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广东不堪重负》的文章又把各省财力贡献度的问题拉到公众视野。
文章把广东的全口径财税收入减去公共财政收入的值作为全省的财政贡献值,对比计算得出,无论是人均还是总值,广东的财政贡献度都是最高的,并得出结论:广东已经不堪重负。并呼吁中西部人民在花钱的时候要记得广东人民的不易。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各省具体的财力贡献排名如何呢?现行的财税分配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又如何解决呢?对此,搜狐城市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直播连线,一起探讨相关了问题。(点击阅读原文看直播回放)
01
财力贡献度不等于地区对国家的贡献程度
汪德华首先指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他认为文章中的计算方法过于简单。比如未把计划单列市单独计算,对政府公布的数据项目理解不够准确。同时汪德华也肯定了文章中说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即各省的财政贡献度差别较大,且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另外,广东省在财力贡献绝对值上的确排名全国第一。
根据汪德华的研究,“十二五”(2011-2016)以来,仅有9个省份对国家财力有净贡献,其余22个省份都需要中央提供补助。但他认为不能机械地看待财力贡献度,因为财力贡献度并不等同于一个地区对国家的贡献程度。
汪德华指出,一些发达地区和省份虽然贡献了更多的财力,但中西部地区、一些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也为发达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同时,由于商品市场的自由流动,部分归于发达地区的账面税收其实是中西部地区的消费者在承担税负。还有一些像北京、上海等“总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在外地的业务所得税仍上缴至总部所在地。
因此中西部以及不发达地区的人民并不需要因为财力贡献度低而愧疚。
对于最近频繁曝出的类似贵州毕节大方县、云南砚山县截流、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汪德华分析了两点原因。一是县市级财政的运转大部分是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但是部分地区上级政府对下一级的县市提出更高建设要求的同时,却不增加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下级政府只能被动“采取措施”,即所谓的“上级点菜,下级买单”。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地县市为了搞基建、扩大投资、搞工程等,擅自挪用教师工资。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且问题积累已久。
02
让群众监督财政预算并不容易
在谈到如何避免和预防地方政府存在的财政支出不规范的问题时,汪德华说,除了现行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外,对财政预算的监督要走“群众路线”,让公共预算公开透明的触达大众。
但他同时表示,由于财政预算项目的庞杂及专业门槛较高,完全实现无障碍的群众监督并不容易。
当问及对于今年的财政状况预期时,汪德华称,受疫情及之前减税降费的影响,国家整体的财政、税收减少很难避免。按照国家的预算报告,今年全国的财政收入预计会将下降5.3%,这在几十年的历史中实属罕见。
但同时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比如安排了1万亿的特殊国债和增加了1万亿的赤字额度,2万亿的资金全部下放到县市政府。另外,中央还把保证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排在首位。
汪德华还建议地方政府在引进大型的投资项目时要更加审慎,做好投资效果的评估。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