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意见》的发布引起公众广泛热议,该文件也被普遍认为是对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文件。
为准确解读它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搜狐城市智库沙龙邀请魏后凯、方创琳、刘云中三位重磅嘉宾从城市和区域角度切入,深度剖析,并生成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是系列第二篇,内容涉及统一标准下小城市如何应对大城市竞争、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建设积极性等。
以下是访谈精编。
搜狐城市:《意见》的颁布在当下有何现实意义?
魏后凯:我觉得它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文件里面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建设全国统一的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大家注意,是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大家知道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5月14号中央政治局提出来的,当初主要是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来又加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明确提出来要壮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早期的时候很多人把新发展格局简单地当成双循环发展格局,实际上这不是很准确,它是两句话,首先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然后就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所以大家想一想,你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没有全国统一的市场,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也不可能畅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循环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现实的意义很明确,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条件。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也是构成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内在的要求,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
第二点,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刚才讲了2020年我们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我们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
搜狐城市:时机成熟的依据是什么?
魏后凯:它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跟客观的条件,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大家想一想,去年我国人均GDP1.25万美元,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逼近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1.27万美元的下限。估计2023~2024年左右我国就可以成为高收入经济体,中国城镇化率也达到了64.7%,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来支撑。
第二点就是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行进并不断完善,这一点大家是比较公认的。我们市场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这个时候我们再不来推进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第三点就是我认为这些年来我们比较强调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为全国市场的一体化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同时,现在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我认为主要是结构性的。有些方面比较完善,比如商品市场。全国商品市场的统一相对好一些,但是要素市场一体化就相对比较滞后,还有城乡分割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
搜狐城市:刘云中老师有什么看法?
刘云中:我跟魏老师的观点差不多。
第一,就是从理论上研究或者一些规律性认识来看,一体化在空间上讲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国内区域的一体化,第二个阶段就是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第三个阶段就是全球秩序,也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不同的发展水平是有不同的特征的。大概人均GDP两三千美金的时候开始讨论国内的区域一体化,然后进入到一个国内统一市场阶段,应该在人均六七千美金。
刚才魏老师也提到,我们现在都达到人均1.25万美金的水平了。其实我们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国际上讨论全国统一大市场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了。所以现在提出建设统一大市场,我们的基本条件确实是具备的。
第二,当前疫情还在持续,这对全球的生产链和供应链都产生了冲击,市场交易成本在上升,不稳定性也在上升。所以《意见》里面确实也提到了要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就是对当前情况的回应和对市场的促进。
第三,魏老师也提到就是我们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是一些结构性的障碍。
搜狐城市:统一大市场建设会加剧城市间的“马太效应”和区域分化吗?
方创琳:这个问题非常好,这个《意见》是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在“双循环”的这个背景下来发布的。这个文件对于国家走共同富裕之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城市之间的马太效应?富者更富、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我的理解是这样,短期内各个城市之间和各个地区之间固有的市场格局会被打破。在打破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比较有竞争优势的那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会先占到一些先机。一些中小城市或者一些落后地区、城市在抢占先机过程中,由于区位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可能就会出现短期内竞争加剧的现象。
但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短,因为在统一大市场前提下,大家都有相互适应和自我调试的过程,所以长期来讲它会缩小。
国家出台这个文件的目的就是要在全国构建统一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是构建区域相对均衡、协调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我们推进公平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所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会拉大城市间发展差距,而是要缩小发展的差距。要把城市发展的马太效应,地区相互之间的两极化的现象缩小到一个合理的区间里。
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客观上需要部分有条件的、条件好的区域,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区域率先发展,率先实现统一的市场。然后进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大格局里面,通过它的进入带动其他地方的一些相对周边、落后地区的共同发展。
搜狐城市:差距缩小的过程是自然和必然出现的吗?
方创琳: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它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地,一直发挥着市场要素的集聚,甚至市场调节的重要功能。所以从一开始建设的时候,所谓的马太效应就存在,这种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
因为这个马太效应,它促使城市本身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为构建一个有序的、分工合理的、功能完善的市场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政府的调控,市场的调节,使得城市一开始就有的吸管效应最后逐渐逐渐转变成为一种辐射带动效应。尤其是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后,政府会把合理有序的调控与市场调节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相对的均衡发展。
如果说国家制定了统一的市场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要素的差距。
搜狐城市:您能举例说明吗?
方创琳:比如城乡统一的土地的价格,目前农村土地的价格非常低,城市的土地价格非常高。在城市里,城市的好地段和不好地段的价位也是千差万别。如果有了统一大市场来进行调节的话,就会对缩小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有好处。
所以总体上,在短期内我们可能会看到这种分化或者两极化加剧的效应。在长期内这种两极分化的效应会逐渐弱化或者缩小。
因为毕竟在全国大市场统一背景下,市场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或者说是绝对性的作用,不可避免地出现短期的恶性竞争,甚至出现市场的失灵、市场的无序。
但政府会随时把握这种市场调节的节奏和速度,随时进行适度的干预或者有力的调控,确保不出现大起大落,避免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贫富差距拉的更大。
所以我说从长远来讲,这种差距不但不会加剧和拉大,反而会缩小,把极化效应降到最低。
搜狐城市:刘云中老师是否赞同?
刘云中:我跟方老师看法基本一致,我还有另外几点看法。
第一个就是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它主要强调基础制度的统一,强调要素的充分流动。在基础制度统一、要素充分流动的前提下,其实是有利于发挥地区的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的。
也就是说它更加有利于一个地方按照比较优势来发挥它的作用、发展地方经济。统一大市场建设它是有利于形成我们通常讲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第二就是我们目前确实是看到很多的大城市、中心城市,或者说我们讲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发展很快。
大城市发展快有市场本身的作用,比如它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因素的作用存在。但在大城市的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存在,大家都知道中国城市的行政层级是客观存在的。反倒是推出统一大市场之后,基础制度统一之后,城市之间的行政层级区分所带来的市场扭曲是会减少的。
第三,刚才方老师确实也提到了在短期之内,有些城市、有些区域它面临着市场竞争的一些弱势,它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相对弱势,可能很难参加大型的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是需要一个更广泛的政策体系的讨论,或者说是政策支撑的。
魏后凯:我想再补充三点。
第一点就是统一的大市场能够为各个地区、各个城市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平等发展的机会。因为它有利于促进城市与地区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第二点,市场的原则主要遵循效率的原则。所以在发展的初、中级阶段,由于发展基础条件的差异,一般认为市场的力量会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虽然地区差距与经济发展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是一个倒U型的关系,但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这种地区差距由扩大到缩小的转变是个很长期的过程。
第三点,我觉得就是在统一大市场不会出现“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它的本意就是采取人为剥夺的方式使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更没有钱,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但我们建立统一市场不是这样的方式,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已经变了,我们的沿海产业在往西部转移,北京、上海的大城市向外扩散的力量也在不断扩大。
第二,我们现在有一系列的区域战略规划,明确了不同城市的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强调地区之间的功能分工。这种功能定位、功能分工本身就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三,中央的区域政策采取的是雪中送炭的方式,他对欠发达地区、脱贫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来推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搜狐城市:您说地区差距倒U型周期会很长,那会不会还没等到大城市辐射,周边城市就丧失竞争力了?
魏后凯:有两种情况,假如你大城市集聚的功能太多,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到这里,就影响了中小城市的发展,就会产生虹吸效应。就是我们讲的“大树底下不长草”。
假如采取分工的办法,比如说大城市更多地发展高端产业,总部研发、市场营销,控制两头甩掉中间,把加工制造业甩到周边的地区,那中小城市跟大城市之间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的分割体系,我觉得应该是有利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方创琳:我补充一下,我非常同意魏所长的观点。关于刚才你提到的小城市会不会败下阵来这个问题。实际上相当于对于大城市来讲,小城市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优势,比如他可以发挥他的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便于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随时变换自己的灵活机制。
另外,小城市还有各种生产要素进入门槛比较低的优势。比如劳动力进入成本比较低,地价比较低,资源保障供应比较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它容易吸引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生产要素到小城市里面去。这会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一些条件。
小城市还可以发挥它“小而特”的优势,在小城市里生产的小产品去占领国内大市场,也可以占领国际大市场。
我记得我过去浙江的嵊州市,他的领带占全球份额的70%以上。还有江浙一带的打火机市场,可以占到全球的90%的份额。意思就是有些小产品可以占据大市场,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自己的市场份额。这就是靠以小制胜,以特取胜的结果。
小城市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这样每一个城市都是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叫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功能决定了你的优势,你的优势决定了你能不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搜狐城市:如何让构建全国统一市场成为各地方的内生动力,而不单靠中央的外力推动?
刘云中: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它是个多主体的行为,它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应该是一个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其它市场主体共同努力的一个事情。
要建成一个按照文件里面提到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本身就是一个帕累托优化(帕累托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编者注),肯定是对整个社会的福利是提高和增加的,应该也是一个多方获益的过程,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
第二点,你提到中央政府,因为这里面政府是一个很重要的行动者。从行为上讲,政府是一个多级的主体,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我们有五级政府体系,不管是中央政府也好,还是地方政府也好,他们的根本利益肯定是一致的。
而且这个统一大市场,刚才前面两位老师也都谈到,就是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它有利于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开放的一个统一大市场建设。
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发挥一个地区的特色,既然有利于发挥地区的特色,从内在动机上讲,就是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的,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
当然我们确实也看到,所有政府都是都是有任期的。在一定的任期之内,要素和资源的这种全国的流动,尤其是我们在这个意见里面提到的实行全国统一的清单管理方式,它会对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会有些冲击,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之前提到的偏远地区啊,或者比较小的一些城市、城镇,包括农村地区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内的负面影响,这个需要一些多方面的措施。
搜狐城市:采取哪些措施呢?
刘云中:多方面的措施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合理确定一个地区和城市的一个主体功能。
这个城市的主体功能是什么?是一个城市化地区,是一个生态保育地区还是一个农业化的地区,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镇,这是需要主体功能确定的。
然后确定主体功能之后,伴随的考核方式、考核指标、发展导向也要做一些调整,用这样的方式来真正来激发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优势,根据主体功能的要求来做一些对统一市场建设有利的行为,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是要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经济发展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但是区域和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个基本原则是要坚持的。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尤其要注意人均财政能力的相对均衡。
第三,这个《意见》里面其实提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地方的发展,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发展非常有价值。
其中就提到了一个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统一的碳排放,用水权的交易等等。这个其实对于一些生态保育地区,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偏远地区是非常有利的。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发展。我觉得这也是可以增强它的内在动力的。
第四个方面,还需要有一个对《意见》颁布之后的一个组织和监督的力量和行为吧。
魏后凯:刚才云中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就是说要构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它应该是一个多主体协同的过程,它的一个核心就是共享。
你想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激发地方的内生动力。我觉得一个核心和根本点就是我们要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区域,它都有它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尊重这种区域利益,要通过这种统一的大市场,使不同的加入进来的地方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实现多赢。
地方保护主义,我的理解它就是一种地方本位主义,它就是一种片面强调地方的利益行为,而区域利益跟地方利益是有差异的。为什么过去会资源封锁,出现地方的贸易保护主义,采取各种各样的分割行为?它就是一种片面强调的地方利益而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损害了其他区域的利益。
所以我们要的是尊重区域利益,这样的话参与统一大市场的地方才会有积极性。
方创琳:我想强调几点,第一点就是开放,而且是全方位的开放。这个开放不光是对周边地区开放,要是对全国开放。
第二点,市场要有交换性。既然是市场,那就是你的东西拿来跟我交换,我的东西拿去跟你交换。
过去为什么会出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为什么出现市场封锁或市场壁垒呢?是由于过去我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这种定价机制,这就导致在交换过程中出现了不公平的交换。由于出现了不公平的交换,所以地方就开始保护了,我跟你交换,你从我这儿获取了更多的利益,我反而损失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那我就保护我自己的利益。
所以要有一种公平交换的机制,就不会出现过去或者现在还有的地方保护主义。我们的市场交换既要利于自己,而且也要利于他人。
第三个我强调一下市场的互补性。毕竟对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来讲,你自己不可能生产和消化所有产品。既然这样,那你就必须进行商品交换,进行易货贸易,进行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的贸易。
在这个贸易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市场的互补,在互补中才能够互赢。
嘉宾简介: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创琳,中科院地理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云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下期内容前瞻:
统一大市场如何影响城市群和城乡土地格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