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家|林伟:现代城市如何才能实现全面智慧化?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工智能展现了硬核力量。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手段精准追踪,细化管理,被应用于多个层面。这也使我们对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表现有了更多期待。
通过疫情防控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暴露了哪些短板?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除了继续赋能城市医疗与公共卫生外,还需要哪些配套规划与建设,才能实现全面的城市智慧化?
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和类脑智能研究院教授、类脑院副院长林伟认为,从疫情防控和治理角度而言,目前大数据应用还缺少预判性的分析和定量化的研究,没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太多定量化的科学依据。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智慧城市,人是真正的核心,所有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美好。
近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杂志社、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搜狐城市作为全渠道媒体战略合作伙伴联合策划的系列访谈节目《后疫情时代的城乡规划变革》正式上线,第八期嘉宾为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和类脑智能研究院教授、类脑院副院长林伟。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疫情防控
搜狐城市: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生活将带来哪些改变?
林伟:人工智能在具体研发及应用上可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这次疫情防控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和进展。
首先,软件方面的应用可分成宏观、介观和微观三个维度。从宏观维度来说,我们基于数据、算法和模型的分析,用人工智能数据化挖掘的方法来研究疫情的传播。介观维度体现在诊疗过程中,从影像层面快速对疾病进行诊断。微观维度则关系到病毒的溯源问题,比如病毒从哪来?有无变异?我们需要结合分子生物学的大量数据来做相应应用。硬件方面的应用包括研发硬件设备和研制机器人,比如在实验室和医院里,通过无人、无菌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传递分配。
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具体应用在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层面,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大数据应用还缺少预判性分析
搜狐城市:通过疫情防控实践,您认为大数据应用暴露了当前城市空间管控的哪些短板?提供了哪些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新方向?
林伟:目前我们应用大数据做回顾性的评估比较多,但从防控和治理的角度来说,还缺少预判性的分析和定量化的研究,没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定量化的科学依据。比如公交地铁在疫情时期该怎么运行,我们只掌握了过往的数据,如何研判未来,用什么政策,并没有清晰的框架。未来我们要基于大数据进行预判性的评估,才能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
搜狐城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上效果显著,但是高度信息化时代,也将带来信息泄露、网络骗局等问题,我们如何保证信息安全?
林伟:从之前的互联网到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安全和伦理问题一直存在,保证信息安全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从个体出发,对于参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领域的工作人员,加强相应信息安全知识、基本素养的培养及引导。另一方面是从上至下,出台相应的约束制度,对大数据安全的立法,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做好相应规范。
智慧城市,人是真正的核心
搜狐城市:人工智能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林伟:城市里的基本个体是人,那么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城市,还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以智慧城市不单单涉及传统的城市规划,也包含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方面。
在做传统的城市规划之前,我们可以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模型来做相应城市空间布局,也能由此研判怎样一种布局对城市日后的发展有利。这就类似于做一个沙盘推演,通过推演得出一个规划体系或方案。
另外,开展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进程,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最近我们致力于去做智慧交通,在有限的城市交通资源里适时调控一些交通信号,包括信号灯,指示路牌的动态调节,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尽可能提高通行率。
搜狐城市:疫情对于全国的医疗体系、布局和效率提出了挑战,是否会加速对智慧医疗的建设?目前我国智慧医疗处于怎样的阶段?
林伟:毫无疑问,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作用。国家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赋能一直期望很高,国家科技部、学界以及一些著名企业都希望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赋能于医疗业,所以智慧医疗在我国的发展正当其时,学界也在为其提供算法和技术层面的支持。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