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明网公布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参评城市名单,最终结果将择期公布。作为中国大陆“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全国文明城市评比再次受到极大关注。
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机制是怎样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下称“创城”)对一座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参评中出现的乱象应当如何避免?
对此,我们邀请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天舒做客搜狐城市直播间,一起聊聊城市“创城”那些事。观看直播回放,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评选机制复杂 好处明显
张天舒首先以济南为例,介绍了“创城”对一座城市的影响。经过15年的努力,济南在2017年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并于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测评中位居全国28个省会(首府)、副省级城市榜首。
张天舒说,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来讲,“创城”之后的济南自然环境改善明显,“蓝天率”越来越高,空气质量变好,绿地增多。济南还借助“创城”推进“拆违拆临”工作,对于市区内历史形成的私搭乱建,临时、违章建筑进行集中拆除改造,并对商户妥善安置。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交通状况都有明显改善。
张天舒还介绍了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机制,他说,“创城”分三个赛道和三个层级,不同体量级别的城市在各自赛道分别进行PK,通过评比让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即“以评促建”。在评比过程中,有超过40个中央部委参与评价标准制定,并由中央文明办主导实施。
评比采取暗访考察+入户问卷调查+网上材料评审的方式进行,评比体系分为3大模块,12个测评项目,90项测评内容,188条测评标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不同领域,且对不同等级的城市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谈到“创城”对城市带来的具体实惠时,张天舒表示,首先“以评促建”的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具体到市民层面,居住环境会有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交通秩序也会有很大改观,市民素质提高,荣誉感增强,对更加长久城市精神的打造功不可没。
从城市层面来讲,“创城”对城市实力有明显提升,城市发展也会进入快车道。对于当地政府来讲,“创城”的过程就是对当地官员治理能力考察和提升的过程,“创城”成功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正面影响。
对于一些地区在“创城”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现象,张天舒表示,地方积极“创城”背后的政治逻辑是对国家意志的落实。在“创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会把国家治理的最新理念、国家政策目标分解到文明城市评比的具体指标当中,推动城市落实,“以评促建”。
同时,文明城市作为中国特色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评选活动会增强市民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打造“城市共识”。
普通市民有多个途径参与“创城”
目前,部分地区在“创城”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刷白墙搞美化”、“ 筑高墙挡杂物”、“ 盯防测评组”等形式主义,张天舒分析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参与人数众多,涉及政府层级多的庞大工程,在此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免形式主义现象,其背后的“症”结是官僚主义与“信息不对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沟通,二是监督。其中沟通交流涉及多个主体,如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政府与社会。张天舒强调,引入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群体、学术机构、智库等社会群体的参与非常必要。
另外,要建立中央、第三方和地方,上级、第三方和下级的多维测评体系。中央政府发挥监督核实作用,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保证评比反映民意,得民心。
对于广大市民群体如何更好参与到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张天舒称,事实上,目前的很多评选环节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群众参与。
在评比的初期阶段,调查组会通过暗访、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市民的参评意愿,若群众的赞同率低于70%,则城市不得被推荐参评。
另外,暗访和入户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会测评诸如社会治安、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等与民生联系密切的指标,调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还有,成功“创城”的城市还要接受每年的复评。复评过程中,全国文明办会调查当地政府是否履行在评选过程中给市民的承诺。
张天舒最后说,经过多年历届文明城市的评比,“创城”已经由开始的外部压力推进型,转变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自我驱动行为;由上级到下级的自上而下推进,转变为市民到社区、街道、区以及整个城市的自觉行动。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