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本能,我们都有防御型思维



过去一年的成果:连续写作打卡100天、运动100天、思考笔记65万字、线上阅读617小时、阅读完174本书、运动665公里。
写在前面,这是300天,每天坚持写作之208/300,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每天持续的写文章,不再依赖冗余内容,不再纠结写作的格式,毕竟自己的公众号自己做主,依然践行着“记录成长、分享生活”的价值观初衷。以下是今天的思考:
防御型思维。为了能很好的活下去,我们会本能的寻找安全感,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等三种思维背后都有它们想要防御的东西。
1. 僵固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它背后所隐含的对能力的观点,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重要区别。亲子教育方法中可以应用到的策略,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你聪明不聪明的方式。相反,表扬“努力”却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他们不需要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僵固型思维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样的人生假设:我自己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这种焦虑自然就会把我们的目光放到自我证明上。
2. 应该思维,应该思维的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寻求自身的安全感,我们会将遇到的问题合理化,躲在舒适区内。
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你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理会你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对自我的应该思维。自我烦恼的背后是应该思维。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应该思维完整的语句也许是: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做。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像别人期待的这样做。通常表现为从众心理,这样的心理减小独自试错的成本。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当我们按照外在世界的标准设定人生目标时,很容易就变成应该思维牢笼中的囚徒,不再能看见世界的灰度,也不再拥有思维的弹性。
3.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你会学到人们如何用绝对化思维任意扩大防御的范围,并最终让自己寸步难行。绝对化思维的本质跟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关。这种抽象化思维能力擅长总结规律,提高生存率,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伤害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而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了我们跟现实发生联系。换句话说,我们容易想的太多,自己把自己给吓唬住了。
悲观思维会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绝对化加工: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先说说第一种绝对化的方式—— 永久化。所谓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觉得这件事会一直发生。悲观思维的第二种绝对化的方式—— 普遍化。所谓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从一个男人不可靠,推广到天下男人都不可靠。悲观思维的第三种绝对化方式—— 人格化。所谓的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坏事发生。这就是一种人格化。我们经常对坏事会有一种奇怪的内疚,有时候明明我们自己是受害者,却仍然觉得是我们的错。这扩大了我们的防御范围,却让我们陷入了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这条是重点,大多数时候将他人的信息理解成敌意就是这条理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