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观一碗水有四万八千虫?科学的尽头是佛学?没文化的人才被忽悠


佛观一碗水有四万八千虫?这能证明佛陀超科学吗?
在解答区,有一个ID,叫 @段郎请你看 ,他说:
【佛观一滴水,十万八千虫,没有显微镜以前,你会觉得莫名其妙,有了显微镜,你可能恍然大悟。还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中千世界,三千小千世界等等。有没有觉得科技越发达,原来神话传说中一些技术竟都变成了现实。细思极恐啊。】
这个就是错误的引用,因为佛教与科学没有任何联系。
佛教徒依靠贬低科学来获得自我信仰的慰藉,其实是饮鸩止渴。这种行为必然对佛教本身有害。佛教教义中自相矛盾处颇多,如果硬要往科学上面去套,只能是自欺欺人和自取其辱。
那么,“佛观十万八千虫”的真相如何呢?
第一,佛教典故中是“八万四千虫”,而不是“十万八千虫”。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可能是解答的人记错了,这不是重点。
第二,“八万四千虫”的说法,原来是来源于古印度地区的耆那教,与佛教没有关系。是耆那教提出了一碗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的说法,并不是佛教说的,与佛教没有任何半毛钱的关系。佛教只是在讲故事的时候,转述了这个东西,只是为了做它的故事的素材,为的是证明自己的观点“取中道”是好的,正确的,佛教本身并没有承认一碗水里面确实存在着所谓的“八万四千虫”,自然也不存在释迦牟尼“天眼通”“看见一碗水里面的微生物”。
佛经是这样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耆那教,它们教义规定教徒不得杀生,所以教徒在喝水的时候,必须把水煮沸腾了才能喝,认为这八万四千条虫子煮熟了之后,就不会死在自己肚子里了,他就不算杀生。
              阿三哥的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你们可能会问,这是什么奇葩的逻辑啊?不死在自己肚里里面就是不杀生?脑子被驴踢了吧!不奇怪,印度三哥奇葩的想法多了去了,这种逻辑不过就是小菜一碟而已。总之,我们知道这个“八万四千虫”是他们提出来的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提出,不是这篇文章要管的。
为了和他们抢夺地盘,释迦牟尼的弟子就去挑衅,这个佛教弟子对耆那教的一个弟子说——
你们说什么一碗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所以要煮着喝,你们的这种想法太……太脑洞了。我问你,如果你们耆那教的某一个教徒快要见鬼去了,但他必须喝凉水才能活命,请问你是非要把水煮熟了喝,还是拿凉水直接给他喝呢?
那个耆那教的弟子没有遇见过这个提问,有点郁闷,就反问这个佛教的弟子:你的师父释迦牟尼是怎么解释的呢?
一旁的释迦牟尼就回答:我只取“中道”。
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做事情不要极端,要随遇而安,如果遇见不方便的情况,比如教徒快要死了,没有必要因为碗里面有几万个虫子,就一定要煮了再喝。
原来,八万四千条小虫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与“佛陀有天眼通、无所不知”扯不上任何关系。

鲁智深喝酒,也没有管那碗里面有多少条小虫
退一万步说,即使释迦牟尼说了“八万四千虫”,不过就是一种典故,一个比喻,充其量只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并不能等于科学事实和科学证据。
还有佛教徒喜欢说所谓的“一花一世界。”
这句话也并不厉害,五六岁的小孩子也可以幻想宇宙是一个生命体的细胞。提出"概念"没用,还得符合数学模型和实验方法。否则,就永远不是科学理论。幼儿园小朋友随手在空中一比划,岂不是个个都是上帝?
所谓的“一花一世界”“宇宙是细胞”,充其量是一种无依据、形而上学的思辨。如此而已。
至于什么“佛说有三千大世界”,有什么好稀罕的呢?事实上,权威宗教学者早就考证出:
以宇宙时空有无数多重之观念,非佛教所独创,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已有类似的记载,若婆罗门教圣典《薄伽梵歌》中已有“全宇宙群分无数兮,举聚合而为一”的说法,后来佛教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而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假说。
至于佛学的宇宙观是不是科学,早就有人揭露,佛说的宇宙观,基本都是迷信和荒谬成分。 
《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说:“我们的“一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呈长柱形,但两头大,中间小,此山直插海中,入水有672000公里,出水有672000公里,(1由旬相当于80里)。” 原来这座“须弥山”还没有太阳的一半大。又说:“世界是由五个轮托着的,从下到上依此是:虚空上结成的风,形成“风轮”;风轮上飘着金色的云彩,云生雨,集成“水轮”。水凝结成金轮,其上漂浮着土,便是“大地轮”。大地中间竖起须弥山。” 又,《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世纪经本缘品》第十二等叙述:太阳竟然是宫殿,还绕着地球转。太阳的城郭是方正2千零40里;月球的城郭是长高各1960里。“日王”的宝座方圆20里,周围有无数天神。“日王”发出的光亮,透过宫殿、城郭,照到地球上。月球的城郭是方的,远看为圆。“月王”坐在方20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球的内外都很清彻,光亮照得远远的。因为,月球被青色天所遮蔽,因此看起来有圆有缺。“佛经”里明明宣扬,太阳的运行轨道6个月一变,这就是佛教佛经的“宇宙实相”!“佛经”里明明宣扬,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后来有“大暴风”吹入深6720000里的大海水,飘出了太阳和月亮,围绕“须弥山”转动。类似的古印度人的异思妙想布满佛经,比比皆是。
佛学专家姚彬彬对佛教徒用科学证明佛学的做法多有批评。他说:
绑架科学证明佛学,是削足适履与逻辑诡辩。佛学比附科学的方法误区,是某些科学工作者先戴上了信仰的主观性眼镜,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已经有意无意地自动过滤掉了佛经记载中与现代科学观念严重违背的说法。比如佛教宇宙神话中尚有以须弥山为世界中心的“九山八海”、“四大部洲”,乃至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等等,显然这些与现代天文学一点儿都对不上号。又比如,在朱清时先生看来,“弦论”确与佛教“赖耶缘起”学说有一定相似度,至于相似度到底有多高,笔者对当代理论物理学所知有限,无意断言。不过,按说朱教授应该知道,不同佛教派别的缘起理论本有四种,除了“赖耶缘起”,还有“业感缘起”、“如来藏缘起”和“法界缘起”,另三种与“弦论”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至少,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佛教中说一切有部讲“我空法有”的“极微”说,恐怕无论如何看都与这个“弦论”难以符合。要之,他们所讲的科学与佛学的“相似性”,并非是真有什么本质的相似,而是削足适履的片面认识倾向本身决定的。
姚彬彬强调:
当代“佛法是科学”之错误观念的传播,不仅严重误导大众,妨害科学精神的真正普及,对佛学本身也存在严重曲解和误解。
平行宇宙是否符合佛教的宇宙观?
先说标准答案:不符合,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佛教的宇宙观是:一个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是宇宙的最小单位,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加起来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是一个大千世界;合成三千大千世界。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个计量单位,与平行宇宙没有关系。
平行宇宙,这是一个数学推理得到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概念。平行宇宙并不属于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必须提供出可以验证的方法,而平行宇宙无法做出任何的验证。而佛教的理论,严格意义上属于巫学范畴,也并不是科学理论。从等级上来说,平行宇宙要比佛教的世界观更加高级。这是因为,哲学要高于巫学。

平行宇宙学说并不是科学理论
佛教确实有“三千世界”之说,但是这种说法并不为奇。“三千世界”与平行宇宙并没有关系,它们之间可谓一丝一毫的关系都没有。很多人误以为“三千世界”学说很厉害,认为这是佛陀这个人很早就知道了宇宙的数量众多,所以佛陀特别厉害。其实,这是他们极其错误的认识。
所谓的“三千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很低级、粗浅的概念,即使一个不懂科学知识的小孩子也可以随意说出这样的话。但是,提出一个"概念"并没有多大的用处,还得让这个概念符合数学模型,并且给出实验方法来验证这个概念。否则,这个概念就只不过概念,它就永远成为不了科学理论。
比如,我随手在黑板上一比划,说:500000年后,我相信月球和地球之间会建设起一条宏伟壮观的地月轨道。那么,假设未来的某一天,工程师们真的在月球和地球之间建设了一条太空运输轨道,我是不是就一跃成为了“太空轨道之父”了?当然不是了!
某些人喜欢夸夸其谈所谓的“三千世界”“一花一世界”“宇宙是外星人的细胞”之类,其实这些假设充其量是一些无依无据、形而上学的思辨。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思辩等同于科学理论。
所以说,“三千世界”之类无非就是一个简单的思辨,既不可能与科学理论和客观世界有联系,也并非什么真正有意义的学问,只不过是小孩子都足以提出的戏言罢了。
佛教的世界观,其主要的核心就是须弥山信仰。
学术界早就明确指出来,须弥山信仰原本起源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后来进行了继承和创造。佛教的须弥山信仰认为,宇宙的中心就是须弥山。从须弥山的山脚,一直到山顶,分布着各层级的天国,住着数量难以计数的天人。依据专业学者的可靠考证,须弥山是有原型的,它的原型就是在我国西藏普兰县的冈仁波齐峰。
冈仁波齐峰(Kangrinboqe),山顶高度海拔6656米,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也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藏语意为神灵之山。
冈底斯藏语称“冈仁波齐”或“岗仁波齐”,意义是雪山之宝。在佛教的理论假说之中,冈底斯圣山是八千万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极乐世界之地,曾诞生八千万贤能并传播佛法的圣地。印度教(古称婆罗门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宇宙)的中心。佛教继承了这一说法。

西藏境内的冈仁波齐峰,在当时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
由于佛陀对世界的知识非常匮乏,以为冈仁波齐峰就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所以在此错误的认知基础上发展了须弥山信仰。由此可见,须弥山信仰和我们的客观宇宙其实并没有任何的联系。
让我们仔细了解一下佛教的宇宙观,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佛陀是如此解释三千大千世界的:
“佛言:比丘,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四千小洲、四千大洲、四千小海、四千大海、四千龙种姓、四千大龙种姓、四千金翅鸟种姓、四千大金翅鸟种姓、四千恶道处种姓、四千大恶道处种姓、四千小王、四千大王、七千种种大树、八千种种大山、十千种种大泥犁、千阎摩王、千阎浮洲、千瞿陀尼、千弗婆提、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摩罗天、千梵世天……诸比丘,此千世界,犹如周罗(周罗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诸比丘,尔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诸比丘,如此第二中千世界,以为一数,复满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诸比丘,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同时成已而复散坏,同时坏已而复还立,同时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烧已,名为散坏;周遍起已,名为成立;周遍住已,名为安住;是为无畏一佛刹土众生所居。”
我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一日月所行之处(佛陀虚构编造的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日月围绕须弥山山腰运行),照四天下(四大部洲),如是等类,四天世界(四天王天。上述既佛教最小的世界单位“小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一千世界既一“千世界”,一个千世界。一千个同样的小世界名为“千世界”既“小千世界”)……诸比丘,此千世界,犹如周罗(周罗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诸比丘,尔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诸比丘,如此第二中千世界,以为一数,复满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由此可见,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仅仅是一个计量单位。

佛教想象中的须弥山
佛教的宇宙观就是:一个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是一个“小世界”,是宇宙的最小单位;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千世界”、“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还有个名称叫“佛刹土”,刹土的语义是田地、国土,一“佛刹土”是一个佛管理的地界,也称“佛土”,是佛教“佛”级神灵统治的地盘的计量单位。佛教神灵有“天子”、“天王”、“菩萨”、“佛”等级别,各有各的统治地盘。
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完全一样的“小世界”组成的。一个小世界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一千个一是一个计量单位,称为“小千”,一千个“小千”是一个计量单位,称为“中千”,一千个中千是一个计量单位,称为“大千”。换算下来,小千是一千,中千是一百万,大千是十亿。
佛教的小世界是漂浮在风上的,宇宙中漂浮着大量同样的小世界,十亿个同样的小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这就是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小世界是日月星辰绕着青藏高原(须弥山)旋转的原始粗糙的“地心说”,是佛陀在不了解区域外地理,缺乏天文知识,在已知的印度次大陆地理的基础上,通过简陋观察而想像、虚构出来的。佛教小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的地理位置在印度以北的青藏高原。(佛教世界中的阎浮提既印度次大陆,须弥山在阎浮提以北,既青藏高原上。须弥山的原型就是冈仁波齐峰。)
佛教世界和佛教的宇宙观,是佛陀在缺乏天文地理知识的情况下,凭借个人主观想象力虚构编造出来的。把佛教世界附会任何已知的天文知识和宇宙假说,都是牵强的,也是徒劳的。
佛教说“一花一世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它符合科学吗?
看见有人提问,“人类的细胞放大n倍,是不是又是一个宇宙,且无限循环,你怎么看?”还有人说,“佛经说‘一花一世界’,世界有无数多个,这个说法岂不是与现代宇宙学天文学等科学吻合?古代又没有望远镜!这证明了佛陀的智慧远远超越了科学!”
在解答区,我看见有一位网民“跟着小刘去探索”说了他的观点,大致意思是说,“原来宇宙可能仅仅是某个超大生物身上的细胞而已!”他又阐述说,“首先,太阳系可能是只是一个原子。”“其次,宇宙是一个细胞,而无数细胞组成了一个生物体。”“最后,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小小大无限循环。”最后,他搬出了佛教“一花一世界”的说法,讲“一片花瓣一粒沙子就是一个宇宙。一个细胞也是一个宇宙。”
不过,我要说的是,这位“跟着小刘去探索”的想法并不如何地稀奇,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很容易想到。记得我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猜测宇宙的真实面貌。是的,只有4岁!在当时,我就幻想宇宙是一个巨大动物身上的一个零件。

电影《黑衣人》中,宇宙是外星人手中的一个玻璃球
也就是说,这位“跟着小刘去探索”的想法,也就相当于一个小孩子4岁的智商。
也许有些4岁的小孩子做不出这样的想象力,那么,5岁、6岁,总也可以想象到吧?
总之,能做这样的猜测,根本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太简单喽......
所谓“宇宙是一个细胞,而无数细胞组成了一个生物体。大小小大无限循环”的猜测,其实不过是类似于“俄罗斯套娃”的玩具。2010年,父母去俄罗斯旅游回来,带回当地的一套玩具,就是俄罗斯套娃。这是俄罗斯民族的一种传统工艺品,是木头制作的,颜色有红色、绿色、紫色、蓝色等,最里面是一个木制的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姑娘,叫做“玛特罗什卡”,然后被一个稍大的一模一样的玛特罗什卡娃娃套住,再外面又是一个更大的一模一样的娃娃套着......
而在“跟着小刘去探索”这个朋友的猜想之中,宇宙数量是没有穷尽的,一个规模小一号的宇宙,被外面大一号的宇宙所包裹,而这个大一号的宇宙又被更大的宇宙所包裹,如此无穷无尽的被更大的宇宙包裹......这种一层套一层、一圈接一圈的宇宙模型,是不是就类似俄罗斯套娃玩具?

俄罗斯套娃
但是,这样的猜想,不过也就是玩具的水准而已,上限不超过6岁稚童的智商。
记得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纪录片《宇宙》中也曾经说过,如果把一个原子无限的放大,会不会看见里面是另外一个宇宙?这是他发出的感慨。不过,后来卡尔萨根又说,这是他在上小学时候的幻想,长大后发现并不靠谱。量子力学已经非常明确地证明,时空的尺度是有限的,一个原子不能被无限分割下去,因为在普朗克尺度以下,是没有物理学意义的。一旦小于普朗克尺度,时间和空间都不会存在任何意义。所以说,在现代科学理论来看,原子里面不可能有智慧生命存在,什么“其小无内”只是古代哲学家的臆想,不但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而且是极不靠谱的。

卡尔萨根
既然“其小无内”是不成立的,那么“其大无外”呢?也就是说,在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之外”,还会不会有更大更多数量的宇宙呢?
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个四维拓扑体,也就是有限的宇宙。这个有限的宇宙中,就已经包括了所有信息的总和。无论这个宇宙有多大的体积,它总是有限的。在这个宇宙中,物理规律是在各处都适用的,所以不可能存在所谓的“超自然”“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还有一些未经证实的理论或者是科学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不是唯一的一个,而是存在着数量多达10的500次方个的平行宇宙(也有学者认为没有这么多数量)。如果存在其他的宇宙,那么其他的宇宙内的物理规律会不会与我们的宇宙迥异呢?《环球科学》上一篇论文指出,即使存在这么多的宇宙,在其他的宇宙中,很可能它们宇宙中禀赋的物理规律与我们都比较接近,而不太可能过于迥异。霍金博士也在伦敦的一次演讲中宣读了他的论文,他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宇宙中光速是上限,极大概率到了其他宇宙也是这样。

霍金
不过,这些“思维奔放”的平行宇宙理论也同时承认说,这些推测是纯粹数学性质的,属于物理学的形而上学,没有任何实验方式可以验证其成立。一些自媒体曾经报道过的“可能是平行宇宙证据”的东西,其实都是不符合理论的,只不过是作者不懂物理学做出的想象。
这样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宇宙,是物理学上永远不可实证的东西。而永远不可实证的东西,你想怎么样说都可以,但是没有价值。
有很多人总是幻想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联系,其实,微观与宏观差异极大,面貌截然不同。
在宏观世界里,物体运动规律是完全确定和有迹可循的。质量小的天体总会有规律的环绕质量大的天体进行运动,万有引力的“神力”拥有无限远的力程,可以控制一切宏观物质。只要你懂牛顿三定律,懂开普勒定理,就可以大致计算出行星的运行轨道。即使不能直接看见某个行星,也可以通过科学理论推测它在那里是存在的,因为较大质量的天体会扰动其他行星的轨道。
但是到了物质的微观层面,你再去做观察,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可谓是非常的诡异,这是因为,你甚至无法精确的测量任何一个亚原子粒子的位置。量子力学中有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测不准定律,即无论采取什么精密的实验手段,都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除以4π(ΔxΔp≥h/4π)。

海森堡
测不准定律做了严格的表明,即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模式与宏观物质是绝对不一样的。假设你面前有一个原子,无论你动用多么先进的观测技术,你也无法精确的知道某一个时刻原子里面电子的具体位置,因为它们的轨道是不确定,只知道它们以电子云的形态分布在某个有可能的区域。电子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几率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出现的几率大一点,有些地方出现的几率则小一些,如果将电子在核外各处出现的几率用小黑点描绘出来(出现的几率越大,小黑点越密),那么便得到一种类似于云雾的图像。在这个图像中,原子核外面仿佛被带负电荷的电子云物质所笼罩。我们只能用概率公式来大略的计算它们有可能存在的地方,但也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

电子云
假设宇宙真的是一个巨大生物身上的微观亚原子,那么这个亚原子将是不可捉摸的,因为它的位置都是不确定的。你可以想象出,一个巨大的生物身上全是不确定的东西吗?何况,如此躯体庞大的生物,它如何做运动。生命体做任何一个动作,比如说抬起一条腿甚至是眨眼,都需要电信号的传输才能做到。做动作是大脑通过神经系统下达指令给躯干或者其他器官,都是电信号在传递信息。而光速是信息传递速度的上限,任何信息的传递不可能超越光速。假设这个生命体是活的,它眨一下眼,也需要几万万万万亿年以上。你认为,这样的生命体还能存活吗?如果还能活着,恐怕也是一具不能动弹的死尸吧?
至于什么“一花一世界”的说法,我还是那个看法,相当于我4岁时候的智力水平。
我记得我曾经在百度贴吧天文吧的时候,吧主“猫叔”置顶了一个吧规,里面有一个条文,内容大致是说,你们民科们不要和我谈什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谈了就删。“猫叔”对这句话就特别反感。啥证据也没有,就这里卖嘴。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脚踏实地做学问,不会在这里卖嘴,还自以为获得了“大智慧”,其真实智力水平不超过......
我想说的说,佛教经文中“一花一世界”的宇宙观与科学没有任何的联系。而且,这种无数多重宇宙时空的这类说法也并非佛教原创。古印度婆罗门教圣典《薄伽梵歌》中,很早就有了“全宇宙群分无数兮,举聚合而为一”的记载,后世的佛经不过是“拿来主义”而已。

《薄伽梵歌》
而佛经宇宙观中以须弥山为宇宙中心,这个与现代天文学格格不入,却没有人敢提一字。与科学不符的时候,某些人缄口不言,对于“看起来很像”的东西,就拼命做鼓吹,这其实就是一种戴着有色眼镜自说自话。每当我我一看见这些人,就想起来了一个成语:削足适履。在《淮南子·说林训》中说:“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因为脚的尺码太大,无法顺利的放进鞋子,于是为了让脚和鞋子“配套”,能够放进去,就拿出一把砍刀,把脚削小一点。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脚可以与鞋子完美契合了。某些人为了吹嘘自己信仰的东西,就把与科学理论毫无联系的东西强拉硬扯,好使得它们与科学理论“配套”“契合”,岂不是削足适履这样可笑又自欺欺人的行为吗?

居中为康有为
连康有为都看不惯某些人,他说:“即如所谓大中小三千世界,各以一千世界为增级,然今所实溯见者,吾日天内只八游星,则无一小千世界也。银河天则有二万万日,是不止中千世界也。涡云天有银河天十六万万,是大千世界亦不止千也。盖佛所言世界,以千增级者,不过随意拟议推算,非谓实也。然相去太远,误谬亦已大甚矣。”

神秘莫测的宇宙
我在《佛经纵横》中写过,仅会提出"概念"是没用的,我这样的4岁小孩子都会说“宇宙是一个生命体的细胞”。真正成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还得符合数学模型,得有实验工具来证明和证伪。喝了一斤二锅头的小崔,顺手在空气中一阵子乱比划,然后他说:一百九十万年后,地球和火星之间会建设一条地火索道。那么,如果真有一天地球和火星之间建设了一条太空通道,是不是小崔就成为历史上的“行星太空通道之父”了?
所谓的“一花一世界”“宇宙是生命体的细胞”,充其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辨。但思辩不等同于科学理论,二者内涵完全迥异。思辨靠的是想,饿不死躺着就能做。科学理论靠的是数学、逻辑、计量、实验。

哥白尼的塑像
所以,作为科学理论的“日心说”,其发明权必须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而不是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真正提出“原子论”理论的是英国物理学家道尔顿,而不是德谟克里特或者留基伯。因为前者是切实在做科学实验,在脚踏实地的观测。而后者不过是哲学家坐在家里瞎猜一气,猜错了不用担丝毫责任,猜对了就留名青史。但实质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是前者,而不是提出那些“一花一世界”“宇宙是生命体的细胞”的人。
爱因斯坦赞誉过佛教?那是佛教徒编造的谣言!
还有很多谣言强加给已逝科学家爱因斯坦。比如,捏造了爱因斯坦的话: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佛教符合这种特征。又虚构爱因斯坦的话:“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还编造出所谓的《爱因斯坦传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但是这部传记仅见于网络的只言片语,并没有找到相应的出版刊号,应该是子虚乌有。

但相关的谣言由于被凤凰出版社发行的佛教读本所选用,堂而皇之的印刷于书籍封面上,以至于被广泛流传,一些佛教信徒也喜欢经常予以转载。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实之辞,连佛教高僧大能都曾经出面澄清。

但后世依然在传播不实信息,甚至有一个叫做索达吉堪布的人说:爱因斯坦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天在佛堂念经手不释卷,死后还化为舍利子。
爱因斯坦赞誉过佛学?真相是:绝对没有
爱因斯坦全集在网络上可以查询,也可以自由下载,研究者并没有发现他赞扬佛教的只言片语。
关于爱因斯坦“赞美”佛教的这些文字,最早出现在1965年,那时爱因斯坦已经去世了10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1955年4月18日去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向笔者提供了资料:爱因斯坦全集唯一提到佛教的地方,在《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81页,并没有任何赞誉佛教的内容。
爱因斯坦是这样说的:The cosmic element is much stronger inBuddhism(佛), as, inparticular, Schopenhauer's(叔本华) magnificent essays have shown us.Buddhism, as we have learned especiallyfrom the wonderful writings of Schopenhauer(叔本华), contains a much stronger element of this.从叔本华的散文中,我们知道,佛教里面关于宇宙元素的内容比较多。(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It seems to me that what is important isthe force of this superpersonal content and the depth of the convictionconcerning its overpowering meaningfulness, regardless of whether any attemptis made to unite this content with a divine Being, for otherwise it would notbe possible to count Buddha(佛) and Spinoza(斯宾诺莎: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as religious personalities.What humanity owes to personalities likeBuddha(佛), Moses(摩西), and Jesus(耶稣) ranks for me higher than all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nquiring and constructive mind.If we want to improve the world we cannotdo it with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with ideals. Confucius(孔夫子), Buddha(佛), Jesus(耶稣) and Gandhi(甘地) have done more for humanitythan science has done.从上述可知,爱因斯坦在谈佛教的时候,只不过是一般的比较、引述引用,并无深入研究,更多的是拿来和其它哲学家、神比较。至于称赞、甚至表示自己愿意成为佛教徒就更无从谈起。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终身教授张卜天考证:佛教论坛说爱因斯坦赞美过佛教,这些话据说载于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有时说是《爱因斯坦文集》),但从未标明具体页码。但据本人的调查,事实上,爱因斯坦从未说过这样的话,这些话也根本不见于该书。书中唯一与佛教有关的只有第70页上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像佛陀、摩西和耶稣这样的人物对人类的恩泽要高于探索和创造的心灵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显然,这与宣称佛教最能支持科学毫不相干。张卜天教授指出:
“索达吉堪布和朱清时院士等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他们的一些说法也许只是出于方便,或许有利于增强更多人的信念,但我依然认为,对科学的攀附已使佛教付出了沉重代价,因为这样理解的佛教已经失去了某些最本质的东西。若把佛教与科学拉到同一层面,使佛教成为一种科学佛教(scientific Buddhism),那么长远来看失败的必定是佛教。对使用的概念多一些敏感性,对思想史多一些了解,会有利于佛教以及其他各宗教的健康发展。”对佛教攀附科学的行径,知名科学家李淼评论:
“科学和宗教爬的不是一座山,佛学大师一生等在那里,只会等来更多的信众,而不是科学家。
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越来越重要,所以,前面说的某些宗教人士借重科学是一个悖论。因为宗教只是人类的心理和伦理实践,与知识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世界佛教界的高僧大能茗山法师,历任中华民国中国佛教会理事,定慧寺、栖霞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他学贯中西,精通六国外语,多次赴世界各地讲经、弘法、放戒,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影响深远,对佛教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有重要贡献。茗山法师在其文集指出,他曾经钻研过西域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著作,对之叹为观止,但不曾发现爱因斯坦君有赞誉佛教之处。茗山法师语重心长的说,我们佛家弟子修行时,自始至终要持以一片真心,不可妄自攀附他家,更不可凭空捏造冒领荣誉。
W.C.丹皮尔,英国剑桥大学终身教授,是一位在世界上享有顶级盛誉的科学史专家。他的代表作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lphy and Religion]。《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一部以科学史为主线的旷世名著,在学术界闻名遐迩。这是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科学史专著,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从远古到20世纪人类在科学、哲学与宗教的相互联系、共同发展中的历史画卷,一幅人类向自然征服的瑰丽图景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不是简单的对科学历史的陈述,而是将人类史上与科学发展息息相关的哲学、宗教、艺术、伦理等融会贯通于其中。

世界名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W.C.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做了阐述:
“印度对其他科学贡献贫乏,或许部分地是由于印度宗教的缘故。佛教创始人释迦把他的体系建立在博爱、知识和尊重理性和真理的基础上;这些教义虽然可能有利于科学,却被他的哲学的其他要素所中和。他的哲学强调人生的无常和空虚,断定只有毁灭自我和丧失个性,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圆满。这种不注意周围环境的心理态度,往往足以遏制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而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却往往是实用的科学知识进步的推动力。(总体来看,佛教哲学无益于科学的进步。)但是,仁慈的医术同佛教是一致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阿特里雅和苏士鲁塔的著作及其中包括的内外科知识,才保存下来。”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佛学?别恬不知耻了!
还有谣言说,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但这句话也是被捏造出来的。我也来依据考证,谈一谈这句话的来龙去脉,以及主流知识界对此的见解。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出现的时间并不太长,最早可以查到十几年前。这句话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的。
最初,有一个叫做朱清时的人,他是一个知名的化学专家,搞化学的,但是并不懂量子力学。这个人对量子力学的基础都没有搞清楚,却又喜欢佛学,更喜欢发表议论。正好,他偶然看见有一个西方的学者F·卡普拉写了一本书,叫做《物理学之道》,书里面说,现代科学想要突破,就得和东方的玄学结合(杨振宁博士在面向清华大学学子的演讲中公开批判过,说这书纯粹是胡说八道)。朱清时看了,就有点走火入魔,居然信了。
当时还有一门伪科学,叫做“量子佛学”,是只有中专学历的索达吉堪布编造出来的,里面都是不知所云的胡话,但是朱清时这个时候脑子已经不清楚了,一看就迷信上了这种东西,到处宣传,加上一点他自己的妄想,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物理学步入禅境》(这篇文章被李淼批判过,认为里面的内容低级幼稚)。
在文章的最后,朱清时做了一个总结,大意是说:科学家辛辛苦苦爬山,到达了山顶,发现一群大和尚在山顶等候多时了。
这句话,就是“科学的尽头是xx”的第一个原始版本。之后,被简化为“科学的尽头是佛学”。这样一来,其他宗教的信徒不满意了,纷纷跟上,改编为自己的版本,比如“科学的尽头是易经”,“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云云。然后,“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的版本也出现了,简化版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版本出现的晚一点,在铁血网最早冒头,时间为2009年之后。
关于“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英国科学哲学会学的复函说,这个说法很有问题,因为科学的尽头不可能是哲学,而反过来,哲学要有出路,可能要接受科学化。其官方函件的表述为:“……这个是一种非常让人惊讶的假设,可以坦率的说,这种(观点)是伪命题。……如果人们愿意接受知识界的真知灼见,那么自然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所有的证据和事实都指向哲学被科学化。”
要特别注意,在国外论坛上,根本没有这样的言论在流传,完全是大陆网民在自嗨。
那么,“科学的尽头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正确吗?
科学的核心是实验证据,拒绝形而上学,而神学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迷信的是超自然的力量。假设科学家们爬山,神学信徒也爬山,但是他们爬的并不是同一座山。神学家坐在山顶,等来的永远不是科学家,而是一茬一茬的信徒。
学者江波对这个问题有过精彩的阐述:
如果把科学看作一个人,阿瑟.克拉克用来总结自己一生的那句名言套用在科学身上再恰当不过: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Henever grew up, but he never stop growing)。至少到目前,这句概括还是对的。
回到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设想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班级,各种流派的思想是班级里的学生,科学是一个学生的名字,班里还有佛教,基督教,萨满教等等。
哲学是老师吗?不!这个班没有老师,哲学也不是任何一个学生——哲学是花名单,所有学生的名字都印在花名单上。(哲学这个词,外延太广,内涵太少,只能成为花名单了)
科学的尽头还是科学,如果说有任何哲学在指导着科学,那也是科学自身所内含的哲学精神,而不是什么别的神秘哲学。
反权威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德高望重,思虑深远的科学巨匠,而是说,无论科学巨匠还是无名小卒,在科学面前,所面对的检验条件是一样的,并不因为科学巨匠的名声和威望而对检验原则有差别。这一点是科学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根本所在。当然,怀疑是要有条件的,怀疑一切,就走到了一个极端,变成不可知主义,那也不是科学精神所在。所以科学精神还需要实证来进行约束,用大白话说,说话要有根据。
理解了科学精神的本质,就可以看出,科学和宗教,在精神气质上是水火不容的。科学要疑,宗教则要信。科学反权威,宗教则是崇拜权威。科学和宗教的融合,只是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容纳了两者而已,并不是两者之间发生了混淆。
科学和宗教最厉害的冲突,莫过于科学对于宗教所宣扬的基本事实的否定。宗教对此的策略,要么是跟随,不断地重新修正基本事实,使其跟上科学发现的脚步;或者是关起门来,将科学拒之门外,建设一个封闭王国。
宗教这种精神文明现象,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原因,是由人自身的生物性特点决定的。所以并不是说科学否定了许多宗教所宣扬的东西,就能立即否定宗教。宗教的生命力根植在人类的生物性之中。
科学能够解构宗教,却无法在社会层面上消除宗教的影响,并不是科学本身不够犀利,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人本身的选择性接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中,只要宗教不采取封闭措施来控制信众人群,随着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各种精神产品的不断产生,宗教终究会退缩到可有可无的境地。
针对佛法与科学的关系,姚彬彬教授特别指出:多数人都清楚,先民或先哲们的看法,是立足于可见的自然现象而针对世界生成问题所作出的联想性猜测,而晚近科学所发现的元素周期表、量子论、进化论等,则是通过具有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的科学观察或实验所得出的理论,这两种思维方式泾渭分明。显然,如果因为看到佛经里面的一些个别论述与某些科学理论好像有所相似,便贸然断定“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其草率武断,无异于说古印度的神话作者是生物学家、中国先秦的齐鲁方士都是化学家一样荒唐。......显然,当代“佛法是科学”之错误观念的传播,不仅严重误导大众,妨害科学精神的真正普及,对佛学本身也存在严重曲解和误解。
“怀疑探索者”则认为:科学归科学,凯撒归凯撒。在新世纪,科学与宗教信仰本来应该互不干涉、互相尊重,而有些人偏偏要贬低科学来达到抬高信仰的目的。依靠贬低科学获得信仰的慰藉,无异是饮鸩止渴。要知道,宗教的核心基础就是“信仰”,而科学精神恰恰是漠视一切信仰和定论,包括科学理论本身;一旦宗教试图绑架科学,就要付出代价,变异为“科学佛教”,之后无论如何与科学争斗,最后的失败者必将是佛教。而由于变异,佛教已经丢丧了“信仰”的核心,这是一种自贬身价、得不偿失的行为,殊为不智。
科学结论本身就不是一步到位的“终极真理”,而是一个“适用范围不断延伸”的最可靠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学说、科学理论、数学模型都是阶段性的统计性质。比如,当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难以满足大尺度的需要,科学家就会按照需要将牛顿力学这个科学理论做进一步修正,也就诞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一旦某个科学理论被修正,则原本绑架附会这一科学理论的佛学学说也要被迫做出新的所谓“科学”解释,以至于疲于奔命。而科学理论是无穷无尽的,其奥妙玄理也不是有限的经文可以衡量。何况绝大多数科学理论本身就与佛学学说格格不入,比如佛教教义说人类来自“光音天”,而现代演化论则用越来越确凿的证据证明人类其实是大自然界进化的产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佛法解决的是“寂灭”、“解脱”的问题,与“智慧”本无涉。而科学的目的是追求可靠的知识,与佛法丝毫没有搭界之处。
参考资料:
《知识分子》、《赛先生》、维基百科、光明网、今日头条、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爱因斯坦文集》、《茗山文集》、《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科学公园网站、江波的公众号、《论衡》、《中国佛教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