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5日,《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报告2022》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和搜狐城市联合发布上线。上海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发布会上作了题为《正确认识一城独大》的主旨发言,以下为发言整理。需要说明的是,本语境下的“一城独大”指一个区域内,通常是一个省内的某个城市(一般是省会城市)的经济总量占省内GDP比重远超其它城市的情况。
我不知道大家在听报告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就是一方面希望能够在这个榜单上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如果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一个中小城市,还没有达到5000亿人民币的门槛进入这个榜单的话,大家可能会很想看到自己家乡的某一个大城市在这个榜单里排名很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可能有另外一种心理。就是觉得如果一个大城市太大了,又可能会把自己家乡的中小城市的资源给吸走了。这样矛盾的心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进入榜单的大城市以及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今天借助搜狐城市直播的机会,我特别想跟大家交流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觉得大家看这个榜单的时候,与其看这个榜单的排名,不如去关注一下这个榜单的内涵。
因为大家知道中国城市的统计,它是按照直辖市或者地级市为单位来统计的。当然有的时候也会统计县级市的一些指标,但总体上来讲,很多经济统计指标是按照地级市和直辖市层面发布的。
这里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中国的地级市、直辖市是城市吗?
问完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懵了,难道我们的地级市、直辖市不是城市吗?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中国的直辖市和地级市,不是国际标准意义上的城市,我们中国城市的定义是非常独特的。
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标准对或不对,而是想客观地告诉大家,中国的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行政管辖单位。
我们的城市,动辄几万平方公里,小一点的地级市上万平方公里。像上海这样的称之为直辖市的城市,面积6000平方公里多一点,都不算特别大的。然后城市的人口动辄上千万甚至两千万。
在其它国家,如欧洲、日本或美国,城市的统计方式五花八门,但它有最重要的两个城市的定义。第一个定义,是从它历史传承下来的经济自治单位的概念。在这个概念里,它的城市非常接近我们的县,甚至一些人口比较多、经济体量比较大的镇。注意我们的镇是在县下面的一个单位,如果比较大,放到欧美日都叫市了。
第二,一些发达国家它的城市一直扩张,就形成了所谓的“都市圈”。比如说大家都经常听说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那么什么叫都市圈呢?都市圈就是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然后逐渐“长大”。“长大”后就把周边的中小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态势的这样一个经济单位。
所以你会看到在欧美日的统计里,它既统计传统定义下自治单位的那个城市统计口径,也统计在经济上一体化的城市。
把这两个概念做区分后,就会发现在我们中国讨论城市问题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很矛盾的地方。就是当我们讲到中国的这个城市大或者不大的时候,我们讲的究竟是哪个概念上的城市,这个必须要搞清楚。
其实中国的很多地级市、直辖市,严格说来它已经是一个包括了十几二十几个在欧美日概念里的城市的一个都市圈的范围。
我为什么要在概念上把这个事情讲清楚呢?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到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们整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已经达到1万美元,正在向着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迈进。到了这个时候,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城市群抱团取暖的发展方式就越来越重要。
而在这个阶段,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共同形成都市圈发展的态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整个城市群内部会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这样的城市体系。
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以后,我现在要告诉大家的是,当我们今天在中国看到有一些省会城市和一些地理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看上去的所谓“一城独大”,其实是以中心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发展的状态。
比如说今天多次提到的成都、重庆,大家其实不妨问自己,成都和重庆它叫一个城市吗?还有比如像我所在的城市上海,上海能叫一个城市吗?当然还包括北京、广州这样的地方。其实这些地方都不是一个城市的概念,而是在这些大城市管辖范围之内,与周边的中小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都市圈。
我们所看到的“一城独大”现象,其实是都市圈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上的体现。
我要讲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大家不用对“一城独大”的现象过于担心。为什么呢?首先我前面已经讲过,今天你看到的一城独大,其实往往是某种都市圈的形态。第二,大家往往担心,如果一个省内部中心城市“长”得太大的话,就会产生地区间的不平衡。
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在讲到平衡的时候,一定要区分是指总量上的平衡,还是指人均意义上的平衡。
按照这个角度,假设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省内分成中心城市周围和外围中小城市,打个比方,比如中心城市集聚了50%的GDP,其他周边中小城市占有另外50%的GDP,看上去好像很不平衡。但如果那个占有50%的GDP的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也同时占有这个省内的50%的人口,那么中心和外围在人均意义上是不是就差距很小了?
现代经济促使经济和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如果这个集中是同步的,那么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均差距是不是就差不多?
如果看数据的话,最近我们的研究团队研究了很多省内的人均GDP差距。我们看了广东省,也看了被大家称作一城独大的四川省、湖北省。还有被大家称之为正在一城独大的河南省,以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没有那么发达的安徽省,还有整个东北地区。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这些区域里,经济和人口都是同步向中心城市周围集聚,但是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均GDP差距处在不断缩小的过程中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一城独大这个事情不要太担心。
大家可能会觉得我讲得不对,觉得自己所在的地方中心城市和外围还是有很大差距,但其实人均GDP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只是这个不断缩小的过程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它是需要时间的。可能再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让中国地区之间和省内的中心城市和外围之间的人均GDP差距缩小到我们现在看到的发达国家的样子。
但是由于这个道路是漫长的,我们现在就面临一个选择,我们是要阻碍这种经济和人口同步向中心城市集中的态势,走上一条在发展中、在集聚中人均差距不断缩小的道路,还是通过行政力量去阻碍我刚刚讲的这个道路,我想这个选择是可以放在我们今天在直播间里的各位观众朋友面前的。
当然一段时间以来,也有很多声音说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一个省内去发展一个次中心出来,可不可以这样做?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一个省内有两个中心城市,它都是有条件的。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省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它如果有两个中心城市的话,它的第一个条件是这个省的人口规模必须非常大。
其实你可以想一个极端的例子,这个极端的例子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现实生活当中可能这个形态是不存在的。就是如果这个省只有几百万人口,那就不需要有两个中心城市了。但如果这个省有1亿人口,可能需要两个中心城市,所以这跟你的人口规模有关。
第二,比人口规模更加重要的是这个省的地理自然条件。如果大家去看整个中国,凡是一个省有两个大城市的,所谓有两个中心城市的一定是一个城市是省会,它是政治文化中心,而另外一个城市就是港口城市。
大家不妨跟我一起梳理一下,北方的辽宁有沈阳和大连,一个省会,一个港口;山东一个济南,一个青岛;江苏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南京和苏州都不临海,其实大家想苏州其实它是个沿江大港口,苏州这个沿江跟沿海也差不多了;另外浙江的杭州和宁波;福建的福州和厦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
大家有没有看到,以上的“双中心”都是一个省会,另外一个是港口城市。而在其它地区,中国中西部,由于没有大的海港城市,除非这个省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沿江的港口,除此之外基本上不太容易产生两个中心城市的状态。
原来四川在成都和重庆同属于四川省的时候也是一个是沿江大港口,一个是省会城市。但是当你把重庆分出去,当作是一个独立的直辖市的时候,四川就只剩成都一个中心城市了。
所以中西部省份做大省会是有道理的,它有可能引领整个以省为单位的城市群走上以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外围城市一起发展的这样一种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路径。而且根据我前面讲到的道理,它可以在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的同时,形成都市圈发展的引领状态。不同地区走向集聚中和发展中人均平衡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搜狐城市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