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了25年!武汉老奶奶登上央视,曾一天卖600根...


《楚镜》栏目
2023年第6期
图文/汪曦晔
中山大道上,藏着卤鸭店。它是2011年精武路拆迁后,散落在此的一家25年的老精武味道。
年近七旬的康嫂是店面的主人,她守着自己25年的老招牌——
“只赚一口吃饭钱,冒得法,老主顾蛮欠这口啊……”

今天,故事主角是“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做了25年卤鸭脖的康嫂,坚持手作的她,只想凭一双手,卤好这一锅料。
多年过去,啃一口鸭脖,味道仍不变。

《楚镜》:将镜头对准湖北人身边或温情、或酸楚、或励志的人间百态。用有温度的镜头,记录有深度的故事,传递有态度的湖北力量。
您如果也有故事希望我们采访,欢迎来和我们分享您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点此提交
25年手作鸭脖
食客们追这一锅卤水跑
上世纪90年代,武汉进入国营体制改制。许多人从自己呆了几十年的岗位离开,开始了下岗再就业。
一条名叫“精武路”的马路登上历史舞台,鸭脖最早发源于此,辉煌时排队排一条街,一年卖出的鸭脖长度绕地球4圈。不少下岗工人做起卤菜生意,而康嫂是其中之一。
宵夜摊上,食客就着夜色和两口小酒,“咂摸”着鸭脖,“嘶溜”吸着骨髓,这就是鸭脖的妙味。
一开始,康嫂卖热干面和烫馄饨,生意不大,刚够糊口。看到邻近店面卖鸭颈,她也开始尝试做卤鸭……
初入此行,康嫂做出来的鸭颈味道一般。“一开始,鲜味不够,我们加辣椒提鲜,不料辣味太重,吃起来燥,减量味道又不对头……”。问了问老师傅,说是卤鸭颈需加中药,孃孃决定先试味。加了几味药材,加了些黄酒去腥;如此反复调配,终于一天清晨,她卤出了自己想要的,香辣鲜美,回味甘甜的味道。

至此,“九运鸭脖”诞生了。

“当时炉子小、卤锅也小,我和老伴熬了几个通宵才卤好。”卤鸭配料是纯正的中药材,诱人香气吸引不少嘴刁的武汉人。
做生意怎会一帆风顺。“最少的时候,一天只卖1只。”刚开始,他们没有经验,卤的鸭脖今天咸了,明儿淡了,口味稳不下来……邻里街坊成了“陪练”,给他们"一一点评”,夫妻俩洗耳恭听,吸取经验。
不久,鸭颈抓住了顾客的舌头,生意火了,连中央电视台CCTV7都来采访康阿姨。

店铺最早开在精武路路上,精武路20号就是“九运鸭颈”
“当时,一锅卤80根,一天出8锅,每天卖600多根鸭脖子!”
康嫂的鸭脖三根半一斤,味道又绝,很快引来许多客人采购。论地段门面,“九运鸭颈”店面藏于小巷深处,并不惹眼。但是武汉的好吃佬们,不看门面,挨家挨户品尝,吃到“九运”门前直点头。
“努力试就能做好,没太多巧!"她轻描淡写地说。就这样,‘九运’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人,喊着要给孃孃当徒弟。

“有个外国学生,从越南跑到武汉来学卤鸭子,现在生意做得蛮是那个事!”学徒有摆摊的,也有开连锁店。康嫂说,这比她自己做生意还开心。
越xuo越有味
不只鸭脖,还有嗨藕!
店面位子不算热闹,胜在好找。一走进店内,馋人香味直钻鼻孔。
“老板,来几根鸭脖子”
“称点嗨藕啊!”
“鸭肠、鸭头、鸭胗...再一样搞一点吧......”
从早上八点,一直营业到晚上九点多,来光顾的老食客络绎不绝。
店内不能做热卤,康嫂在旁边租了一间平房专门来卤鸭子。
每天早上,康嫂就和老伴、女儿在平方把卤料备好、鸭子腌制,卤好后再拖到店里来卖,刚到店的卤味还冒着热气。

下午5点,是最忙的时候,晚上9点左右,卤味就卖光了。
好多是原来精武路的老客户找来了,有的人不知道她们搬了家,碰巧路过才发觉,“原来’九运鸭脖'搬这来了呀!”康嫂和老伴几经辗转,从精武路搬到了循礼门,最后终于落脚到中山大道上。
现卤现吃,让卤味散发着新鲜的气息,这是秘诀。
“嗨藕,你qi过冒,来尝一哈!”除了鸭,她家嗨藕也令人怀念的滋味,懂的自然懂。藕是脆的,辣口霸道,是精武路老汉口的味道。

嗨藕一定要加一大勺她屋里自制的辣椒油!
见她操起菜刀,斩着鸭脖。从菜刀落到砧板,人的泼辣和硬气,融进鸭脖,变成了香辣、麻辣、甜辣、火辣……辣油必加,再一拌,xuo起来让人失魂,唇齿间卤香流溢,接着就是斯哈斯哈。


不介意吃内脏的筒子,她家的鸭肠也是一绝。“我屋里滴鸭肠用的是粗肠,嚼起来脆,还不皮,蛮过瘾!”

一样来一点,能凑出一桌子满汉卤味全席,搞点啤酒,就听了头!
还会有老客人提着些酒,跑到店里来找康嫂老伴要嚯上几盅,“就着鸭脖鸭肠、卤嗨藕,他们阔以茬到咵一下午,我也是信了他的邪!”武汉话里,看似吐槽却是宠溺。

要货电话、微信响个不停,除了线上采购,不少路过的街坊也顺便捎带回家。
孃孃想退休不奏了
他们却说:“那可不行!”
“年纪大了,不想做了,但客人们不让啊!”
康嫂说,自己马上70岁了,想退休算了。无奈老客人喊话:“不行啊,你不奏了,那我们到哪里克吃咧!?”

康嫂舍不得这锅卤水,更舍不得她的老客们……
“最开始是个小摊子,卤好的鸭脖子用簸箕盖着,来客了就浇上一大勺子卤水在鸭脖上,客人就直接拿塑料袋接着。”回想起当初,仍历历在目,老客们的孩子都长大了,他们的小孩又找来店里,买着吃。

“现在手会痛,这都是年轻时落下的毛病。”当时,孃孃都是自己走路去屠宰场买回整件的鸭子,当时条件有限,得自己一件件处理、清洗。冬天洗鸭子,冻得直哆嗦,说到以过去,她一笑而过。

每天她还是会每天到店里,热情的接待着各路吃货们。
“老客人看到我在就放心,晓得是原来的味道,冒变!”她几乎全年无休,即便过年几天,客人都追着她问啥时候开门。
不同的时代、年代,却总有奋命而起的武汉人。他们是围绕江城来往潮汐里的浪花,浮起来、沉下去,再浮起来,绵延不绝,生命体之间的传承、接力。
鸭脖之于老武汉的好吃佬们,如同康嫂所代表的武汉人的坚持、勤劳、坚定的品质,是老武汉人最珍贵的味觉宝藏。它似乎在康嫂的卤煮下在骄傲地对每个人说:“不必忧虑逃避,正面迎接挑战,弄潮逐浪,武汉人本就是不服周的。”
您如果也有故事,欢迎来和我们分享您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点此提交

对于湖北网友来说,腾讯大楚网的原创栏目《楚镜》是个亲切又熟悉的名字,它曾帮助多个家庭走出困境,迎来新生。在过去超百期的镜头里,有700克的早产儿,和他年轻的母亲,她为救孩子愿给好心人打工十年,只因“我是孩子的母亲,就这么简单”;有刷爆网络的“小苹果”男孩,用他的乐观和温暖笑容治愈全网...他们或许很渺小,却又很伟大,他们在平凡的人生中,依然坚持着善良、勤劳、淳朴的品格。
2023年《楚镜》栏目将再次出发,在这里,我们将镜头对准湖北人身边或温情、或酸楚、或励志的人间百态。用有温度的镜头,记录有深度的故事,传递有态度的湖北力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