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京GDP总量达14817.95亿元,排名再次回到全国前十。但同时,南京在江苏省的“首位度”(GDP占全省比重)为14.43%,全国倒数第二, “弱省会”的标签依旧没有摘掉。
除此之外,科教资源在全国排名前列的南京长期被诟病“技术转化弱”,且南京总体经济体量虽大但本土企业长期“有高原无高峰”,近期疫情的态势也让人们对当地的城市治理能力打上了一个问号。
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南京离自己“十四五”规划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到底还有多远?
为探究这些问题,搜狐城市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进行深度访谈。
以下为访谈实录:
-01-
南京科教资源虽丰富但偏基础研究
搜狐城市:南京前市委书记曾提出:“为什么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的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产业竞争优势?”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曾刚:你讲的问题也是我们很多人关心的,特别是南京市和江苏省里的领导特别关心的问题。南京作为中国的六朝古都,也是一个科技大市,有的指标在国内是排第二,其它更多的指标排第三。北京、上海、南京,这是三强,这是基本没有争议的。
但是我们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南京的科教很强,但是经济实力和影响甚至在省内都没有那么大。有些人就认为南京的科技成果、科教资源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转化效率比较低。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跟它直接相关: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要说起来在国内是做的最好的,这跟台湾的新竹研究院也有点类似。但是南京的产业没有看到那么好的效果,科技企业在省内有名,在国内部分有名,国际上的有名的就不太多,所以大家认为江苏科技转化效益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南京是六朝古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但实际上大部分古都,创新发展都并不突出。因为创新是对从前的某种迭代,说得更直截了当一点,会进行一些“破坏性创新”,有否定的意味。古都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对整个国家来讲甚至对世界来讲都有重要影响,但是这对追求卓越、追求新高峰来讲,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对城市发展有贡献,但在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面,南京还应该秉承一种创新的思想。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不应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而应该成为动力。
另外,虽然南京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面做了很多部署,但是跟其它的一些省会城市或者重点城市相比,力度没那么大,有瞻前顾后之嫌,老怕影响了南京的其它城市功能。比如吸引人才、对科技成果在南京的转化等方面的支持的力度,也不是没有,但是总体来讲没有达到那么高的高度。
南京的城市功能,特别是管理体制机制再造方面,没有那么亮丽的表现,所以科技成果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么高的水平。现实的制度、工作重点上面有缺失,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环境,最核心的是靠企业。在新的双创企业,包括那些创业板上的企业方面,南京表现其实不是太好,对于创业企业培育上面相对滞后。
国家讲双创,像沿海的一些城市,比如深圳,还有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力度比较大一些,南京吸引双创企业的环境条件就没有那么优越。在一个强省,在中国经济最活跃、创新资源最丰富的长三角地区,怎么样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南京需要重点思考。
还有一点,江苏省虽然是中国的科教大省,但是如果仔细来看看内部结构,包括院士、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其实基础研究偏多。应用技术开发的,以技术研究为核心功能的研究所、研究院比较少,科技成果的转化路径比较长。
所以南京的科教资源很丰富,但是在技术开发能力上面,跟其他先行、重要的大都市相比不占优势,甚至某些方面还处于劣势。
搜狐城市:能举个例子吗?
曾刚:比如说中国科学院在南京有四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所更多是从事基础研究,对产业的驱动作用比较小。
所以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优化结构,更多围绕卡脖子技术,建设新的研究所,在南京的重大技术研发能力上应该有比较大的提高。让科教资源往产业方向走一点,企业家往技术开发方面也走一走,相向而行,让科技成果跟产业化能够更好对接。
南京基础非常好,但是“桥”还比较窄,怎么把原来的“单行道、市道”变成“省道”,变成“国道”,变成世界上最顶级的高速公路,这个是下一步应该思考解决的一些问题。
-02-
南京有成为区域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责任
搜狐城市:南京多年来GDP总量占江苏省比重很低,且整个江苏被大家戏称为“散装”的江苏,您怎么看?
曾刚: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其实从中央领导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市委市政领导,还有下面的区里面,甚至包括一些街道镇里面大家都很重视,因为大家热爱南京,对南京充满了期待。另外,很多南京的市民,也关心南京的名声,南京的知名度、首位度的问题,成为了南京这么多年的一个痛点。
您刚才讲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江苏是“散装”的,江苏省是群雄并起,厉害的城市很多。南京按GDP总量来讲,是国内排前十的城市,也是比较早地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去年的话就有将近1.5万亿的GDP,这是非常亮丽的数据。
但是江苏是一个大省,是中国的第二经济强省。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应该成为江苏大省的大市,不能满足于跟中西部和东部沿海一些没有那么强的城市比,要往前面看。
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在城市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方面来讲,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也出来了,南京GDP总量排在第十位。但是在长三角地区,它居然低于江苏境内的苏州,甚至低于浙江的杭州,跟大家的期待还是有距离。
第二个方面,在长三角地区,南京GDP总量排第四,但是增速前十都没进去,排在第12位。这样看南京的明天让人充满了忧虑。
南京的GDP占全省的比例在15%左右,在所有省会城市里垫底,并且别人还在把它往后面挤,暂时没看到赶超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京首位度的问题,真的是个问题。
搜狐城市:南京近些年多次提出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强调南京作为区域中心的重要性,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曾刚:你南京有那么多科创资源,作为省里面的行政中心,你不做出表率来,谁做表率呢?不管从政治上面讲,还是从条件来讲,你当仁不让要做火车头,不能跟在中间作为辅助动力。
你刚才讲的中心城市的问题,大家认为南京作为中心,这是不容置疑的,要不是的才怪了。你南京是六朝古都,有那么多科教资源,原来还有很多基础产业,比如南京的化工是全球有名的。南京是不是能够成为中心城市,现在居然成为一个问题了。所以南京GDP规模真的是要快速扩大。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过去在世界上排的比较靠后,现在成了第二大经济体,江苏贡献很大,南京也有贡献。但是在我们从第二大变成第一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南京是不是得有更多的作为呢?
搜狐城市:有观点认为,省会城市并不一定事事都要争第一,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发挥自己的行政功能,自己有一定经济实力就可以了,您对此怎么看?
曾刚:从个人生活来讲,有人喜欢像深圳、上海、北京等人很多的地方,还有人在连云港,还有些在西部一些城市,比如丽江,大家都觉得可以过得很好,看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
为什么大家把南京首位度作为问题来看,因为南京不只是南京人的南京,还是江苏的、中国的南京,所以大家觉得南京应该有更多的担当和责任。作为个人来讲的话,自己幸福就好,但是因为南京所处的地位、拥有的条件,还应该让别人觉得你真的能带着别人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让中国从老二变成老大,南京应该有自己的贡献。
另外一点,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南京在江苏省其它地方的号召力在哪?除了行政以外,在经济、科技服务上面别的城市也应该能够接受你的帮助,不然的话你跟其它的城市比如无锡相比,你有什么了不得的呢?
南通现在发展也很好,常州也有也有一些方面表现突出。你既然是一个省会城市,就应该有跟一般城市相比有更亮丽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的感觉、企业的感觉和城市在整个区域中承担的责任不一样。
大家不认为苏州、无锡首位度是问题。行政中心才有首位度的问题。我们现在更多是从整个国家总体格局来讲南京首位度的问题。
就像高层讲的,我们要避免一城独大的问题。中心城市不是说你自己“个子大”就行,而是说要有一帮兄弟姐妹跟着你一起走,所以南京应该跟周边城市有更多的联系,对他们的发展有更多推动作用。在交通、通信的设施,经济上面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等方面,你是不是发挥了这种作用?
-03-
南京想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条件很好但挑战很大
搜狐城市:具体应该怎么做?
曾刚:周边城市要通过跟南京一起合作,实现更好更快的高质量发展,这个非常重要。南京以前是六朝古都,曾经也是中国的中心,但现在好像南京找不到昔日荣光。
南京机会在哪?我觉得建设中心城市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如今的趋势是搞都市圈,要搞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也是国家战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是有点重建中心城市的味道,他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新东西,因为它条件本来就很好。
建国以后,安徽省会从安庆到合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不认为合肥有那么大的影响。所以不仅是马鞍山,滁州,芜湖,安徽省的其他很多地方都觉得南京是他们的中心,从资源的情况、服务的能力、品牌的价值、城市名片价值来讲,都是这样。所以南京要根据现在的标准,在创新驱动、高端、绿色、综合发展这些方面,帮助大家,团结大家一起往前走。南京自身要提高GDP,提高自己的规模,让自己长得更大,长得更强,让大家一起来做,南京是有很好的机会。
南京市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2035年规划的建议,南京市政府做的“十四五”规划,都有一些安排,但是力度小了点,特别是在南京跟周边地区联动,共同发展,建设命运共同体,力度还不够大。中心城市一方面是规模大,另外一方面让别人觉得一起能把事情做大。这是南京作为中心城市应该承担一些责任,也是他的机会。
搜狐城市:南京多次提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您认为可能性大吗?
曾刚:南京做国家中心城市应该说有很好的条件,但挑战是非常大的。中心城市,你得有一个腹地,受到周边城市的认可。但是南京的表现特别是经济数据的表现,没有那么有吸附力。
在江苏境内,苏州凭什么不能变成中心城市呢。甚至无锡南通表现也不错,江苏的好地方太多了,甚至包括临近的不到100公里,最近的省会合肥,现在也跑的也蛮快的。
你南京确实是六朝古都,但其它城市后来居上为什么不行呢?所以南京必须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力,让合肥、让苏锡常、南通觉得南京很重要,滁州、扬州、镇江还有马鞍山等等要有同样的共识。
南京的辐射范围还是太小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必须比这还大,国家觉得这一片区域就靠你了,才会给你这个称号。当然不是说其他的国家中心城市已经尽善尽美,至少其它国家中心城市在方案、行动、制度安排上面真的像一个国家级的中心城市。
南京想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非常好,加上现在讲“双循环”,国内循环为主体。以前南京跟沿海地方相比,靠内陆一点,好像条件差一些,但是现在南京的机会来了。所以南京可以有更大的力度、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改革力度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04-
南京传统优势面临生态困境新兴产业发育不足
搜狐城市:以制造业为例,南京在长三角的产业链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曾刚:长三角,特别是制造业方面是中国最强。尽管有些地方比如珠三角也有一些上佳的表现,但综合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产学研一体化的条件,没有谁能跟长三角比。这个国内外都是认同的。
这次新冠疫情,大家可以看到,上海的浦东机场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防疫物资的采购中心,就因为有长三角的产业支撑,制造业能力真的非常强。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上佳的表现,因为全球的产业分工,让我们的制造业的优势很好的发挥起来了。
长三角技术真的很强,南京的有些产业也不错,特别是化工方面做的非常好,比较优势明显。中国的化工企业、钢铁材料工业在世界上是竞争能力最强之一。但这些产业在今天“碳达峰”、“碳中和”,强调绿色发展的条件下,短板非常明显。
化工、钢铁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大,南京市这么多年一直在解决化工围城、化工围江的问题,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省内向苏北转移、其它地方转移,生态必须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前置条件。优势产业面临生态环境的瓶颈,这是南京GDP没有别人那么快的原因之一。
搜狐城市:新兴产业方面呢?
曾刚:新兴产业南京也有一些,但是跟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它真的规模不大,特别是数字产业没有那么快,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也反映出来了。浙江号称是中国数字第一省,上海是中国最早公布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座城市,南京的数字在哪?
我的家乡武汉现在搞芯片生产的力度很大,靠近鄂州方向,一片大的工地,就是搞芯片生产。南京在哪?上海要做东方芯港,无锡、苏州这方面的力度也非常大,南京在哪?南京有动作,但是跟这些城市相比,力度可以再大一点。因为它有高校,有科研机构。
南京前几年做了很多的工作,是为了腾笼换鸟,结构调整。把化工、钢铁外移,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面,现在就是要进来,要比别人还要好,这是南京的机会。
搜狐城市:下一个发展阶段,南京的定位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以及如何实现它?
曾刚:数字网络现在成为各个城市特别中国城市关键热点,大家可以再从全球来看,中美之间、中日之间一些争执,其实围绕数字来做的。有人说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就是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国制造2025”全是围绕数字来展开的。
长三角地区那么多地方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都是靠数字来做的。南京在新一年数字港的建设上面,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要把化工、钢铁往外迁,还要有新鲜的东西进来。上海搞的东方芯港,“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是5000亿,那南京是多少呢?
浙江在这个方面建设很多,北京六大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力度也很大的。目前的一体化的发展跟早期有点不同。早期一个城市做了别的城市就不要做了,现在可以是细分领域的合作,我做数据你也可以做。做数据不再是一个中心,而是把多个中心连起来,实现一种良性互通。通过结网的发展、联动的发展、以邻为伴的发展,让城市往更高层发展,在全球有更强的竞争力。
所以南京在这个新的方面应该首先进入领先,因为你是中国第二大省、长三角第一经济大省的省会,你怎么能够输给杭州、输给合肥,还不如苏州呢?
-05-
南京与周边合作上首先要开放心态
搜狐城市:上海是长三角绝对的中心,南京应该如何平衡自己和上海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曾刚:南京跟上海的关系很重要。
长三角地区好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大都市旁边都没有环都市的贫困带。中国很多地方有,比如环京津的贫困带。协同合作方面,长三角效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苏州离上海很近,如果不是跟上海合作得好的话,苏州不可能成为江苏的第一经济大市。首先从认识上面来讲,竞争为辅,合作为主,合作应该成为主旋律,割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个现象其实我不能理解,现在国家有G60科创走廊,有九个城市,从省会城市来讲独缺南京。南京人不愿意跟他们一起做,觉得“我们也可以做老大”。
不是因为距离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领导角色问题。现在有一个现成的机制,你为什么不参加呢?现在国家文件、科技部文件给G60很充分的肯定,并且成长性也非常好,所以合作共赢,要放低心态。要把上海变成有利条件,而不是竞争对手。
上海的外滩只是地理上在上海而已,它应该是长三角的外滩,也可以成为南京的外滩。南京的夫子庙也可以成为上海的夫子庙,这样才能够使一体化发展汇集自身城市品牌的建设和实力的壮大。
南京的规划可以搞一点开放性的东西,让其他城市一起参与,而不是自己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心胸要更广阔一些,目标更远大一点。长三角地区,南京也好,合肥也好,杭州也好,上海也好,他应该成为一家人,不要分的太清楚。
搜狐城市:在这方面南京应该向周边城市学习什么?
曾刚:南京的底子比合肥、杭州要好很多,因为它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优势明显。但是南京表面看起来很自信,又好像有点自信不足,就怕跟别人合作以后没体现核心地位。
杭州让上海科技成果在杭州转化,合肥也干了同样的事情,南京一次都没做过。别人每两个月、一个季度都要搞一次。不是说那个东西拿过来,南京就变成上海的地盘了,自身的发展要利用上海的高端科技资源。
上海的转化空间有限,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可以是转化平台,南京有转化平台,上海的技术为什么不能过去呢?不能只靠南京自身的技术转化,还可以是来自上海、来自北京的技术。南京基础条件好,但是跟附近的两个省会城市相比,开放程度、跟邻里合作的积极性没那么强,也不那么迫切。
技术是全人类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到了南京来了,那就是我们南京的技术了,是我们南京的成果了。南京方面心态还要调整,不要觉得用了上海的技术,就觉得我低人一等。谁发展的好,谁就是牛人,谁就是牛市,谁就成为我们的引领者。
-06-
南京要提高南北郊区的发展定位
搜狐城市:南京东西狭窄,南北狭长的地形会对南京的城市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曾刚:南京有个难兄难弟,是山东的济南,济南也是狭长的城市。在过去以邻为壑、相互竞争的时代,狭长肯定不好。因为交通又不好,堵的很厉害,然后两边的腹地也很窄。那种圆形的城市比较好发展。
现在呢,由于新的体制、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行政边界,长三角核心就是破除行政边界对生产要素、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障碍,把空间行政边界弱化。
因为开放的心态,它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了,因为有新的视野了。以前户口很重要,因为户口性质不同,各种供应、各种福利差别太明显了,现在服务标准上慢慢打平了。打破行政边界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
搜狐城市:那南京具体应该如何打破狭长地形的限制呢?
曾刚:南京的问题是市区强,郊区弱,而苏州那边是市区比较弱,郊区很强,所以苏州能够跑到南京前面。上海最近在推一个重要的工作,郊区的五大新城,要比上海市中心有更快发展,作为长三角的新的节点城市来建设。
南京的南北两面,是不是别把它变成副城、卫星城,而应该让他有更好的表现,因为首先它生态环境很好,另外还处在长三角比较中心的位置。所以要解决南京的问题,第一个要解决郊区比较弱的问题。南京的格局,应该有改观。
另外像安徽的滁州,接受南京的辐射还是不错的,科技成果转化很多没在南京做成,结果在那里能搞成了。那边的机制性的东西比较少,民间自发的行为比较多。南京要形成合力,政府、社会、科教还有企业,变成一个联合体,联动发展,形成一种系统的安排,就比单个的中心要好的很多。
所以我觉得南京为了解决南北狭长的地形问题,市内肯定要配置,另外要让南京成为南京都市圈的一个重要的引擎,在都市圈内建设多中心,南京江南江北的郊区都可以成为重要节点。
特别是到了新时代,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的绿色的发展成为大势,南京在这个方面要做一些新的谋划。新的时代、新的制度安排给南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应用在城市之上,就是要顺势而为。南京过去是六朝古都,新南京在中国的版图上应该更加亮丽。
南京条件很好,机会很好,但是南京要抓住机遇,通过讨论研究,形成一些方案,有计划的行动,来年机会一定会非常好。
搜狐城市:南京的的“十四五”规划里面也提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和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您怎么看以及您对南京发展的预期是怎样的?
曾刚:这反映了南京市领导、南京的很多学者们的共同意愿,也反映了中央对南京的需求。但是中国这些大城市,基本上那几个方面都有,只是语言表达有点不一样。最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面,靠一些项目,一些具体的计划,能够把目标化为坚持的步伐。
所以,第一个南京要打开心扉,要跟长三角一体化对接,利用好南京的科技资源。任何一个城市,像纽约也好,包括北京、上海都有长处和短处,通过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实现高层次的发展。
第二点,不能拘泥于原来的一些传统。刚才讲的上海的五个新城,提供新的战略空间,南京的南边、北边也是很大的战略空间,新产业、新战略一定跟新的空间结合在一起。所有这一切的东西要新的机制,比如说创新飞地,南京很少。让城市的科技资源跟其他的生产能力实现空间上面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动,南京还要在这个方面多做些工作。
除了加强信心,还要有比较具体的步骤,这样才能使南京原来的设想成为现实。
实习生胡一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