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奖”得主、科幻作家郑军出版的《临界.高科技案罪调查》系列,我目前已经看完了第八本。一本书讲述一个精彩的破案故事。第八本叫做《网魔》,讲述的是网讯公司通过开发网络游戏淘汰“无用阶级”。说实话,现在科幻界写的题材都接近玄幻,越来越脱离现实,所以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很多小说一看完就忘记了。而郑军则坚持以现实事物为题材,其创作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有现实原型。比如,书中有一所用电击治疗网瘾的学校,校长张勇信的原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杨永信。小说中全球最大网络游戏公司巨头网讯,则影射了国内某家互联网企业。
坚持反科技、反工业化的著名电视主持人韩津贯穿全系列作品,在第八本书《网魔》中也有登场,且有不少戏份。韩津原本是北京某电视台大牌主持人,文科专业毕业,本来事业如日中天,后来因为表态支持生态恐怖主义分子卡钦斯基而被单位辞退。韩津离开体制后,彻底放飞了自我,和几个“人民食物主权运动”分子创立了自己的私人媒体,主要宗旨就是攻击科学、科技、工业化。比如,在书的第74页,穿着五十年前布料裁剪的衣服的韩津,他在接受采访时,他说道:“历史上哪次科技进步是全人类的进步?从来都是一部分人圈钱的手段。”韩津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导致一部分人的失业,人类越来越依赖科技的发展,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他认为,工程师和科学家支配人们应该怎么生活,这就是让农民丧失了自由。原本农民不需要出售任何农产品,自己种自己吃,自己就决定种什么吃什么,结果自从有了科学技术,为了多打虫提高产量,就要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样就依赖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农民一旦依赖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就丧失了自主权。所以韩津认为,必须摧毁全球的工业化,抛弃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这样农民才可以“自主”,才算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这个理想就是“人民食物主权运动”要实现的目标。
现实中崔某某的“科学顾问”陈一文是公开反对疫苗的
韩津对疫苗也是积极反对的。他认为,疫苗是科学家发明的,人类依赖科学技术,就将最终被科学技术所摆布、奴役。
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韩津一方面不断地宣传“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号召人民摧毁科学实验室,一方面筹建了基金会,目的是搞一个乌托邦式的体验区。小说中这一设定也有现实原型。现实中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某就做过这样的事情,而且田某更是xxx的理论总军师。在小说中的这个体验园区内,排斥了一切的现代工业农业技术。在由于之前在电视台积攒的“敢说话”的口碑,他获得了社会上不少人的支持,包括大量的资金。得到钱的韩津在太行山的山脚下建立起一千二百亩的园区,建造起一些旧式建筑物,他们在园区内主要依赖种植有机农业生活。有机农业产品的产量很低,仅到原产量的五分之一,而且价格很贵,比如一只鸡的价格是外面的十倍。但是韩津巧妙地打出了“有机”“环保”的噱头,自然有人给他买单。
一千二百亩的园区面积太大,于是韩津决定分步走。
第一步,是搞成一个占地四百亩,叫做“生活2000”的一期项目。意思是要让生活回归到公元2000年。在“生活2000”园区内,不允许出现任何的机动车辆,包括摩托车。电动车由于有电池,也不被允许。还不允许有电脑和手机。
第二步,就是等“生活2000”项目正式运转之后,再开辟“生活1950”园区。顾名思义,就是里面不允许出现任何技术超过1950年的科技和工业产品。比如,不得使用所有的家用电器。虽然冰箱彩电在1950年早就有了,但在西方还没有普及,韩津认为,干脆连冰箱和彩电都取消掉。农田里不得使用大棚,因为大棚是塑料制品。打点农药?不要痴心妄想了!“农药”二字在园区内就是一个绝对的禁忌词汇。
“农药”二字是禁忌词汇
第三步,是韩津要完成的最后目标,即建成“生活1900”园区。在里面,不得穿戴现代纺织化学工业制成的衣服,大家都学习印度的甘地,自己织土布。也不能吃现代工艺制成的各类食用油,因为韩津认为这些食用油是食品公司诱惑消费者搞出来的东西,里面添加这添加那,不是“自然”的产物,消费者一旦喜欢上这些现代的食用油,食用油的生产企业就有了资金,有了资金就会发展工业化,这样大家都被工业化绑架。所以,韩津提倡所有的人都使用自己榨取的油。当然,“生活1900”园区中不可能出现任何使用电能和化学能的交通工具,大家都自觉地步行出动。也没有任何含有科技含量的工厂,大家都做手工劳动,想用什么,就自己制作。电灯、电话、空调,做梦吧您!
书页截图
韩津把这三个园区统一称之为“回归自然新生活体验区”。按照他的说法,新生活就是“人们摆脱对现代科技的依赖,留下一片心灵净土。”这位前电视台主持人的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建立起一个回归到120年前的乌托邦世界,一个远离现代科技和工业化的地球。一切都是“天然”的,“人与自然最接近”,没有被人工改造的“魔鬼”。人们自己种,自己吃,几乎不做交易,当然不会有实验室和工厂。所有人可以自由自在地磕头烧香,饿了就赶紧买只几百元的鸡啃上几口,耕田累了就爬上屋顶练练气功,不会再有讨厌的科学家来批评他们这是“迷信”。于是一片烟雾缭绕中,“人间天国”实现了。
韩津在小说中能量巨大,拥有很多的支持者,但也有反对者。反对他的人,主要是理工科毕业生。比如小说的主人公杨真,她曾经做过是韩津的恋人。杨真的父亲是天文学家,母亲是科技媒体的资深记者,相当于出生在科学世家。她生活的小区出入的都是中科院的科学家。韩津觉得如果改变这样一个出生于科学世家的女人的信念,才算是成就,于是追求杨真。他告诉杨真,自己曾经有一个学习医学的前女友,经常在实验室“残忍”地解剖动物,于是愤怒地提出了分手。他经常向杨真灌输各种反科学思想,告诫她不要“迷信科学”。由于二人三观实在不合,最终导致了分手。
杨真在第八本书中终于找到了真爱,一个叫做江志伟的机器人专家。而江志伟是农村孩子出生,真正地下过农田,干过粗苯的农活。他是真正的知晓农民的难处,知道他们的心情。这一天,江志伟和杨真来参观韩津的“回归自然新生活体验区”,他们看到了所谓“有机农业”的真相。农田的产量可谓是惨不忍睹,叶子都焉了,没精打采。在回家的路上,江志伟对杨真一针见血地指出来,韩津的理想对国家没有意义,所谓的“有机农业”就是唬人的噱头,是忽悠有钱人的骗局,而且根本不能在全球大规模推广:
“原生态、纯有机,就是蒙那些没下过乡的城里人。像他们这样种庄稼,全国耕地顶多养四亿人,剩下十亿人去死啊?”
杨真觉得江志伟说的话很对。
像他们这样种庄稼,全国耕地顶多养四亿人
实际上,有机食品的消费者都不会意识到,有机农业仅仅是“基于信仰”的体系。对于绝大多数农产品,没有什么检测技术能区分有机和非有机,比如,无法区分标有“有机”的牛奶到底是产自一头来自有机生产体系的奶牛,还是来自传统奶牛场栅栏里的奶牛。有机产品的溢价越高,作假的经济激励就越大。消费者其实是购买了超溢价产品,未来吃得起有机食品的人,属于一小撮人傻多金的权贵阶层,平民根本消费不起,所以有机农业对普通老百姓没有任何意义。
有机农业还破坏自然环境,将全球的碳排放量提高了至少75%,推动了温室效应。有机农业的支持者认为,有机农业的理论就是土壤营养的恢复,而最重要的营养元素是氮元素的补充。仅靠有机方式是难以补充氮元素,就得大规模拓展耕地面积。而《自然》期刊用数据指出,如果全球耕地采用有机模式,粮食总产量将最多仅有原来的五分之一。要维系产量与之前平衡,就得增加五倍的耕地。地球上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五倍的耕地是什么概念?必然摧毁地球上的生态环境。目前,被冰雪永久覆盖的陆地上已经有40%左右被人类开辟成农田,留给野生动植物的土地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还要增加五倍的耕地面积,就得消灭大范围的丛林和湖泊,全球沙漠化的趋势会急遽增速。
可以说,有机农业本身就是“有毒”“反人类”“反自然”的概念,它是生态环境的杀手!!!
袁隆平院士:有机农业是一种低效率的农业,我本人不推荐
所以说,有机农业仅适合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是少部分人自我找乐子的贵族游戏。如果韩津的理想真的全面实现了,地球上养不活70亿人口,由于粮食产量下降了五分之四,世界人口将最多维系在14亿左右。韩津的“生活1900”项目是计划人类文明回归到公元1900年,那一年的全球人口是16.5亿,如果真要搞韩津的那一套,即使到了1900年也得再死2.5亿人口。
那为什么还要一些网民在积极宣传“有机农业”呢?很简单,为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很多人家里就承包了规模不小的有机农场,为了其私人利益,当然要大力地鼓吹。这正是人类私心作祟的一个体现。
作者:怀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