 

 
类似的悲剧时不时就会发生,后来连万心的侄媳妇也因超生引产死在了她面前。
 
都说医者仁心,万心接生时对新生命的喜爱有目共睹,但这么多年恪尽职守,她的心里也背负了深深的罪恶感。
 
很难想象,她这样一个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却在晚年时夜夜失眠,甚至能被一只青蛙吓得晕过去。
 
为什么会怕青蛙呢?
据她所说,是因为一天晚上,她在走夜路时听到了此起彼伏的蛙声。
那些蛙声与以往不同,就像成千上万的婴儿在哭。
 
对一个妇产科医生来说,她多么爱听婴儿的哭声,但那天她却听到了一种怨恨和委屈。
她感到无数只青蛙向自己扑来,把她的衣服撕得片甲不留。
 
后来,万心迷上了泥塑。
每当夜晚失眠之时,她就用泥土捏出一个又一个娃娃。
那些娃娃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万心对他们的“身世”如数家珍,因为这些都是在她手中死掉的“人”......
 

 
《蛙》是莫言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也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在这本书中,人的名字由器官命名,生育自由由他人决定,因为法制、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冲突,导致了一场场令人唏嘘的悲剧。
 
这本小说看似在写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却也通过她的人生传奇,以及生动感人的细致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
 
有人说这本书触及了国人灵魂的最痛处,或许是因为里面的情节看似魔幻,却曾在全国的各个角落真实发生过,事关每个人和家庭的“生”。
 

 
也有人说这本书前半部分现实,后半部分魔幻,但在荒唐与凄凉之中,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悲悯和敬畏。
 

 
《蛙》与“娃”同音,蛙声与婴儿的啼哭声相似,而蝌蚪和人的精子也形状相当,“蛙”就是作者对生育的一种隐喻。
 
莫言之所以选择写这个题材,是为了把自己的姑姑写进小说,因为他就是被姑姑接生的。
 
其实,莫言在2005年时就开始写这本书了,后来因为结构问题被搁置,直到完成《生死疲劳》后,他才重新开始创作《蛙》。
 
历时四年,三易其稿,这本书最终的结构的确很有意思:
它由四封长信和一个话剧剧本构成。
关于万心的故事,是以她侄子的口吻进行讲述的,而最后的话剧,更是集诙谐、反讽、戏中戏于一身,十分引人入胜。
 
用莫言自己的话说,这本书专门写给经历过计划生育,以及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万读者。
如果你正好是其中的一员,不妨从《蛙》中看看自己经历过的时代。
 
对比过去,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选择推迟甚至不要孩子,评论区说说,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
- The End -
往期推荐
🔗
比《寄生虫》更恐怖!他在碗橱里藏了三十年......

被家暴二十年后,她决定干掉丈夫......

3000万男性“打光棍”,婚姻焦虑催生了罪恶产业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