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的相貌是不是三千大世界最完美的?


刚刚早上收到一个提问:“佛菩萨的相貌是不是三千大世界最完美的?”我在这里简略做一点解答。
佛教早期原本不讲究佛和菩萨的造型,后来受到古希腊的影响,慢慢有了他们偶像的雕塑。看看西域古佛像的风格就知道了。如果说造型是否完美的话,那得看其模仿的古希腊艺术怎么样。看了一些研究著作,早期佛像的外形还比较粗糙,后来就越来越精致,面部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在也有很大的不同。个人认为,古佛像的艺术成就还是挺高的。

(巴米扬大佛)
再说这个“完美”的概念,什么是完美,这个所谓的完美,其实是站在人类的视觉角度来看。按照科学的说法,对称就是完美,完美就是对称,这里面有进化论的证据。当然,东方艺术里面也有所谓非对称的完美,但是如果涉及到人类或者生命体,则对称即为完美。
而现实中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具体长什么样,已经不可考证。唯一知道佛陀是中等身体。可以去参考印度的刹帝利种族的样貌,据说佛陀是刹帝利。他们是不是外型特别对称,符合人类意识中完美的概念,由于古代科技落后,还没有摄影技术,现在已经完全不可考证。从营养学来看,应该与白和胖没有关系。悉达多要求僧侣不得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怕沾染杀生业力,只能进行乞讨(后来悉达多允许雇佣农夫生产粮食,他们再进行食用。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后,情况又有所不同),每天吃饭的次数也有严格限制,经常性的处于饥饿状态。加上古代医学极度落后,据文献记载,他去世的时候患有关节炎、肠胃炎等多种疾病,想来2000来年前的古人都不会是“白富美”。
但如果仅仅按照经义的说法,一个人修炼到了佛的境界(小乘认为修炼到最高为菩萨,只有大乘认为可以修炼到佛),会外貌会出现一些异像,也就是外型特征异于常人。之所以要异于常人,是因为宗教需要崇拜的偶像具有“神通”,好显得与众不同。
比如,佛像的头顶有密密麻麻的块状凸起,这个是修炼到一定程度会长出的肉包,被称之为肉髻,“佛头巅顶上有肉块。高起如髻。形似积粟覆瓯。高四指。”此外,佛体下身的某一个部位会凹陷缩进去。佛教属于沙门中的一脉,沙门信仰体系认为,人修炼到最后,男性和女性的典型特征会消失,这样才是非凡。所以,既然佛算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不再有凡人的体貌特征。佛教里面原本是佛具有八异像的说法,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三十二异像。
这种观念在世界上很多宗教里面都有,一些宗教教义里面,女性修炼者一旦到了比较高的层次,都会趋向于雌性特征消失,男性则趋向于雄性特征消失。

(佛像头顶的肉髻)
当然,按照一些佛教哲学上的理解,也可以说佛是众生相,那么这样看,佛的外貌其实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这是佛教中后期一个思想流派说“众生皆有佛性”的衍生。既然所有人都可以修炼到佛的境界,那么他的样子也可以是佛的样子。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佛陀悉达多本人认为,除了他本人以外,任何一个人不能成就佛的果位,最高为菩萨果位。这是原始佛教的说法。悉达多认为,佛就是人死亡后到达的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这时候任何思想波动将彻底地停止,为理想中最高层次的枯寂,这种状态不再与外界有任何干涉,所以可以摆脱业力和轮回(业力和轮回的概念起源于古婆罗门教和耆那教)。而要达到这一最终目的,悉达多配套了一系列具体的,类似于古印度瑜伽心灵练习术的修炼方案。

(乐山大佛)
至于三千大世界的说法,起源于印度古代的婆罗门教。古印度婆罗门教圣典《薄伽梵歌》中,很早就有了“全宇宙群分无数兮,举聚合而为一”“万千星尘世界”的记载,后世的佛经作了“拿来主义”的借鉴和创造。佛教理解的世界,是以现实中的西藏冈仁波齐峰为原型,逐渐发展形成了须弥山中心的宇宙观。当时古代人的地理知识比较差,以为冈仁波齐峰就是宇宙的中心。这些大三千小三千世界的概念都属于形而上学,不属于现实范畴。
(本文请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原研究员鉴别过,被认为观点没有问题。)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