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加酒,说走就走?可能性为零,理论上就不存在


作者:怀疑探索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最近我偶尔浏览到一则新闻,说某“现代潘金莲”为了谋害亲夫,故意给丈夫喝的酒里面添加头孢。好像还判了n年。可惜这个女人完全不懂医学常识,误以为“头孢加酒,说走就走”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头孢
但这句话是扯淡的。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有这类的谣言。什么“转基因有害”云云。但转基因的谣言很好辨认,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不信,因为主流科学界已经辟谣了二三十年。可是“头孢加酒,说走就走”这样的谣言则绝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甚至几乎所有医生也被这种伪科普忽悠了。

这是一则伪科普
上面就是一则伪科普。一位“医生大大”用所谓的“双硫仑样反应”来制造虚假信息。
我以前文章太长,今天争取写短一点。单刀直入:
头孢是什么?头孢是一类抗菌药物的总称,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比如咽喉发炎,你就可以使用它。
有人说,“我之前就拿头孢配酒吃过,根本就没事!”而伪科普作者则反驳说:这是“因人而异”。还说什么:因为我们摄入的量不够,人体尚能承受,头孢配酒也是这个道理。还总结说:不仅仅是二者不能同时服用,在头孢服用一星期之内,都不建议喝酒,同样的,喝完酒之后也需要过一段时间再吃头孢,以免引起问题。
稍微“理中客”的科普公众号则说:药剂科专家这样说,这真不是危言耸听,服用头孢后喝酒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但不是所有的头孢都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据报道,只有含有“硫甲基氮唑基团”的头孢才有双硫仑样反应,具体是否含有“硫甲基氮唑基团”,可以在药品说明书上查到。
但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全部错误。
其实,头孢加酒,基本上没有可能出事。科学上没有“绝对”“百分之百”的说法,所以我用严谨的科学术语表述:出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我不提倡喝酒。喝酒伤身体,喝酒造成的危害超过长期服药。
为什么头孢加酒不会有事?因为从科学理论上就是不可能的。
我查询了国际上所有关于头孢菌素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报道,根本就没有一例被证实有副作用的,就更加不要提所谓的“致死”了。
不仅国际上有证据的临床报道没有一例,我们国内的临床报道也没有一例。
当然,崔快鹿一类的谣媒体或许可以“发明”出几例。

喝酒的美女
而上面那个科普公众号中提到的“据报道”中的“在药品说明书上查到”,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临床上少数没有提供血液乙醛浓度作为直接证据的“疑似病例”。而这些报告中,作者都曾经宣称需要进一步研究,结果后来都不了了之,承认自己的结论是立不住的。
也就是说,“据报道”的“药品说明书”的结论,早就被推翻了。
这是实践证明的无害。那么,理论上呢?同样是无害的。
很多科普号所谓的双硫仑,是一种硫化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和酒精结合,就会出现人体健康的的负面效应,即双硫仑样反应。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过敏反应和双硫仑样反应无关联,而是头孢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而双硫仑样反应是非常罕见的。至少头孢加酒是没有这种反应的。即使退一万步,真的发生了,可会自动消散,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比如纳洛酮治疗醉酒等等。也不能全怪被带偏的科普作者,因为他们都是照本宣科,而这个“科”是过时多年的东西,早就与国际上不接轨了。
让我稍微说明一下双硫仑反应的真相:
双硫仑,是我们仍在使用的古老戒酒药之一。戒酒的关键,需要诱导出一种双硫仑反应。
双硫仑反应,全称叫做双硫仑-酒精反应。双硫仑,英文名是disulfiram,作为普通读者,你没有必要搞清楚它具体的成分,反正我告诉你,它是一种在化学工业行业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质。1937年,有一个美国医生观察到接触双硫仑的工人在喝酒后出现不适反应,于是就想到:或许双硫仑是一种潜在戒酒药。到了1951年,还真的用它开发出了一种戒酒药还获得了FDA的认证。

双硫仑
为什么双硫仑可以用于戒酒?它的科学原理是:人体喝下酒精,内部脏器就要想办法分解、代谢酒精中的乙醛。要分解和代谢乙醛,就产生一种叫做乙醛脱氢酶的物质。
肝中的乙醇脱氢酶,负责将乙醇氧化为乙醛,乙醛作为底物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催化下转变为无害的乙酸(即醋的成分)。
总之,乙醛脱氢酶是很重要的东西。而双硫仑可以与乙醛脱氢酶发生作用,阻止这个乙醛脱氢酶继续发挥作用。如果停止了作用,有害的乙醛成分就无法被代谢。如何代谢被中止的时间过长,乙醛就积累、堵塞在人体的血管里面。这不就玩大了吗?于是一些人就出现了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说穿了,就是酒精暂时无法被分解。而这个反应,就是所谓的双硫仑-酒精反应。
所以,这个戒酒药的实际工作原理,就是让人吃了以后感觉身体不适,造成心理上的惧怕,于是下次就主动远离酒精。妥妥的恶心疗法。
一般来说,乙醛在血管中的浓度越高,双硫仑-酒精反应就越大,这是一个正比公式。这和关注崔快鹿不一样,关注他时间越久,你的智商海波就越低。
在当时,是这样利用双硫仑戒酒的。先连续用药4、5天,每天使用1000~3000毫克的剂量,然后再去喝酒,故意诱导出双硫仑-酒精反应的发生,就是故意让自己身体产生不舒服。
1000~3000毫克是一个很恐怖的剂量,但即使是这样,历史上造成死亡的临床和实践案例也几乎没有,微乎其微。随着技术标准的提高,FDA早就做出了安全剂量的规定,即每天服用不得超过250毫克。在这个指导剂量下,双硫仑戒酒药不会出现严重的身体不良反应,至于死亡的话,你就是想死也做不到。
那么,所谓的头孢加酒诱导双硫仑反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以相信吗?有科学依据吗?
原来,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的医生在研究中认为,具有MTDT环的头孢可能抑制乙醛脱氧酶的代谢活性,即在纯粹的理论上可能诱导双硫仑样反应。但这仅仅是一种理论。理论能不能成立,还要依赖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于是科研人员在70年代就开始研究,一直研究了30年,期间发表了不少量化的论文。结果最终的结论是,头孢菌素是可能抑制乙醛脱氧酶的活性,但比双硫仑导致的那个反应还要低4~5个数量级。而且头孢这种药的剂量本来就少,这么一点点的剂量,根本不足以产生双硫仑样反应。你吃头孢,也就是最多吃两粒吧?你可能一次性吃个半斤吗?
我再插一句:
你知道酒驾吗?考过科目一的人都知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80毫克/毫升,属于饮酒驾驶,超过80毫克/100毫升,就是醉驾。而轻度的双硫仑-酒精反应,血液中酒精含量为100毫克/毫升,比醉驾的标准还高。
而即使大剂量使用双硫仑3000毫克,血液中酒精浓度(BAC)也就是10毫克/100毫升。

醉驾
总结一下:
1,按照医嘱,使用双硫仑戒酒药,不但不会致死,甚至造成严重不良反应都难。
2,头孢加酒,不太可能造成双硫仑反应,它比双硫仑戒酒药造成的效果更低好几个量级。
所以,“头孢加酒,说走就走”的可能性为零,在理论上就完全不存在。

喝酒有害健康
最后再强调一下:尽量不要喝酒,喝酒有害健康。
像某些没有家国情怀的主持人如崔快鹿,才是“说走就走”。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