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初期全球注目的漩涡中心。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内,除了举国支援、爱心汇聚等主流论调外,谈武汉而色变、将武汉与病毒等而视之的地域污名化“杂音”也不绝于耳。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地域污名化?城市的文明和包容性在疫情下该如何体现?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朱顺龙提倡理性分析、从容应对漩涡中心城市被污名化的现象,疫情下的信息和文化传播,更考验城市的理性和包容。这种包容既体现为顺境时的从容,更应反映在逆境时的宽容与人文关怀。
近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杂志社、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搜狐城市作为全渠道媒体战略合作伙伴联合策划的系列访谈节目《后疫情时代的城乡规划变革》正式上线,第九期嘉宾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朱顺龙。
线上博物馆是对城市文化传播的全新补充
搜狐城市:您如何看待疫情期间的线上博物馆,这对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会带来什么启示?
朱顺龙:我国博物馆数量很多,在公众教育传播方面也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线上博物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传播度,其实也是对线下城市文化传播的一种全新补充。
总体来说,线上博物馆有利有弊,比如它不能让人们直接、有体验感地进入空间,一些珍贵文物只能以虚拟的方式呈现。但从信息的传播力度来说,线上博物馆有它的特殊性,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观看文物或展览。另外,多媒体、融媒体的介入也从传播形式上给线上博物馆带来了生动性。
从运营角度来说,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过后,线上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载体,在整个城市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城市文化运营可采用直播模式
搜狐城市:您如何看待疫情期间的直播文化?文化产业和知识教育,如何在购物、游戏、猎奇和低俗的直播当中突围出来?
朱顺龙:近几年来,直播作为一个全新的行为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新颖的视觉冲击,带来了诸如流量经济、网红经济等一系列经济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甚至城市结构。它作为新的流量吸引点,有不受时空限制、传播力度强的优势。疫情期间,线下活动骤降,直播这类线上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当然,我们常说的低俗、消极、悲观的信息流是一直存在的,直播本身作为一个传播形式是没有问题的。在内容上,直播也可以用来展示城市的方方面面,城市的发展历史、生活习俗、文化信息等,都可以在未来做一个传导。
如果未来直播成为一种国家比较认可的文化传播模式,那么我们的城市文化运营也可以采用直播的模式。
逆境下如何应对地域污名化?
搜狐城市:城市的包容性和文明有哪些体现?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可能出现的地域污名化?
朱顺龙:实际上,这是一个城市文化宽容度的问题。疫情这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普遍会给城市带来应对上的措手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和城市文明的包容。它包含了在顺境时的一种城市优势的绽放,同时也体现在逆境时,对于一些问题有更理性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展现一种人文关怀,人性光辉。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确保这种文明基础的存在,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载体的未来设计、布局,都要能够从容的应对这样一些突发事件。
有些城市因为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漩涡中心,自然而然,它会存在污名化的趋势。但对于污名化,我认为,还是应该理性分析。无论是从政府层面,领导者的姿态上,以及整个城市的响应方面,只要我们积极应对,我认为,这种污名应该是可以清除的。
搜狐城市:近期网络上的吃瓜事件众多,应该如何确保有用信息的传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网络文明秩序?
朱顺龙:快捷、公开透明的主流渠道反应要神速,留给吃瓜群众发表不负责任言论的空间越小越好。当然这和城市管理者有很大关系,城市管理者包括政府各部门、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他们要在其中发挥作用。吃瓜群众基于突发事件的危险性,和对信息的片面理解,可能会有一些缺乏逻辑和理性的表达,所以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尽量提供及时、准确和公开的信息。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