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的成果:思考笔记65万字、线上阅读617小时、运动665公里。
这是100天,每天坚持写作之90/100,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 !
《可复制的沟通力》的书评。
这本书,是樊登通过阅读,梳理出自己的沟通框架,再以自己的话说出来。他的文字功底很厉害,对比席越的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在阅读中实践了阅读小技巧,关注总结性的语句。基本上符合自己的沟通框架。
为什么要说这本书好,好在他的表达,说的是人话,容易被理解。接下来还是说说作者输出,我有启发且应用改变的地方,现做一个梳理:
1.表达时要直接、精确。对方不是你肚中的蛔虫,不可能对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能按你期望的那样去理解,一旦理解错了,就可能导致沟通失败。
2.沟通力涉及沟通前的准备、对情绪的把控、对需求的关注,以及表达方式、表达的语音语调、表达的信息等等,要有效地掌握这些内容,使之在沟通中充分发挥效用。
3.面对内心恐惧。在与人沟通之前,我们必须从根源上探寻自己的内心对恐惧的反应,这样才能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会把别人与自己的合作看得那么重要。
4.控制和强势。与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相反的,是对他人关注极少、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这类人在与他人沟通时,很少或根本不把对方的需求放在心上,只在乎自己的哪些需求能得到满足、能获得哪些好处。这种沟通模式叫什么?叫作控制和强势。采用这种模式的人沟通时总喜欢用强势的语言和态度试图控制对方,让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5.喜欢与别人攀比。爱攀比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究其根源,其实这是一种虚荣浮躁、渴望认同的心理在作祟。
6.暴力沟通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道德评判、进行比较、规避责任。
7.沟通交流思路。首先是倾听对方,重复对方的话,接着对对方进行一番心理告白,用你对对方的理解来标注对方此刻的情绪,将自己平缓的情绪传递给对方,这样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对方的认同,沟通也会渐渐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8.需求的洞察。如果我们能首先关注自己的需求,在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再以平和的心态、以同理心去关注别人的需求,这样在出现矛盾时就不会那么容易发飙,而是想着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照顾到对方的需求,更好地维系彼此的关系。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关注需求的原因。需求是所有行动的根源,不论是发脾气、摔东西,都是因为我们内在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
9.沟通环境与氛围。所以,当你发现对方情绪不对或者气氛出现不利于对话的变化时,就应该马上停止内容方面的沟通,转而修复谈话氛围,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
10.低情商与高情商的沟通区别。情商低的人在沟通时往往不会关注对方的情绪,也不会顾及沟通氛围,而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谈,怎么痛快怎么来;而情商高的人在沟通前一定会先处理情绪和氛围,因为他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延迟满足,也善于营造氛围。
在生活和工作中,所有真实的谈话都难免会出现很多反弹,遇到很多的矛盾,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做个高情商的人,学会营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11.沟通思路。这就是长颈鹿式沟通的高明之处。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不带评判地去观察,说出真实感受,挖掘出真实需要,最后再提出具体可执行的请求。如果能够把这一连串的方法都掌握好,并成功运用到沟通中,相信每个人都会突破沟通的困境,成为沟通高手。
12.人改变的路径。所有的改变,第一步都是觉知,即通过启发让一个人知道他有哪些问题,为什么自己会出现这些问题。有问题不可怕,我们可以改变,所以第二步就是接纳,接纳自己的现状,哪怕现在的自己很糟糕,我们也仍然爱自己。做到这两步,才有可能做到第三步——改变现状。所以,觉知、接纳和改变,就是一个人改变自己现状的标准路径。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自我责备、自我批评之中,他的生活只会变得越来越糟,任谁向他提出多么有意义的建议都没用。很多赌徒就是这种心态,每次输了钱后,他们都发誓再也不赌了,但很快人们就又在赌桌上看到他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看他胳膊上刻个“忍”字,拿烟头烫自己,就是希望能用这些办法来警醒自己,可越是这样,他就越戒不掉赌。原因就在于他的初始方向是错的,他在不断地指责自己、欺负自己、贬低自己,不断让自己的人格和自尊降低。而没有了自尊,他的生活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13.要想拥有出色的倾听能力,建立最有效的沟通,我认为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深呼吸。目的是平稳自己的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说话者身上,让自己能够调整心态,静下心来认真听对方说话。
第二步:提问。在倾听过程中,适当地提一些问题,既是对对方说话的反馈,也是在传递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提出的问题既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目的都是诱导对方继续表达,将内心想说的话都说出来。
第三步:复述。倾听者在听完后,不妨复述一下谈话者所说的内容,以保证自己接收的信息是完整的,避免沟通中出现差错或有理解不到位之处。
以上可以收集几个主题,表达的思路、个人改变路径、高情商与低情商沟通、需求的洞察、强势沟通等。大都是自己身边经历的实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