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音乐和毒教材一样害人



最近一两年,“吐槽华语乐坛”成了营销号的流量密码。十大热歌对比的图片成了被用烂的素材,大量营销号用同质化文案高频制造短视频垃圾,然而,只要带上“乐坛要完”的话题,哪怕只是花三分钟粗糙剪接,就大概率有几万几十万的播放量。

这些视频下面的评论也都高度一致:“当xxx一首英文歌拿奖时,我就知道完了”“我身边的人都在听xxx,只有我还在听xxx”“作为一个xx后,我从来不听”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类视频注定只能吸引那些本就不怎么听歌的人扎堆自嗨,乐坛不仅从未药丸,甚至近些年在流派,风格上还出现了不少有亮点的新人——如果你真的听过每一年的金曲奖最佳作曲,就会知道这种担忧纯属无妄之灾。

有段话说得非常好:“整天吐槽乐坛要完的人,金曲奖,音乐人交流协会这些但凡有点含金量的颁奖他从来不看,看什么腾讯TME音乐盛典,爱奇艺这种野鸡奖,applemusic总结出的华语优秀榜单不看,就盯着抖音榜单叫着要完。
你说你听日推,那大数据都知道你听的是垃圾,凭啥给你推好点的呢?而且这类人最爱说什么以前华语乐坛多牛逼,结果张嘴只知道第一场雪,老鼠爱大米,我不是黄蓉,求佛啥玩意,要么就是劣质网络歌曲和台湾偶像剧插曲,这里面大多数真的是狗都不听,还美其名曰经典歌曲。”
毒音乐,从来不分年代。
但是为什么,近几年的乐坛明明在风格有了更多创新,却还是被断章取义,被贴上“要完”的标签,有一种毒音乐越来越多的感觉?
我觉得下面这个视频,可以很好解释这种名为“不知道饭在哪”的困局:不是乐坛变了,而是你周围的环境变了。
那些只听热歌,只看那些不懂音乐的up胡编乱造随意洗稿的,把无知当成抨击华语乐坛的唯一武器的,没有资格去说乐坛没救了。
如果希望乐坛变得更好,那就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开始,突破“短视频听歌”的舒适圈,然后搞懂这个问题:“我究竟喜欢听什么风格的歌。”
那些有毒的音乐应该一视同仁摒弃,不分年代不分歌手,不因个人喜好而加以美化。
我常常看到很多人喜欢拿周杰伦当挡箭牌,好像一个人的音乐审美无论多垃圾,只要他听的歌里有周杰伦,很多人就会认为他有品位,然而这种人听周杰伦也很浅尝辄止,纯属听个响听个乐。
归结到底,还是抖音这类短视频,为的就是短时间吸引住人,这种短暂型享乐会让人更加浮躁,情绪化,成人都不一定能自律,更别提孩子了。更可怕的是,这种趋势下,听土歌的人会认为听高质量音乐的人土,并且觉得自己听的歌没有一点问题,因为“它好听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辨别好音乐和毒音乐的能力就显得那么重要。
也许乐坛在停滞不假,但茫茫的曲库足够你发掘一辈子了。如果你真的喜欢听歌,真的听懂了周杰伦的话,就一定会明白“打破了乐坛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