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的成果:连续写作打卡100天、运动100天、思考笔记65万字、线上阅读617小时、阅读完174本书、运动665公里。
写在前面,这是300天,每天坚持写作之202/300,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每天持续的写文章,不再依赖冗余内容,不再纠结写作的格式,毕竟自己的公众号自己做主,依然践行着“记录成长、分享生活”的价值观初衷。以下是今天的思考:
1、舒适区的定义。有时候,你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正是对控制感的渴求,让我们难以改变。用“经验好处”也是解释的同的。
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停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不了呢?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2、生活问题应对方式。所谓的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常用的应对方式:1. 解决问题;2. 自责;3.求助;4.幻想;5.退避;6.合理化。应对方式归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 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第二层, 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3、习惯的养成。一个条件反射包括了三个因素:刺激、反应和强化。习惯养成需要创造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就像到了寝室你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自然想工作,而到了餐厅自然想吃饭一样。环境中所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就越大,习惯就越容易养成。戒掉坏习惯的方法与之相反,减少所处环境中的行为线索,减少环境刺激,从而达到戒掉毛病目的。
4、自责的认知。越自责,越放纵。人们习惯的方式,是用焦虑恐惧,也就是用恐吓的方式来促成改变。原因是,焦虑和恐惧的力量最强大,最容易被激发和控制。可是,内疚和自责能推动大象改变吗?当然不能。原因在于:很多你想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吸烟、乱吃东西、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的。现在,内疚和自责增加了你的焦虑和压力,那你会用什么办法处理它们呢?当然还是吸烟、乱吃东西、拖延这些老方法了。所以,越是自责,你就越容易放纵自己。这就陷入 “放纵——自责——更严重地放纵”的恶性循环。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你的自尊,让你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