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2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游侠文化独特性
  ①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那么,什么是游侠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品格呢?这些在《史记 游侠列传》中有很具体的描述。作者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勇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主动去拯救在生死边缘的人们,不怕死,而且不求回报。
  (2为了拯救困厄中的人们,不怕触犯法律和世俗的道德观念。
  (3说话算话,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救人要救彻底。
  (4不逞强,不自我炫耀,作默默无闻的奉献,也就是司马迁在另一处所说的“其私义廉洁退让”。
  这四条也是后世公认的游侠们所应必备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的核心是为他的和反主流的。为了他人,其实就是古代贵族因为管理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爱管与自己不相干事情的习惯的延伸。为此他们不怕与占主流地位的势力或制度对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在皇权专制严酷统治的黑暗王国里,游侠是人们企盼的一线光明。游侠的为他和反主流又非逞一时之快,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尽管游侠为别人做了很多,但从不期盼回报,他们不逞强、不炫耀,言必行,行必果,这是何等成熟的人格!
  <史记>所描写的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等人的行为都充分体现出这四条。由于具备这种高尚的人格,也就受到普通人的爱戴,朋友遍天下,极具号召力。游侠敢于去铲民间的不平,在统治阶级看来这是代他们行权,长久如此则“国将不国”。游侠敢于对抗现行体制,更是皇权专制统治者嫉恶游侠的根本原因。汉代最有侠之品格的郭解最后被灭族,可见统治者对游侠憎恨之深。然而“天下无贤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朝廷与民间的评价是这样的不同。
  自从司马迁热情讴歌了游侠之后,对后世诗文作家有所启示,这些“为他的”、“反主流”的精神也激励着具有浪漫激情的诗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像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少了,他们便把目光投向历史,一些被司马迁写过的刺客,由于他们的反暴政意义,被后人看作了游侠,其中最典型的是荆轲。
  ②另一种“为他”的游侠
  游侠是黑暗如磐的专制社会的亮点,因此,能激起有正义感人们的豪情,起而效之。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对游侠知之较多,但他们绝大多数是上层人士,缺少反抗主流的动力,于是,他们为游侠生活开拓了另一个领域——武装报国。相对司马迁啧啧歌颂的游侠来说,这可以说是另类游侠,如东汉末年曹植的<白马篇>有名句云: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向往——建立功业的理想;还宣泄了郁积于胸中的慷慨不平之气。这种作品的题材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题材,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涉及的。在国家危难、外族入侵与平时保卫边疆的战斗生涯里,对于读者有鼓舞作用。这首诗也确是好诗,但诗人所写的已经不是司马迁所说的“不轨由正义”、“赴士之阸困”与主流社会相对抗的游侠了;他写的是报国之士(实际上报的是曹植父兄所建立的王朝),但却顶着“游侠”之名,我们只好说他是另类“游侠”,因为这种游侠还有某种程度的“为他”性质。以后这类作品成为一个套路,用“游侠”这个激动人心的名称表彰那些以身许国、建立功勋的少年志士。如鲍照的《拟古诗》(幽并重骑射)、王维的《夷门歌》(七雄雄雌犹未分)、《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崔颢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元稹的《侠客行》(侠客不怕死)、陆游的<剑客行> (世无知剑人)等。这类作品把本来是令统治者十分头痛的游侠,变成了统治者能够接受、甚至是十分欢迎的人物了。把反主流社会的社会现象纳入了主流社会。随着时代不同和当时社会状况的差别,这类作品另有别的社会意义。
  唐代时候的陈子昂、边塞诗人、李白和许多盛唐诗人都是带一些“侠气”的。他们用诗人的眼光把这些武装报国的游侠理想化,并摄取他们奋斗生活中的美好一面,满怀着激情把它展示给读者。如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四):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人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发未封侯。
  把一个在家乡杀人作案的少年描绘成忧国忧民的志士,仿佛有了“报国”就可以掩盖一切了。
  游侠文化评价
  古代游侠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们所能鼓动的人数远远超出了他们自身和与之相交的人数。他们还与游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到了宋代和宋代以后,这种联系尤为密切。随着世族大姓被五代的兵火扫荡殆尽,贵族游侠已成绝响,平民游侠兴起。有些侠客与游民地位相去无几,他们只是比一般游民有更高的武功,更丰富的阅历,更具有指挥人的才能。他们是游民仰慕崇拜的对象,游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敢于反抗、勇敢不怕死的精神。游民在进行大规模的反社会活动的时候,尤其把侠客看作是自己闯荡江湖的榜样。因此研究游民文化,不能不考虑到游民对游侠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游民知识分子在其所参与的通俗文学的创作中,对于侠是热情歌颂的,为侠在民间社会里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通俗文艺作品就是游民接触和了解游侠的桥梁。
  游侠自身必须具有过人的才识和武艺,因此游侠对于自己的学识武艺都砥砺求精。《史记》说荆轲“好读书击剑”,曾特地去榆次与著名剑客盖聂论剑。然而,荆柯刺秦王不成被杀后,与荆轲交过手的另一游侠鲁句践还批评荆轲不精于“刺剑之术”。这种对胆识和武艺的严格要求和刻苦练武的习气,后来作为传统一直被中国历代的武侠所继承。
  不论哪类游侠诗,唐人写到游侠时都充满了一股青春气息,历来人们认为只有少年才会选择游侠生活,唐代又是许多文人向往在战争中建立功业的时代。李白在<行行游且猎篇>中歌讴道:“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知何益·”唐初郭震名作<宝剑篇> ,写到宝剑的去向“非直交接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连孟浩然这样襟怀冲淡的隐逸诗人都写下:“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青春、宝剑、酒、走马、报仇、杀人是以游侠为题材的唐诗中屡屡出现的意象。唐人写游侠生活或游侠的生活态度,也往往用乐府旧题中的“结客少年场行”、“邯郸少年行”、“少年行”等等。游侠虽然说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选择,但愿意做出这种选择的大多是青年人。因为只有青年才更少地泯灭人们本有的良知。
  词条标签: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2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游侠文化独特性
  ①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介绍《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2022.0112。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2.shtml#169_13499351
  12切莫只贪图鞋的华贵,而委屈了自己的脚。
  --------------------------------------------------------------------------------------

  111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3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26)中国古代的著名游侠

  1,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鱼肠剑),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专诸是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一说五大刺客)之一,鱼肠剑出于专诸刺王僚”。
  2,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3,聂政(?—公元前397年),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其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
  郭沫若曾据此写历史剧《棠棣之花》,歌颂聂政的侠义精神。在河南禹州市市区西北有纪念他的聂政台。
  4,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刺客。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有万人之勇,是当时有名的击剑能手。足智多谋,以捕鱼为业,家住无锡鸿山山北。今无锡鸿山东有要潭河,西南角有要家墩,是要离捕鱼、晒网的地方。
  要离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据《吴越春秋》所载,吴王阖闾在即位后第二年(前513年)派遣要离刺杀庆忌。
  5,既曹刿,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6,朱亥,战国时魏国人,隐居于市井之中,有勇力,早年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当屠夫。魏安嫠王十九年(前258年),因侯赢的推荐,成了信陵君的上宾。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隐居朱仙镇。李白作《侠客行》
  7,侯嬴(?-前257年),战国时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前257年,秦急攻赵,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请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因自感对魏君不忠,自刭而死。》歌咏朱亥。
  8,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9,鉏鸒(?--前607年),春秋晋国人,一些人不认为鉏鸒是刺客,因为他根本没有行刺, 鉏鸒用现在的话说是犯罪终止。但鉏鸒的历史身份的确是刺客,且我个人认为鉏鸒还具备更多的义士品质。由于他主动放弃行刺,所未成大名,但在《左传》里却有精彩的记载。

  (27)浅论中国古代游侠
  司马迁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游侠是游走于社会之中具有诚信重诺、言行必果、舍生取义、仗义助人等侠义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仁义之士。历来有不少学者对游侠进行研究,本文试从游侠的形成及演变这一角度去探究,力求对其有更深的认识。
  一、游侠的起源  关于游侠的产生原因《史记·》中记述道:“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游侠的兴起,是正值古代奴隶社会的崩溃时期。随着春秋战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国家秩序的变革使国君的权力削弱,许多贵族豪强竞相养士, “陵夷至於战国,合众连联衡,力政争彊,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在这种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各种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人才、门客的重视和盛养,对游侠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列国争雄的乱世下,弄潮儿们需要一些武艺高超,轻生死、重气节的侠士来为自己服务。像严仲子就屡次求见聂政请他刺杀韩相侠累;专诸也是在得到伍子胥的赏识后推荐给公子光的,早有刺杀吴王僚想法的公子光如获至宝,对专诸“善客待之”,专诸倍受感动决心以死相报,刺杀吴王僚助公子光登上王位。在战乱的年代,社会对于重气节而薄生死的侠义之士的需求以及社会形成的尚武风气滋养了游侠生长的土壤。
  二、游侠的演变
  (一)游侠转变成豪强旺族  游离于王权控制之外的游侠,在王权的支配下向权利靠拢,一部分成为权力体系的一员,同时随着豪强旺族势力的形成,一些游侠失去独立存在的基础,为了自身势力的发展及延续转而依附豪族,纳入豪族秩序之中,成为豪族势力的重要力量。游侠的来源广泛而复杂,一些游侠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财富逐渐膨胀,转化成豪族强宗。《汉书?循吏传?黄霸传》师古注曰“:身为豪族而役使乡里人也。”黄霸的身份是豪杰,曾被徙云陵,后入钱买官,逐渐与权利结合,使其家族日益兴盛,黄氏家族由豪侠变成了豪族官僚世家。
  (二)大部分游侠走向消亡  在封建王权统治的正统思想下,秩序支配的多元化就会削弱或分解王权的统治秩序,这是王权所不允许的。按照王权控制的原则,任何人都只能在王权支配体系下获得人身支配权,而不能超越王权。在王权控制的社会中,王权不允许任何其他威胁王权秩序和力量的出现。因而游侠以崛起于民间的力量来维护社会公道,保障社会秩序,就触犯了王权的权威。所以,游侠阶层除了与权力体系结合,大部分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
  三、游侠的社会影响  游侠即是民间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又是中央集权的对抗者。如汉代社会秩序中最重要的是地方上的领袖,也就是所谓的游侠、豪杰之辈。如《史记·》中的郭解,“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可以影响地方官,决定某人是否要服繇役,又能够为人解决纠纷,俨然成为一种公权力。虽然汉中央力求政府和民间秩序能够结合,仅丞、尉以上的官员由中央派任,地方统治机构郡县县掾以下的吏及乡官皆是由本地人担任,但是一般地方的行政事务还是必须交托由乡亭组织和三老来处理。乡亭组织和三老是地方上比较正式且合法的组织。不过,像游侠、土豪这一类的人已成为地方上官吏无法控制的力量,并且对于一般百姓以及自己的隶属者有着一股强大的社会制约力。对于游侠、豪杰何以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提出了“小家庭制”的解释:汉初沿袭自商鞅以来的小家庭制,就是男子成年后必须分户的规定。由于家族的组成型态是小家庭,个人并不像后世以世家大族做为社会团聚体来寻求个人的保护和帮助。而战国时代封建社会崩坏,个人从封建中游离出来,自然游侠集团就成为了掩护个人的结合体。这也就是说汉初地方社会秩序的基层结构是由游侠集团来维持的。当然,这些集团的领袖如同今日的黑社会领导者一样,必然是中央政权所极欲铲除的对象。
  四、结语  司马迁对于游侠给予高度的评价并且予以立传,这个原因便是他肯定了游侠的社会约制作用。虽然司马迁也承认游侠行径多是不合法禁的,可是当时民间对于游侠所产生的社会秩序却是相当信赖,当时有着这么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就是很明显的例证,这个因素就是前述一般百姓是为了生存而相结合所产生的。可是班固等人的批评观点是不同的,他们认为游侠的存在是违反了国家统治的秩序。简而言之,司马迁认为游侠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功用,所以为其立传;而班固等人则是认为这些人破坏了社会道德及规范,所以是采批评的态度。
  总之,游侠的产生是基于社会大变革时代特殊的背景,并且为一般普通百姓提供庇护,从而使人生存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得以实现,这点十分重要我们不能忽视。因此,我们若是用一般的道德标准去简单的衡量,而全然不顾游侠曾起到的积极的重要的社会作用,这是违背唯物史观的,也是相当不合理的。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3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26)中国古代的著名游侠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介绍《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2022.0113。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2.shtml#169_13499351
  13大千世界,
  --------------------------------------------------------------------------------------
  111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4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28)汪涌豪谈中国古代的游侠 :十步杀一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侠小说热曾风靡一时,书中描述的精妙武功及侠义精神至今脍炙人口。然而,这些“成年人的童话”究竟与现实世界有多大的距离,历史上的侠客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还只不过是鱼肉乡里的青皮、土豪?侠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中国游侠史论》第四次修订版,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先生指出:游侠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从未被统治集团认可过,也很少得到主流文化的整体性肯定。但游侠敢任人所不能任,甚至不惜站在权力的对立面,脱人于待命刀俎的窘境,自然大得人心。游侠的人格与精神,应该仍对当代人的人格建构乃至文化建造有借鉴意义。
  关于游侠的定义,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许多。按通常的理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仗义疏财、赈穷周急也是侠,但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人群,游侠其实有着更为复杂的面貌。要定义准确,既需结合其崛起之初的具体构成,又必须兼顾其后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
  大体上说,游侠是伴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丧失与士的失职出现的。本来所谓的士大都拥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又接受过六艺教育,平时为卿大夫家臣,战时充为军官,是顾炎武所说的“有职之人”。后经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变动,虽具智、勇、辩、力而终不免“降在皂隶”,使其不得不既度人势之广狭,复量己德之厚薄,开始新一轮投辅明主的努力。其中长于文章辞令的成为游士,日后有些由宣扬礼仪教化而成为儒,有些由主张兼爱非攻而成为墨;长于射御攻战的就成了游侠,也包括成为奋死无顾忌的“力士”、“夹士”和“勇敢士”。用冯友兰《原儒墨》的说法,是一为“知识礼乐之专家”,即儒士,一为“打仗之专家”,即侠士。吕思勉《秦汉史》说得更为简明:“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
  秦汉后游侠的来源变得复杂许多,成分更淆乱,不易究诘,是否都是士阶层中人很难说。依司马迁的分疏,是既有卿相之侠、暴豪之侠,也有布衣匹夫之侠与乡曲闾巷之侠。前者大多有身份,富财货,或权重王庭,或势倾地方。这类侠以汉唐为最多,但宋以后也未完全绝迹。后者由战国时市井细民任侠发展而来,以后或为中小地主,或兼营商业,更多则活动于城市乡村,至明清两代甚至还为医、为僧。当然,无恒业恒产者更多。而一般士人,或少年意气,热肠在腹,或情怀廓落,投效无门,也有放而为游侠的。这种情况唐前有,唐以后要数明中后期为最多。今天几乎人人都知道王阳明,但他及其学生辈如王艮等人均好游侠,乃或以任侠自喜,就未必为人所尽知。其时还有所谓“山人”为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之甚详。他们以诗书为交游之具,以幕修赠与为生计之方,流品颇杂,不少人兼为商贾,或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显于民而闻于乡;或恃财行奸宄,为执政所深斥。凡此,都足证帝国晚期城市经济发达导致的时代变化,以及“儒侠”、“儒商”翻为“侠儒”、“侠商”的复杂面相。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当后人讨论游侠的源出,就很难形成共识。有的认为其出自平民,如劳榦、杨联陞;有的认为其出自游民,如陶希圣、冯友兰。但前者明显不能涵盖卿相暴豪之侠,后者特指丧失土地的流荡无业者,他们既被旧有生产关系抛离,又为城市经济所不容,因无所附籍而多靠富者庇荫或官府赈贷,性质与卿相暴豪之侠全不相类,与布衣匹夫之侠也有不同,所以这两种说法都未被学界据为定论。郭沫若以为其出自商贾,但例外太多,也无需深驳。
  日人增渊龙夫和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以为游侠来自不同阶层,各操生业,构不成一稳定的社会界别。其之所以好行侠,非为谋生,仅因受侠义精神的感召,故倡为气质说。个人比较认同这个判断。因为一个人为侠可以有各种原因,但基础条件必是其天性中有一段难忤的侠性,随其“人生精神意气识量胆决相辅而行相轧而出”(陈继儒《侠林序》),如“战国诸公之意之气,相与以成侠者也”(何心隐《答战国诸公孔门师弟之与之别在落意气与不落意气》),是其典型。仅从所在阶级、阶层作推求,不免太过拘牵。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否认游侠会受从哪里走出来的阶级、阶层的影响。譬如他是平民,当然容易在性情中糅入蔑视权贵、反抗体制和劫富济贫的意识;是富豪或权贵,则必然会多一份养私名以求仕进、蓄势力以建功业的追求。
  最权威也最为人熟悉的自然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的论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班固思想较司马迁为正统,故称“意气高,作威于世,谓之游侠”的同时,在《汉书·游侠传》中不忘点出其还常“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但他对侠的上述特点是基本认可的,以为“亦皆有绝异之姿”。直到今天,人们对侠的特质的认识大体仍依此而来。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大争之世,尤重张扬君权,所以《五蠹》篇明确反对“群侠以私剑养”,“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八说》篇又对“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与“弃官宠交谓之有侠”提出批评, 立场与后来荀悦《汉纪》所谓“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相同。后者将游侠与游说、游行并称为“三游”,以为都“伤道害德,败法惑世”,是“乱之所繇生,先王之所慎”。因标准绝对而明确,每为后世专制君主和正统士大夫所采纳。
  其实,由两人所说,再按之史实,可知历史上“儒以文乱法”或有,“侠以武犯禁”则未必,不尚武力如郭解、朱家之流,有时更易触犯世网。原因很简单,为其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为患尤巨。既称游侠,主要特征或许正在其常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这里的“游”当然指“周游”和“交游”,但诚如杨联陞所言,也有或更有“不受拘管”、“不受牵制”之意,故不应仅作“游荡”解,还更应该理解为“游离”,它隐指其人可成为社会“自由浮动的资源”或所谓“游离资源”(《刘若愚:中国文史中之侠》,《杨联陞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236页)。用今天的社会学术语来说,正可构成一“非正式群体”。但从统治者一方来看,你是“四民”之外一种脱序的存在,当然有悖王化;以后若再欺压族党,凭凌儒绅,起灭词讼,喧闹公堂,更不容于法禁。
  此外还须指出,即使身在主流,也早有人对韩非提出异议。如明代事功卓著的汪道昆就认为:“文则苛细,文而有纬则闳儒;武者强梁,武而有经则节侠。二者盖相为用,何可废哉。”“韩子以乱法讹儒,犯禁讹侠,夫乱法非文也,何论儒?犯禁非武也,何论侠?下之为曲儒,为游侠,文武何谓?”(《太函集》卷四〇《儒侠传》)他认为,侠事实上有上品与末流之分,不愿意人一概而论,所以称犯禁之侠绝非节侠,正如乱文之儒绝非闳儒,又肯定前者的“不游而节”与后者的“不曲而通”。如此对待而论,更契合先秦以后游侠多途发展、各有偏重的情实。所谓“节侠”,指的是侠中能持操守者,他们与“轻侠”、“粗侠”不同,与“奸侠”、“凶侠”更有区别。以后,曾国藩因其“薄视财利”、“忘己济物”、“较死重气”而称其为“豪侠”,认为“可与圣人之道”,虽精粗不同,“未可深贬”(《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曾国藩全集》第十四册,岳麓书社1984年,442页)。
  游侠在先秦两汉以及唐代,出现过让人瞩目的高峰,宋代以后不再活跃,全祖望更称游侠“至宣、元以后,日衰日陋”,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4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28)汪涌豪谈中国古代的游侠 :十步杀一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侠小说热曾风靡一时,书中描述的精妙武功及侠义精神至今脍炙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介绍《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2022.0114。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482904-1.shtml
  14有无数种可供我们挑选的鞋,
  --------------------------------------------------------------------------------------

  111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5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当年顾颉刚认为游侠自战国迄西汉只五百年历史,铃木虎雄干脆认为唐时已不存在。
  究其原因,自然与宋初惩五代之乱, 重文轻武,使人普遍内倾收缩有关,台湾学者傅乐成和伊沛霞都指出过这一点。按之其时汪藻所谓“迨宋兴百年,无不安土乐生。于是豪杰始相与出耕,而各长雄其地,以力田课僮仆,以诗书训子弟”(《浮溪集》卷一九《为德兴汪氏种德堂作记》),以及叶适对“人心日柔,士气日惰”的感叹(《水心别集》卷二《法度总论二》),不能不说世道变化巨大。加以此后专制政体日趋完备,国家法与地方宗族习惯法的融合在事实上成型,游侠出入绅民两界,沉入百业之中,活动空间渐被收窄,身份特征自不免日渐稀释。许多侠因失去社会鼓励而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放弃操守者更窜身乡闾,放滥成为“社会盗匪”。到明清两代,许多侠与盗匪沆瀣一气,作为“无赖群体”,活动尤见猖獗。有的“乡曲武豪,借放纵为任侠”(见丁日昌《抚吴公牍》),荼毒乡里,更使其本来面目变得难以辨识。故明清两代刑律都添入治地痞流氓的条款,其人所遭到的打击是非常严厉的。以后有的散入民间为人保镖,为武馆教席,乃或入梨园班子为人练功说把子。是全祖望所讲的“日衰日陋”。
  晚清的革命党中,有不少人以豪侠自任。先是康梁领导维新运动在全国展开,后有革命派摆脱立宪幻想,由爱国御侮转向革命排满。但无论维新人士还是革命派,手中都不掌握军队,这让他们觉得吸纳忠于信仰、敢于任事的仁人志士非常重要。游侠损己不伐,敢任不让,明道不计功与正义不谋利的大义忠勇,在他们看来正可以引为同道,赖为号召。
  具体到学习西洋,梁启超认为斯巴达人所以雄霸希腊、德国所以傲视欧洲皆因尚武,故作《论尚武》鼓吹“胆力”与“体力”,尤崇“心力”。自龚自珍提出“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心无力者谓之庸人”(《壬癸之际骀观第四》),时人每多言之。梁氏《意大利兴国侠士传序》称欧洲人“雪大耻,复大雠,起毁家,兴大国,非侠者莫属”,或也受此影响。其时,人们普遍推崇无政府主义,以为“今世界各国中破坏之精神,最强盛者莫如俄国之无政府党”,有一原因就在它鼓吹暗杀,这方面议论可见后来蹈海自杀的杨笃生的《新湖南》。它很容易使人想到荆轲、聂政等人。以后,革命党人学造炸弹,多谋行刺。如谋刺五大臣的吴樾,行前就写下万字长文《暗杀时代》。
  再说学习东洋,我们比较熟悉的,如谭嗣同《仁学》就曾直言“与中国至近而亟当效法者,莫如日本。其变法自强之效,亦由其俗好带剑行游,悲歌叱咤,挟其杀人报仇之气概,出而鼓更化之机也”。唐才常与之并称“浏阳双杰”,尝亡命东瀛,也在《侠客篇》中称赞日本侠的“义愤干风雷”。梁启超《记东侠》认为日本之所以崛起,功在“一二侠者激于国耻,倡大义以号召天下”,为此借彼武士之名编成《中国之武士道》,意欲通过发扬历代游侠史迹,来改变“民族武德斫丧”、积弱不振、外侮交乘的现状。杨度在该书序中,对此意发扬也多。
  但应该说,他们对西洋东洋之侠的推崇与对中国古代游侠的推崇是相激相荡的。事实是,对三者的推崇,在他们是同时交叉的,因为他们视东西方侠者为同一类人,都乐以一腔热血求一场好死。秋瑾素慕郭解、朱家为人,又好读《东欧女豪杰传》等书,自号“鉴湖女侠”,就如此。
  其时,用“侠”为儿孙辈取名或替自己改字取号的人很多,这里的“侠”都不仅以中国古代的游侠为限,但古代游侠在其心目中所占的分量仍很重。故在作具体的推赞夸扬时,他们常有意识地突出其有信仰、具特操、能行动,富于救世热忱和牺牲精神等方面。譬如章太炎虽认为侠出于儒,尝谓“《儒行》所称诚侠士也”,又主张“以儒兼侠”,但又认为不必深言道德,“但使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则可矣”(《革命之道德》),并尤力主去除“以富贵利禄为心”的“儒家之病”。他还特别尚勇,以为若“无勇气,尚不能为完人”(《国学之统宗》)。
  孔子当然尚勇,以“勇者不惧”为君子必备的质素。但请注意,他“恶勇而无礼者”,为其有可能为盗为乱。以后孟子更区分道德之勇与血气之勇,重前者之“大勇”而轻后者之“小勇”,又强调以义配勇,推崇“不动心”,要人“持其志,无暴其气”,并认为“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再后来,扬雄《法言》崇孟轲而贬荆轲,认为其不过“刺客之靡”,而游侠是所谓“窃国灵”者,简直就是以义代勇了。所以章太炎要特别提倡勇,并认为游侠之勇可敬可佩,值得发扬。
  以后汤增璧《崇侠篇》更倡言“舍儒崇侠”。还有人进而主张复兴墨学。我们知道,墨学至东汉基本废而不传,然墨子贵义尚力,关心社会平等,有节制一己之欲而奉从主义的自律精神;墨家为赴天下急难,徒众姓名澌灭,与草木同朽者不知凡几,使时人觉得这种精神值得重作洗发。故谭嗣同好读《墨子》,私怀其摩顶放踵之志。梁启超虽以孔子为大勇,但《子墨子学说》仍称秦汉侠风大盛是受了“墨教”的影响,“今欲救亡,厥惟学墨”。觉佛的《墨翟之学说》更全面肯定墨侠之于救亡的意义(见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三联书店1978年,865页)。
  还可一说的是,1905年出版的《民报》创刊号卷首,也将墨子像与黄帝、卢梭并举,以示革命前进的方向。
  这里,我就此问题展开稍详,是想同时究明游侠与儒墨两家的关系。我觉得,这对认识何以游侠存而不亡又评价互歧会有帮助。
  武侠小说中侠客,几乎个个都是蔑视官府或权贵的,历史上真实的游侠似乎不是这样的。事实是,游侠与官府权贵从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流氓的变迁》指汉大侠为求自保而多与公侯权贵相馈赠,是大家都知道的。白鲁恂《中国政治的变与常》一书说得更为彻底,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依附权贵是获取安全感的最佳手段,游侠之与权贵,以忠诚交换保护,在双方都觉得理所当然。钱穆早年作《释侠》,称侠是养私剑者的专指,而以私剑见养者,非侠,以后《国史大纲》承认见养者也是侠,是看到两者关系的密不可分。
  两汉以降,游侠已无“河南朝四姓,关西谒五侯”的风光,但权臣养客仍很普遍,游侠与权贵的交往因此仍然密切。唐吴象之《少年行》诗有“承恩借猎子平津,使气常游中贵人”这样的句子,结合张九龄以“合如市道,廉公之门客虚盈;势比雀罗,廷尉之交情贵贱”劝谏正掌用人之政的姚崇(《全唐文》卷二九〇《上姚令公书》),可见两者相与在那个时候正复不少。前不久,因电影《聂隐娘》引出不少侠的话题,虽是传奇小说改编,但反映的历史确是真的。还有一篇《红线》,更与史实如合符节。唐代既有侠进入中央朝廷,也有退而入北衙禁军的。又有一部分人骁勇剽悍,不愿老死牗下,遂投效边庭,被强藩用为勾心斗角的工具,如此“塞上应多侠少年”,也是其人与官府权贵关系密切的显证。这样的情形要到唐末甚至五代后才发生变化,到那个时候,才有薛逢《侠少年》所谓“往来三市无人识”,或沈彬《结客少年场行》所谓“酒市无人问布衣”这样的诗句出现。
  要特别一说的是游侠与官府权贵交往所导致的多重结果。起初,他们可以赖此背景做出许多有利于人群的侠行,也可借以化解自身遭遇的各种麻烦。但以后随门客向私客、奴客方向转化,像战国秦汉那样享有隆盛社会声名和自由度的好日子再难复现,其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不免随着身份的骤降而日渐丧失,有时障于恩谊,间或摆不开利诱,沦为后者的工具常在所难免。这种逆转变化与宋元以后官府权贵对游侠态度由尊敬而礼遇,向为利用而恩接,乃至豢养以为驱使的方向过渡是正相对应的。
  游侠与官府处对立地位,应该说也是常有之事。古代专制政体,从来追求“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桀之侠”(《汉书·刑法志》)。前也谈及,如有人擅作威福,夺权朝廷,一定难为体制所容,一定会受到类似迁徙、从军或被酷吏能吏镇压的制裁。并且,这种制裁贯穿古代社会始终。像迁徙一事,不仅常见于两汉,《大元通制条格·杂令》中有“豪霸迁徙”条,其所迁豪霸中也多游侠。
  但需要指出的是,游侠对抗官府有如下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本着侠义原则为民请命,目的是为了匡补其在钱、粮、刑、名等方面的阙失,这个部分,历代游侠曾有过许多了不起的作为,既见诸载记,常感激人心,它们是后世小说中义侠形象的基本来源。二是为一己之私攻讦长吏,干犯法禁,这就不能视为蔑视权贵。如宋元以后,散入民间的游侠常常风闻公事,妄构饰词,论告官吏,沮坏官府,有的甚至焚烧衙门,冲击囚牢。不加分析,一概视作反抗权贵,就不免牵强。尤其这当中还有一种“持吏短长”,即抉发官吏隐私以为要挟,就更不能以反抗官府论了。如发生在汉武帝晚年那场“巫蛊之祸”,就起因于丞相公孙贺抓捕“京师大侠”朱安世,引来后者告发其子与阳石公主私通、又使人行巫蛊事。类似的事宋以后还可见到,今人不宜单凭想象作片面肯定。
  我们读武侠小说,会觉得那些侠客个个出手豪阔,而史书记载中,大多数的游侠是不事生产的,那么他们以什么为生呢?这类描写确实不尽出于小说家的虚构。游侠之所以能妖服冶容,鲜衣美食,出入连骑,从者如云,接济起人来更是倾囊而出,不留后手,是与其世家累富、多有田土有关。日人平势隆郎指出,西汉游侠与富商联系密切,其中暴豪之侠既垄断坊市,又兼营商业、手工业,与其时周流天下的大贾有相似或重合的交通管道,大多还经商有成。宋以后,士商相混,绅商出现,许多“山人”兼为商人,许多商人又好为任侠,就更少物质方面的顾忌。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5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当年顾颉刚认为游侠自战国迄西汉只五百年历史,铃木虎雄干脆认为唐时已不存在。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介绍《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2022.0115。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2.shtml#169_13499351
  15脚却只有一双。
  --------------------------------------------------------------------------------------

  111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6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依着这一人群的天性,“不事生产”、“不乐常业”仍是其生活状态。有的游侠因为声名在外,慕名而来者争赴其庭,牛马什物充牣不算,即顷致千金也非难事,但绝大多数游侠没有这种待遇,平时匿里舍而称逃亡,弃耕农而事游惰,要维持豪阔的生活,就只有靠妄行非法了。《史记·货殖列传》所列“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可谓说尽其大概。
  “攻剽”指以强力劫取,“椎埋”指椎杀后埋掉,此等劫掠行旅、横抢市集是为财;伪托侠义,侵吞霸占,借助同伙,图报私仇,将人椎杀埋葬了事也可能是为财,“掘冢”更是所谓“向死人要铜钿”。“铸币”即“盗铸”,是自己开工造钱,凡此都给游侠带来巨额的财富。此外,他们还没少干“私煮”、“掠卖”等事,前者指制贩私盐获利,其中许多著名的盐枭都是由游侠充任的。后者也称“略卖”,指用强力掳人以图利,用今天的话就是绑票。唐宋以降,“坊市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的街巷布局,商户与居民杂处,极大增加了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造成社会上不在四民之列的冗者激增。游侠置身其间更如鱼得水,靠山吃山,傍海吃海,尤其许多侠少与地痞游闲联手,设变诈以为生计,在水陆两道违禁走私成为常态。故明人姚旅《露书》称古有四民,士农工商,自宋以后增加了僧、兵,变成“六民”,至此则有“二十四民”。他解释其中“响马巨窝”一类:“有闲公子,侠骨豪民,家藏剑客,户列飞霞,激游矢若骤云,探囊金如故物,里羡其雄,官何敢问”,可见主要是干杀人越货的勾当。
  由于钱来得容易,爱惜也难。这才有许多侠者千金在握,顷刻间就可以缘手散尽。这其中当然包含许多游侠是在做劫富济贫、赈穷周急的好事,如郑仲夔《耳新》就记载有“潮惠大侠”尝绑富豪子弟,出贴通衢,令其家人重金来赎。但从朝廷和地方政府的立场出发,这显然是无法容忍的劣行。
  游侠作为一个群体,在中国社会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游侠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从未被统治集团认可过,也少有得到主流文化的整体性肯定。但社会上广大的人群,凭着朴素的知觉与经验,都觉得其可敬可爱,甚而忽视其有可畏可怖的另一面,多少是因为司马迁那句不止说过一次的话:“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它很自然地让人去想这“缓急”是如何产生的,既已产生,又有谁可缓解等问题。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政治清明、世道祥和的时代,这种缓急不会常有,即使有也比较容易克服。因为在这种社会,国家纲纪不乱,人们安居乐业,间或有户、婚、田、钱等方面的矛盾冲突,乃或道德人伦方面的纠葛与悖乱,也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明法和礼俗来解决。而当这个社会的弱势人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无力自救,由国家出为主持公道自属当然,即这个社会的其他成员也会秉一种良知,设身处地地分担其痛苦。然而真实的世道常常反是。尤其易代之际战乱纷起,或大灾之年人不聊生,极易使强暴和不公正之事丛生频发。有时即使未逢乱世灾患,也有执事者乱政、怠政等问题。一旦不平事起,不要说民不举官不究,即使民已举而官不究也在在多有。这方面,我们不能太相信舞台上的清官剧,看看史书所载历代胥吏衙蠹如何横行不法就可知道,即使专制政体高度发达的帝国晚期,吏治崩坏和司法腐败之事有多严重,良懦之人又如何告诉无门,束身为鱼肉。此所谓“江海相逢客恨多”。
  其间又有一种情况尤其让人惊心。那就是不要说许多人有遭遇缓急无法出脱的窘迫,有时候,这种缓急还正出自强权者的有意操控。《管子·君臣》篇就指出过这一点。他不满“为上者”常让身边近臣,即所谓“中央之人”控制群下,认为“中央之人,臣主之参。制令之布于民也,必由中央之人”,但现在这些人出于私利的考量,常不能正确处置这类问题,相反,“以缓为急,急可以取威;以急为缓,缓可以惠民”。什么意思?就是为攫取威势,凭手中权力把无足轻重的缓事硬办成急事;又为了市私恩,把人命关天的急事拖成缓不济急。这最让人意气难平。管子说这个的目的是警示“为人上者”,本来“生法者君也”,现在你“威惠迁于下”,早晚要出事。但他似乎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多少背公行私、草菅人命的事情发生,又会造成多少底层人的哀哀无告,冤无从伸。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显然不仅在“中央之人”。明方以智《任论》说得透彻,在“上失其道,无以属民”。此时有游侠出来,敢任人所不能任,甚至不惜站在权力的对立面,脱人于待命刀俎的窘境,自然大得人心。所以紧接着他又说:“故游侠之徒以任得民。”这个意思,明清以来许多人都说过,后来梁启超等人也说过。若要问为何游侠骄蛮悍顽、擅作威福,仍能得大众信赖,原因就在这里。游侠在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之所以不能被忽视,就在于他可以济王法之穷,去人心之憾。尤其当朝多秕政,败亡之渐,他是无助弱势最大的依靠。
  晚清之士,历史上许多主流中的文人士大夫都很推崇游侠。我们知道,古代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权力依附和等级结构发育得非常充分的社会,又认同亲族协作型的治理模式。用马克斯·韦伯的话,为一“家族结构式国家”。因此素来重视由君主、官吏和平民构成的政治权威,由圣贤、士人和庶民构成的社会权威,以及由族长、家长和家庭一般成员构成的家族权威。因此它的社会稳定如劳思光所说,端赖四种权力:一为士人,其特性是教化的;二为家族,其特性是血缘的;三为民间组织,其特性是习俗的;再有就是政府,其特性是制度的(《中国文化要义新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52页)。由于传统中国人从来以“集人成家,集家成国,集国成天下”为理之当然,得到世人绝对的鼓励。以后再由中庸调和的儒家学说与谦退尚柔的佛道思想的渗入,遂使一种重内省轻发露、重和合轻对立、重圆到轻伉直的处世方式,成为人们普遍照奉的准则。这样行之日久,造成的极端后果便是人们社会责任感的消散与社会元气的荡失。每个人都拘执一种个人主义道德观,洁身自好,束身寡过,而全无普遍主义的高上视镜。看似从容中道,其实据于儒、依于道或逃于禅的背后,是安于守旧而不知拓新,谨于私德而昧于公义;是媚软拘谨、饰智任诈。到最后,诚如明儒章懋所批斥的:“老成清谨者为上,其次只是乡愿,下则无所放僻邪侈,无所不为。”(《枫山章先生语录》)
  类似对传统文化由追求温雅而趋于文弱,追求谨重而趋于保守,追求自我人格完善而趋于利群意识淡薄的批评,中国人自己说了许多,外国人对此也常有论及。我们比较熟悉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所做的批评,其实这样的批评多了去了。如十九世纪,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就对中国人“胆量不足而懦弱有余”多有讥评,他甚至称“中国是一个冷漠迟钝、不思进取、懒散懈怠、缺乏生气的民族”(《中国和中国人》,中华书局2011年版,217页),这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林语堂?我们说,国民性的背后有文化与传统在起作用,游侠的存在,某种意义上说,正照亮了这种文化的短板,也是对这种传统的匡补与救赎。
  他在认知方式上不讲循例从众,行为方式上不拘允执其中,情感方式上不尚拘谨自持,评价方式上排斥崇礼重序,无死容而有生气,无空言而重实际,不避祸福,忘忽利害,有时还能充作劳氏所讲的第三种权力,在民间处定是非,决断生死;特别是他重人格平等,尚精神自由,爱无等差,义不苟且,这种敢于担当又能担当的精神,对从来讲究察于安危,宁于祸福,明于去就,莫之能害的中国人及其背后的文化,显然具有纠补意义。还有,他追求简单的是非和简明的人际温爱,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发挥,求得生命的高峰体验,从而既超越儒家所强调的社会联系和政治秩序法则,又超越道家所强调的自然联系与心理秩序法则,最大限度地开显了人的主动性,为消解这个世界的累累重负,疏浚坚强而饱满的生命之源,提供了独特而醒目的借镜。
  直到今天,为什么中国人仍喜欢这类人物,喜欢看武侠片和武侠小说?在人的心智结构常不免与世俗经验相协调、与名利计较相适应的过程中,有时心憾于利害,间或又情变于存亡。这样的时候,排开重气轻死、任张声势的另一面,游侠的人格与精神,应该仍对当代人的人格建构乃至文化建造有借鉴意义。 ■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7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7一455,李悝(前455—前395年)50岁,战国魏法家代表166
  李悝:信仰法家
  李悝是法家的祖师爷。是韩非之前的老法家代表。他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
  家强在本章分8节:(1)李悝简介。(2)李悝的主张。(3)李悝的思想。(4)李悝著作。(5)李悝轶事。(6)李悝评价。(7)李悝变法。(8)李悝之死

  (1)李悝简介

  李悝(kuī)(前455—前395年),河南濮阳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2)李悝的主张

  主张李悝政治
  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由于废除世袭制度,一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李悝经济
  尽地力,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平籴法,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此法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李悝以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还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有赏有罚,唯才是用,这是战国时甚为流行的法家主张,当时不少国家都因贯彻这些主张走向富强。
  在经济策略方面,尽地力之教是李悝的主要主张。他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又认为粮贵则对士民工商不利,谷贱则伤农,善治国者必须兼顾士民工商和农民双方的利益。他指出五口之家的小农,每年除衣食、租税和祭祀等开支外,还亏空四百五十钱,这就是农民生活贫困和不安心于田亩的原因。他针对此情况作平籴法,即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和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则类推。这样可使饥岁的粮价不致猛涨,农民也不会因此而逃亡或流散。由于能“取有余以补不足”,“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 ,他计算说: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这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李悝法律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法经》兵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晋书·刑法志》曰: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域、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
  《法经》的编订,是李悝在法律制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春秋末年,晋、郑诸国作刑鼎或刑书,以公布新的法律条文。到战国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出现了更多的新的成文法典。李悝“撰次诸国法”,修订出《法经》六篇,包括盗、贼、囚、捕、杂、具。盗是指侵犯财产的犯罪活动,大盗则戍为守卒,重者要处死。窥宫者和拾遗者要受膑、刖之刑,表明即使仅有侵占他人财物的动机,也仍构成犯罪行为。贼律是对有关杀人、伤人罪的处洽条文,其中规定,杀一人者死,并籍没其家和妻家:杀二人者,还要籍没其母家。囚、捕两篇是有关劾捕盗贼的律文。杂律内容包罗尤广,包括以下几类:①淫禁。禁止夫有二妻或妻有外夫。③狡禁。有关盗窃符玺及议论国家法令的罪行。③城禁。禁止人民越城的规定。④嬉禁。关于赌博的禁令。⑤徒禁。禁止人民群聚的禁令。⑥金禁。有关官吏贪污受贿的禁令。如规定丞相受贿,其左右要伏诛,犀首以下受贿的要处死。具律是《法经》的总则和序例。《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悝农业
  李悝是重农主义的开山祖,他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使魏国因而富强。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究竟如何,已不可详,只能从《汉书》 “食货志”的记载略窥梗概。他指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居邑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矣。”
  农夫因为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而有怠耕的现象,造成粮食的减产,粮价因而上扬。然而“耀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对于统治者来说,“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也以,“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重农主义在商鞅达到了极致,他承继了李悝的办法而加以扩大,他体认到“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而且“农少、商多”的结果是“贵人贫、商贫、农贫”,因而极力抑制末业(特别是商业),而使游食者群趋于农,以“搏以于农”、“壹民于农的”。史载商鞅的变法令云:“大小戳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以免役的方式来奖励耕织,并以收为官奴的方法惩罚工商和怠惰贫穷的人。行之十年,家给人足。为了达到地尽其利,乃“开阡陌封疆”以拓展耕地,任民自耕。此举使土地私有制得到法理的承认,宣布旧田制的终结,而造就了秦国的富强。兵法说“带甲数十万,民有余粮弗得食也。”
  战国时代,各国之积聚以粟为主。苏秦说齐宣王曰:“齐粟如邱山”;说楚威王、赵肃侯、燕文侯皆曰:“粟支十年”。积聚的结果,当然加重人民的负担。由余在看了秦缪公的宫室积聚后,感慨地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田制与赋税改革后,地租由提供劳役(助、藉)改征实物(履亩而税、租禾),“相地而衰征”的结果,虽有使税负公平的作用,却也使税率超脱了原有的限制。鲁哀公喟欢“二,吾犹不足”,这“二”即便不是十分之二,也必定比什一要来得重。春秋晚年齐国的情况是:“民叁其力,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晋国也是“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馑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魏文侯更坦白地指出:“今户口不加,而租入岁倍,此由多课也。”
  因此,列国争胜局面下的求富,是富了国君而农民依然贫苦,上下之间分配的不均益趋严重,求均的呼声乃应时而起。

  (3)李悝的思想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当代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8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4)李悝著作
  李悝的著作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者有法家类《李子》三十二篇,儒家类《李克》七篇;兵权谋家《李子》十篇,也可能是李悝所作。李悝的思想和治术都属于法家范畴,故其大多数作品被列入法家类。由于他和子夏学派有一定的关系,他的有些作品不免带有几分儒家色彩,《艺文志》将其列入儒家也不为无因。以上三种著作早已亡佚,但在魏晋或隋唐时尚有零简残篇传世。如《水经注》和《文选·魏都赋》注都引有《李克书》。由于《汉书》以李悝与李克为两人,后代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李悝是法家,李克是儒家。
  《法经》早已不存,唯桓谭《新论》中有关于《法经》内容的简述,《晋书·刑法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新论》已亡佚,桓谭介绍《法经》的一条保留在明人董说《七国考》之中,是我们今天了解《法经》的重要依据。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法经》,夹杂了天尊、佛像等语,当是误引他书所致,故难以凭信。

  (5)李悝轶事

  魏文侯对李悝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悝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悝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 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克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悝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悝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fù,付)。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悝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拜两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6)李悝评价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李悝是魏国丞相。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7)李悝变法

  背景
  李悝生活的年代,正是战国初期。封建经济已经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由于新建立的封建政权,面对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确保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战国初期各个国家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当时的魏国,在变法之前面临的局面是在外部环境上,诸侯之间的征战日烈,外部的军事压力日益增大;内部经济上,魏国本身就是晋国中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富庶程度上,魏国不如韩国,在军力的强悍程度上,魏国又不如赵国。为了增强魏国实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变法图强。
  李悝变法起因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瓜分晋国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作为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立国初期的运气很不好,魏国的国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基本都位于中原的腹地。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夹在中间的魏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
  在魏国立国的早期,李悝并不在魏国的权力中枢之中,他曾经担任过中山相和上地守,这两个地方,都是在毗邻秦国的西北边境上。早年的李悝,曾经多次率军和秦国交战,而他得到魏文侯的赏识,一是因为他的老师子夏是魏文侯的重臣,二则是因为他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时弊。在经历了数年地方官磨砺后,李悝最终成为魏国重臣,开始全面推行他的变法主张。
  李悝变法经过
  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项:
  第一是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第二是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是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变法结果
  作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变法者,魏国的国势,在魏文侯在位的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国雄霸天下,称雄于诸侯的50年。
  李悝变法影响
  李悝的改革不仅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李悝开始,战国时代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的革新逐渐进入更深入、更广泛的层面,即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动。由此,中国文明进入更广泛、更深刻的阶段。
  李悝变法评价
  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 因。李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8)李悝之死
  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同时亲自担任大法官,审理案子。有一天,也如往昔,本来审理的案子也不算复杂,但被告人在审讯中自动招出了三年前的一场谋杀案。本来,案情有了发展是好事,但李悝的脸却煞白。
  因为三年前那张案子已经结案了,也是他亲自审案的,这就是说有一个人在三年前被误判为凶手并处决了,也就是说李悝因为误判了害死了无辜的人。李悝为此一筹莫展,按照他自己定下来的《法经》,这是死罪!最后,李悝写好遗书,自杀了。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8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4)李悝著作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介绍《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2022.0118。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2.shtml#169_13499351
  18当鞋确实伤害了脚,
  --------------------------------------------------------------------------------------
  111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9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8一400,鬼谷子王诩(前400—前320)80岁,周朝道家代表纵横家鼻祖171
  鬼谷子:信仰道家纵横之术
  鬼谷子,一个神话似的人物,纵横和兵法都很厉害吧。
  家强在本章分17节:(1)鬼谷子简介和生平。(2)王诩主要贡献。(3)王诩主要著作 鬼谷子。(4)王诩关令尹喜内传。(5)王诩评述 王诩影响。(6)王诩评价。(7)王诩神话传说。(8)王诩纵横家书十三篇。(9)王诩兵法十三篇。(10)王诩发现奥秘。(11)鬼谷子斩草为马 撒豆为兵。(12)鬼谷子墨泼天书崖。(13)鬼谷子绝世秘笈。(14)王诩后世纪念。(15)鬼谷子确有其人。(16)王诩人物争议。(17)鬼谷子的师傅是谁?


  (1)鬼谷子简介和生平

  鬼谷子(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一说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华夏族人,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
  周朝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苏、张(指苏秦和张仪)、鬼谷一派,申、韩一派,杨朱一派,庄、列一派,关尹、尹文一派”
  据小说演义中描述称他通天彻地,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却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兵圣,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他为王禅师祖。
  人物生平
  史书说鬼谷子是长短纵横的谋略家;传奇中说他是神通广大的智者;宗教故事中说他是未卜先知的神仙;民间流传中说他是预测吉凶的命相家。在文化史上,他是与老子、孙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家姓赵的和一家姓周的,他们是邻居,赵家经商,周家务农,两家相交甚厚,关系密切。后来,赵家经商破产了,周家便慷慨接济,赵家为表真诚的谢意,许诺将女儿许配给了周家。过了不久,周家父母相继去世,家境败落,作为商人的赵家,悔婚毁约。周家公子念青梅竹马之情,气恼加相思,竟病亡入黄泉。赵家女是知情达理的贤惠女子,闻其噩耗,赶到周家公子坟前,悲号不止,因哀痛过度,竟哭昏过去,恍惚中,好像有周家公子要求她把坟前的一株稻谷带回家去。赵家女苏醒后,见身边确有稻谷一株,她真的带回去,淘米吃了,以后赵家女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健康成长,成了一个聪明的男子汉,这就是鬼谷子。因鬼生谷,因谷生子,赵家女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鬼谷子。这是很有深意的关于鬼谷子出生的传说,表达了真情而知理的女子的殷切希望。
  又传说,原商纣王都城朝歌西面30里的云梦山,山上有两个山峰:剑秀峰和龙王峰,两峰间的绝壁上有个天然洞窟,洞内有清泉,流入溪河。这个洞就是鬼谷洞。
  原来,在很久前,云梦山地区久旱无雨,到处缺水,善良的农夫庆隆四处寻找水源,在一个干涸的水池中救了一条小金鱼,这条小金鱼现出了人身,原来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好心的庆隆要求小龙女解救遭受旱灾的乡亲,小龙女受感动私作主张,偷偷钻了一个“海眼”,想把海水引入云梦山区。龙王发现后,惩罚了小龙女和农夫庆隆,小龙女化成了山中的龙泉,庆隆化成了保护泉水的山脊——“青龙背”。又过了许多年,小龙女的精魂脱胎在都城朝歌南面王庄的王员外家,孩子出生后取名瑞霞。又有一年遇到干旱,王家三顷土地种下的谷子,只结了一株谷穗。瑞霞的丫环揉搓着这株奇特的谷穗,谷穗变成珍珠,瑞霞接过了珍珠把玩着,珍珠奇怪地钻入了瑞霞的口中,不久瑞霞怀孕了,她因未婚先孕而被赶出了家门。无家可归的瑞霞在云梦山的洞中生下了一个男孩。瑞霞因神奇的谷穗而生子,所以为小孩取名为鬼谷子。原来,瑞霞是由小龙女投胎转世的,谷穗就是庆隆的精魂所化,小孩出生的洞窟就是“鬼谷洞”。据说,鬼谷子长大后到太室山拜华元真人为师,学习道术。华元真人归天时,留给了鬼谷子一卷竹简,那是一部无字天书,白天不见一字,夜晚却有金光闪闪的字,这就是后来的纵横学经典。
  两个因谷生子的不同传说当然只是虚构的故事,是贤惠女子和善良农夫的理想和愿望,然而,鬼谷子并不只是淳朴善良,传说中的他,还有通天的本事。
  据冯梦龙比较严肃、真实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记述,周之阳城地界,有一个山谷,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不是人所能居住的地方,所以叫“鬼谷”。谷中居有一位隐者,自号鬼谷子,相传是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他在云梦山与宋人墨翟一起采药修道。墨子不娶妻不养子,云游天下,济人利物,救危扶穷。鬼谷子王诩则通天彻底,其学问之渊博,无人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参看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鬼谷先生既然深知仙家的冲举超凡之术,为何要屈居人间俗世呢?原来,他只是为了超度几个聪明的弟子,同归仙境,所以栖身鬼谷。他住隐居鬼谷不计年数,其弟子也不计其数。据说,他的最出色的弟子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前二位是七国征战时的著名军事家,而后两位是战国时的著名纵横家。此外,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胜吴王夫差成功复国的谋略家范蠡,也传说是鬼谷子的弟子;战国时著名外交家毛遂,也传说是鬼谷子的弟子;秦代采药养生的大师徐福,也传说是鬼谷子的弟子。传说中鬼谷子还有一个师妹,就是拥有九天秘籍,熟谙天机、人道、地脉的九天玄女,师兄妹俩人同是师承于道家的创始人老聃。华裔澳洲国籍的著名历史小说家萧玉寒就写了一本《鬼谷子》传奇,专门讲鬼谷子和九天玄女的传奇故事。
  在另一些传说中,鬼谷子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在道教中,真仙又称真人,只有得道成仙方可称为真人,比如,庄子称老子为“博大真人”;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列子为“冲虚真人”;元太祖封丘处机为“长春真人”。玄微真人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为了在凡间超度几位仙人。无奈他的诸弟子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皆尘缘未尽,凡心未了。鬼谷子只好暂时居于世间,暗中关注弟子,不时帮助他们扶正抑邪。相传鬼谷子有隐形藏体之术,有混天移地之法,还会脱胎换骨,超脱生死,能撒豆为兵,斩草为马。他善于揣情摩意,纵横捭阖。鬼谷子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传说他真仙,所以历数代而不老,“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两化流沙,泊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斌鬼谷山。”(参看杜光庭《录异记》。)据传,连秦始皇都有求于这位鬼谷先生,向他讨求长生不老草:“神州之上有不死草,似菰苗,人已死,此草覆之即活。秦始皇时,大苑中多枉死者,有鸟状衔此草坠地以覆,死人即起坐。始皇遣问北郭鬼谷先生,云东海瀛州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秦始皇闻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入求玉蔬金菜,并一寸葚。”(参看萧绎《金楼子·箴戒篇》)鬼谷子在多处的传说中,与仙、与道,与长生不老药,与采药大师徐福,联系在一起,多了不少的神秘,多了不少的有趣,多了不少耐人寻味的遐想。
  (2)王诩主要贡献
  鬼谷生于战国时期,比老子、孔子稍晚。据史料记载鬼谷子只有两位弟子。《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史记》是一部信史,且著述年代离鬼谷子、苏秦、张仪所处的年代最近,可信性较强。从西汉以后,亦有其他典籍记述有鬼谷子的事迹,如:扬雄《法言·渊骞》:“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日:‘诈人也,圣人恶诸。”’
  王充《论衡·明雩》:“苏秦、张仪悲说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王充《论衡·答佞》:“术则纵横,师则鬼谷也。传日苏秦、张仪纵横,习之鬼谷先生。掘地为坑,日:‘下说令我泣出,则耐分人君之地。’苏秦下,说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张仪不若。”
  另有其他弟子之说如庞涓、孙膑、商鞅、史疾、甘茂、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司马错、蒯通、黄石、公孙衍、李牧、魏僚都是《东周列国志》等野史小说演义之流一笑而已。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19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8一400,鬼谷子王诩(前400—前320)80岁,周朝道家代表纵横家鼻祖171
  鬼谷子:信仰道家纵横之术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介绍《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2022.0119。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2.shtml#169_13499351
  19我们不妨赤脚赶路!
  --------------------------------------------------------------------------------------

  111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20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3)王诩主要著作 鬼谷子
  《鬼谷子》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在其后的史书及其他文献典籍也多有记载。《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鬼谷子》共二十一篇,其中的转丸,却已失传。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纵横家哲学观,深受《老子》哲学的影响。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裨阖”的社会活动之中;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鬼谷子》一书,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尊敬,享誉海内外。然而,就是这一本赫赫有名的书籍,因为所崇尚的是谋略,权术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更有禁而毁之者,私下却时而习之,乐此不疲。
  《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是乱世之学说,乱世之哲学。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道德论和侩同,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相辅相成。
  《鬼谷子》这部两千多年的谋略学巨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它集中了国人心理揣摩,演说技巧。该书以政治、军事斗争案例和商用案例为经典案例,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谋略,本着批判地继承之的原则,去其阿谀奉承等封建糟粕,汲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精华;去其弄权斗术等封建糟粕,汲取谋略方法的精华。

  (4)王诩关令尹喜内传

  《关令尹喜内传》,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署名鬼谷先生撰。《旧唐书·艺文志》亦著录。唐代王悬河的《三洞珠囊》引录有《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关令内传》,并注为“鬼谷先生撰”。文中着重宣传了道家的理论原则,即尊崇自然、清静无争、不炫耀和斋戒、中食。阐发了贪心短寿、心诚得道、作恶受罚的道理,主张以“道”来普度众生,反映了 道家的理论和观点。
  (5)王诩评述 王诩影响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关令尹喜内传》。《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关令尹喜内传》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用以修心修身。《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6)王诩评价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隋书》中说:“纵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邦乱家。”历代虽然存在着对纵横之学的偏见和歧视,但我们不能因为某种事物能用于坏的方面就否定其自身价值。核心思想: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
  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野老治国于地利,驺子养政于天文,申商刀锯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勋,尸佼兼总于杂术,青史曲缀以街谈。
  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核而言练;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邹子之说,心奢而辞壮;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尸佼尉缭,术通而文钝;鹖冠绵绵,亟发深言;鬼谷渺渺,每环奥义。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文心雕龙·诸子》
  却说关内云阳,有一处地面,名曰鬼谷。以其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似非人之所居,故云鬼谷。内中有一隐者,但自号曰鬼谷子,相传姓王名诩,晋平公时人,在云雾山与宋人墨翟,一同采药修道……其人通天彻地,有几家学问,人不能及。那几家学问: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却病延年,服食异引,平地飞升。——《东周列国志》
  (7)王诩神话传说
  王诩“鬼谷井”
  鬼谷子晚年归隐云梦山,一则聚徒讲学,二则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谷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娘为你饱受人间疾苦,如今为娘两鬓斑白,风烛残年,娘无他求,我死后,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龙聚汇的地方。儿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从井水中可以看到为娘的身影。”话刚说完,就谢世归天了。
  鬼谷子悲痛不已,眼含热泪在九龙聚汇之处安葬了母亲。为早日再见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亲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亲的容颜。朝看母亲十八九,暮观老母鬓如霜。从此鬼谷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边瞻仰母亲的遗容。星转斗移,天长日久,鬼谷子又发现了此井的一个奥秘,根据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气阴晴变化。井水上升,天阴有雨,井水下降,则无雨天晴,因此这口井又被称为“井中洞天”。此井是鬼谷子为怀念其母而凿,故曰“鬼谷井”。
  王诩夜识无字天书
  相传,鬼谷子的师傅升仙而去时,曾留下一卷竹简,简上书“天书”二字。打开看时,从头至尾竟无一字,鬼谷子一时心中纳闷。与师父相依为命九年时光,感情日笃,今天师父突然离去,一时觉得无着无落,心中空空荡荡的,无心茶饭,钻进自己的洞室倒头便睡。可又如何睡得着,辗转反侧,老是想着那卷无字天书竹简,直折腾到黑,那竹简仍在眼前铺开卷起,卷起铺开,百思不得其解。索性爬将起来,点着松明火把,借着灯光一看,吓得他跳了起来,竹简上竟闪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闪闪发光,鬼谷子叹道:“莫非这就是世传‘金书’”。

  (8)王诩纵横家书十三篇

  一时兴致倍增,一口气读将下去,从头至尾背之成诵。原来上面录着一部纵横家书,尽讲些捭阖、反应、内楗、抵峨、飞钳之术。共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第二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第六篇大意说:主教练要修身,单独修道、修行。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天下人君,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当人极度兴奋时,就无法隐瞒真情,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周瑜把孙权的妹妹都给搭进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全部都是母亲)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色,让鱼自动上钩,“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对方,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把事情办成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权,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第十篇大意说:要做大事,就要有一个向导,就像指南针一样,游说的向导是谋略,要先策划好,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
  第十一篇大意说:游说要先解疑,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
  第十二篇大意说:耳朵要善于听,眼睛要善于看,用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目看,则无不明;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无不验,言无不听。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说要靠巧辞,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不要简单直言,要研究讲话的对象,讲究讲话的技巧。
  读完这十三篇,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绝,平素与真人辩论从未有主动之时,原来真人有如此金书,不知者怎可与之争强。不禁想起与师父一起生活研习的时光,一股股暖流,一阵阵的心酸,不时又加几分孤寂。于是,息了明火,钻进被窝睡去。夜间少不得梦见金书在手游说天下。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20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3)王诩主要著作 鬼谷子
  《鬼谷子》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在其后的史书及其他文献典籍也多有记载。《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介绍《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2022.0120。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2.shtml#169_13499351
  20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介绍
  --------------------------------------------------------------------------------------

  111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21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9)王诩兵法十三篇
  第二天醒来觉得十分困顿,但还是放心不下金书,又打开想细细推敲,不料书中又一字皆无。鬼谷子从头翻至书尾还是一字不见,更觉此书乃师父至宝,要十分珍重,走进内洞将其摊在卧榻之上。然后走出洞门照师父所嘱练功,作法,一日三餐虽不香甜,倒也好打发日子。不觉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谷子走入内洞上榻休息,只见金书闪着金光,字迹依稀可见,鬼谷子越觉奇了,原来月光从天窗射进来照在金书上,至此鬼谷子发现这金书原属阴性,见日则不显,在月光,灯光下才显其缕缕金文,真乃旷世奇书。
  鬼谷子走出内洞,到石桌边,掌上烛明火把,又读将起来。
  怎么换了文章,昨天读的本是纵横之言,如今怎么成了兵法?于是把竹简细细翻一遍,还是兵法,并无纵横之术。这书更加奇了。于是一口气读将下去,仍然是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说:纵横捭阖乃万物之先,是方略、圆略、出入的门户。治世安民,一统天下,兵非良策。拥力而避战,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以战而止战才为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说: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必须审其情,定其基。掌握敌隋要快、要全,暴露给敌人的要少、要慢,阴谋与阳谋,阳谋与阴谋,方略与圆略,圆略与方略,要交替运用,不可固守一端。兵无定策,策无定形,使人无可乘之机,这就是“鬼才”。
  第三篇大意说:君臣上下之事,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君臣之间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那是因为计谋相同,等待他来决策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重用,将帅就要出仕,建功立业。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计谋不合,在这个时候卸甲归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说:分合合,这是自然。破身之仇、杀身之仇,资源分配问题,被人挑唆。
  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近征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外交、环境、上下关系,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实力去威慑。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需有全面计谋,要能携四海包诸侯。不是圣明君子,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则不能统帅国家,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确确立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长短远近,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策划国家大事,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测,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也是没用的。揣测是计谋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说:主持练兵,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不花费钱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谋略,而谋略是否成功,关键又在于周密。
  第九篇大意说:善于争霸天下的人,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地形、谋略、团结、外交、天时、人才、民心等国事,然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
  第十篇大意说: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说:凡是要做出决断,都是因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分析来决断的。而军中大事,各方面头绪十分复杂,难于决断时,可以用占筮的方法决断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说: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
  第十三篇大意说:举事欲成乃人之常情,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宁用愚人所擅长之处,只有这样才不会穷困。
  鬼谷子的这十三篇兵法与后世所传孙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鬼谷子所传为文兵法,而孙武所传为武兵法。鬼谷子主张以圆略致强兵,孙子则主张以方略而致全胜。两部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10)王诩发现奥秘

  鬼谷子从发现了金书的奥秘以后,每夜读一遍,则每夜可得一书。
  第三夜得的是致富奇书,里面讲些养殖方法,贸易原则,讲“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讲“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此法由鬼谷子传给计然、吕不韦、白圭等人。
  第四夜读到的是《养性修真大法》,里面主要讲述《本经阴符七术》,讲盛神靠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术。五气要靠志、思、神、德等精神因素。这四者不衰,静和养气才能成为真人。鬼谷子以此秘诀传茅潆、徐福,以后又传陶弘景诸人。
  第五夜读到推命相面术,里面讲天武经;命数、面相及人生祸福,此法亦由鬼谷子传给茅潆,以后又传给司马季主、李虚中等人。
  第六夜、第七夜……,鬼谷子每夜必读一遍,每次一部新书,天上人间、治国安邦、仕途经济、天文地理、星命术数、丹药养生,无所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鬼谷子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11)鬼谷子斩草为马 撒豆为兵

  过了一段时间,鬼谷子见二人的基本功已扎实。他将孙膑和庞涓叫到身边说:“你二人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今天,我教你们排兵布阵。”孙膑和庞涓相互对视了一下,面露难色。鬼谷子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说:“你们是不是想说:没有兵将,如何排兵布阵。”
  “正是。”“你们看。”鬼谷子指着桌上说,“这不是兵将吗?”
  孙膑和庞涓往桌上看去,见只有一碗绿豆,心里觉得好笑,可又不敢笑。鬼谷子知道二人的小心思,于是带着二人来到演兵岭上,手抓一把豆,口中念念有词,说了声“疾!”随手将豆撒了出去,说来也怪,这些绿豆一落地,都变成了活的兵将,并且分成了赤、皂两队人马。演兵岭上顿时人声鼎沸,战马嘶鸣。三人已经站在高台上。孙膑和庞涓都看呆了,连先生叫他们都没有听见。鬼谷子命孙膑为赤军帅,庞涓为皂军帅,各领已军与对方交战,鬼谷子在一旁指导;有时鬼谷子为赤方帅,孙、庞为皂方帅。经过多次演练,孙膑和庞涓的本领大长。稍事休息,鬼谷子又教起布阵来。鬼谷子说:“布阵之要诀在于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攻则摧枯拉朽,守则固若金汤。先看此阵。”说着,鬼谷子随手一挥,兵将排列出一阵,婉蜒起伏,犹如长蛇一般。鬼谷子说:“此阵以其象形而名,叫长蛇阵。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至,击尾则首至,击中则首尾俱至。其它阵法,大致如此。你二人可细心研读兵法,将书中所言,与实际运用结合,融汇贯通,方能得其真谛。”
  孙膑、庞涓在鬼谷子的指点下,在演兵岭摆开了各种阵法。有风后握奇阵、黄帝八卦阵、周易师卦阵、鬼谷子的颠倒八门阵。斩草为马,撒豆为兵,云梦山演兵岭成了孙、庞斗智斗勇的战场。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21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9)王诩兵法十三篇
  第二天醒来觉得十分困顿,但还是放心不下金书,又打开想细细推敲,不料书中又一字皆无。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介绍《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2022.0121。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2.shtml#169_13499351
  21《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2021.0702。

  --------------------------------------------------------------------------------------
  111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22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12)鬼谷子墨泼天书崖
  相传,云梦山中的天书崖,原来是一方字迹清晰、洋洋数万言的天书。白天藏在崖壁右上方的藏书阁内,晚上层铺在石崖上,专供有心人阅读。
  花果山中的白猿猴,听说云梦山上有此宝书,想来领略一下天书的真谛。一天深夜,它来到天书崖,站在崖下一块巨石之上,抬头上望,洋洋一片,一时使它眼花缭乱,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心想:天书这么大,在这里阅读,劳神费力何时读完,不如把天书带回洞府,细心阅读,好不自在。它左右环顾,没有发现人迹,于是一个筋斗跃进藏书阁,慌慌张张找了一遍,却不见天书的踪影。挠挠腮帮,定睛四顾,发现天书崖下一池碧水,清莹如镜,一轮明月映在池中,像一个洁白的玉盘,贪玩的白猿,顿生奇心,想捞出水中的月亮玩一玩。把盗书的事却忘得一千二净。于是伸直双臂,纵身一跳,欲去池中捞月。
  鬼谷子在水帘洞中闭目打坐,突感心血涌动,掐指一算,忙把孙膑、庞涓叫到跟前说:“花果山上的白猿前来盗取天书。此白猿并非等闲之辈,天书若被它盗走,天下就不会安宁。为了匡世济民,天书不仅不能让其盗走,而且看也不许它看。趁它欲去池中捞月嬉戏,你们多备神墨,泼上天书崖,将真迹匿盖,好好看守。我再施个定身法,将它定在壁上。”
  孙庞俩师兄弟,遵照师傅的安排,速赶到天书崖,见白猿正向池中跳跃,他们二话没说,手持神墨,一股脑儿泼向天书崖。从此,天书崖上只留下斑斑墨迹,一个字也看不到了。于是就成了无字天书。
  时至今日,天书崖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墨迹,而白猿猴却被永远定在天书崖上,始终没有跳入水中。后人评说:白猿盗天书似水中捞月,孙庞泼神墨如釜底抽薪。

  (13)鬼谷子绝世秘笈。

  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鬼谷子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为王禅老祖。
  鬼谷子一生只下过一次山,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进山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名流千古。这四人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政局。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鬼谷子的言传身教。
  ▌1、天下时势
  所谓天下之时,就是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如果把天下比做大海,风向是时,因风而动的潮流是势。把握时势,就是弄潮。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圣人知时识势,因时用势,因而治世。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
  ▌2、揣天下
  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若是揣人,则要察其言,观其色,闻其声,视其行,然后推知其心之所趋。若是揣天下,则要透视国情,观其货财之有无,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险易,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愚,天时之福祸,民心之向背,然后推知其国运是盛是衰,是兴是亡。
  ▌3、谋定而后动
  弈棋离不开棋子,你们各人掌握的一百八十块棋子,置于盒中永远都是死棋,只有置于局中,才会生动,才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若是一子落错,轻则失地损兵,重则全局皆输,是以任何落子,必谋定而后动。
  ▌4、机心与道心
  机心是术,若无道心统御,术越高,行越偏,到头来不仅难成大器,只怕想保自身,也是难能。世上多少人沉迷于此,祸及自身,殃及他人。
  ▌5、悟道的四重境界
  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为闻道,次为知道,再为见道,终为得道。春秋鲁人仲尼闻道,但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不辞劳苦,赶赴洛阳,问道于先圣老聃。先圣论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家之言。由此可见,“知道”二字,甚了不起。
  ▌6、术与道
  任何学问都有术道之分。就兵学而言,用兵之术在于战胜,用兵之道在于息争。故善用兵者,并不好战,用兵之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以四两拨千钧。
  ▌7、何谓善言
  善言者,言则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不言则神定如山,势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坠五里云雾中。此所谓不言即言,无声胜有声。
  ▌8、观天下
  观天下就如观这远山,不能单靠眼睛,要用直觉,要用心。观远山,不必上远山,看深谷,也不必下深谷。反过来说,若是真的上了远山,你只会观不见远山,看不到深谷。就好比钻进林中,但见树木,不见林莽。要想看到林莽,唯有站在此处绝顶,用眼望下去,用直觉望下去,再用心望下去。
  ▌9、天、圣、人三道
  天道为自然之道,也即宇宙万物的生克变化之理;圣道为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国、天下大同之理;人道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乐业、为人立世之理。此三道相辅相成,失此离彼。远天道,圣道困;远圣道,人道难。
  ▌10、何谓摩意
  所谓摩意,就是投其所好,诱其心情。譬如说,对方廉洁,若说以刚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对方贪婪,若结以财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对方好色,若诱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是以善摩之人,如临渊钓鱼,只要用饵得当,鱼必上钩。
  ▌11、捭阖道术
  捭阖道术,皆有循依。如果揣摩已成,利弊已权,则可决定如何出言。一般说来,当因人而言。与智者言,依博;与博者言,依辨;与辨者言,依要;与贵者言,依势;与富者言,依高;与贫者言,依利;与贱者言,依谦;与勇者言,依敢……
  ▌12、人心之治
  天下不治,在于人心不治。人心不治,在于欲念横溢。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乱象。治乱不过是个手段,治心才是务本正道。若是我等只为治乱而治乱,只以强力统一天下,纵使成功,天下非但不治,只会更乱。
  ▌13、天下均势
  所谓合纵,就是保持力量均衡。秦人若是无力,纵亲反而不成。秦人只有张势蓄力,保持强大,三晋才有危机感,才乐意合纵。三晋只有合纵,秦人才会产生惧怕,才会努力使自己更强。秦人越强,三晋越合;三晋越合,秦人越强,天下因此而保持均势,方能制衡。
  ▌14、决断
  天下诸事,皆因选择,亦皆由选择。人生之妙,正在于此。万事万物,涉及决断的只有两种,一是易决之事,一是不易决之事。易决之事就是当下可断之事,天下诸事,大多属此。易决之事可分五种:一是值得做之事;二是崇高、美好之事;三是不费力即可成功之事;四是虽费力却不得不为之事;五是趋吉避凶之事。不易决之事,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15、妄念
  这个世上,只有两种人心无妄念,一是死人,二是神人。你两者都不是,有此妄念,为何要控制它呢?
  ▌16、剑道
  就剑道而论,天下只有三剑。圣剑又名天道之剑,以道为背,以德为锋,以阴阳为气,以五行为柄,上可断天光,下可绝地维。贤剑又叫天子之剑,以万民为背,以贤臣为锋,上应天道,下顺地理,中和民意。俗剑又叫人剑,以精钢为锋,以合金为背,以冷森为气,上可斩头颅,下可剁双足,中可破腑脏。
  ▌17、天下分合
  天下分合,可有两种,一是名分实合,二是名合实分。武王分封,当属名分实合。西周初年,天下大势是,周天子威服四方。周公制礼,诸侯皆受王命,礼乐有序,西周四百年因而大治。然而,平王东迁之后,情势有所变化,周室式微,诸侯坐大,天下大势开始走向名合实分,终成今日不治乱局。
  ▌18、审时度势
  一个人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定要做到“审时度势”,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所谓天下之时,就是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把握时势,就是弄潮。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圣人知时识势,因而治世;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
  ▌19、捭阖之术
  捭阖之术,捭即开,即言;阖即闭,即不言。捭阖之术,就是张口闭口之术,习口舌之学,知捭知阖,最是难得。难于何处?难于你必须知道何时应该张口,何时应该闭口;你必须知道应该张口时如何张口,应该闭口时如何闭口。常言道,福从口入,祸从口出,讲的就是这个理。
  ▌20、情心与道心
  情心与道心其实并不冲撞。道既存在于万物之中,自也存在于世俗之情中。天地有阴阳,禽兽有雌雄,世人有男女。阳阴相合,雄雌相匹,男女相配,此乃道之常理。情心即道心,道心亦即情心。生情与修道,二者并无相碍。不悟情心,难通道理。缘到情到,缘止情止;情到心到,情止心止。
  ▌21、凡人皆有心障
  常言道,人无完人。此话是说,凡人皆有心障,或表现为此,或表现为彼。目中无人,自吹自擂,不求甚解,好高骛远,争风吃醋,自作聪明,凡此种种,心障在于自负;行为孤僻,极少说话,也很少与人合群,此心障在于无自信。修道之本,就在于去除心障。
  ▌22、觉他
  去除心障,在于自觉,自觉之至,在于觉他。自觉不易,觉他也就更难了。也就是说,他障易除,心障却是难除。人无自信,他人怎么能使他自信呢?无自信者需要悟道,修心;自负者也需要悟道,修心。山不在高,在仙;水不在深,在龙;读书不在多,在精,在领悟,故此能修得其道。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3、14、15卷)
  2022年01月22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no05-524151-1.shtml
  (12)鬼谷子墨泼天书崖
  相传,云梦山中的天书崖,原来是一方字迹清晰、洋洋数万言的天书。白天藏在崖壁右上方的藏书阁内,晚上层铺在石崖上,专供有心人阅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