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
内容提要
西安2013年初发现一块唐代汉文、突厥如尼文双语墓志。墓主是唐代回鹘王子葛啜,为唐朝政府安葬回鹘王子所刻写。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块唐代汉文、突厥如尼文双语石刻墓志,对研究回鹘与唐朝的关系、回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墓志上的突厥如尼文进行释读,并结合墓志的汉文部分和其他史料对墓志所涉及其他问题进行考证。
本文研究的这块墓志,2013年初发现于西安市(据介绍是在唐长安城明德门附近的一处唐代墓地出土),后由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购并收藏。墓志由志盖和志文两部分组成,志文石刻呈方形,宽39厘米,高39.8厘米,厚5厘米;志盖石刻宽39厘米,长38.5厘米,厚3.5厘米。志盖上面和四边斜面刻有花纹。志盖和志文上的文字保存基本完整,清晰可读。从志文的布局看,汉文在右,占据着主要位置,而突厥如尼文在左,仅占边缘部分。可能是先写就汉文,后补写突厥如尼文(见文后附图)。现将墓志的汉文抄录如下:
志盖: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
志文:
1 故回鹘葛啜王子守左领军卫将军
2 墓志并序
3 给事郎守秘书省著作郎赐绯鱼袋崔述撰
4 回鹘葛啜王子,则可汗之诸孙,
5 我国家讨平逆臣禄山之乱也,王 子父车毗尸
6 特勤实统戎左右有功焉,故接待(?)之优,宠锡之
7 厚,殊于他国。王子以去年五月来
8 朝,秩班禁卫,宾籍鸿胪。方宜享兹荣耀,光于蕃
9 部,奈何不淑,以贞元十一年五月廿日遘疾云
10 殂,享年二十。以其年六月七日葬于长安县张
11 杜原,兄王子阿波啜与诸部之属衔哀奉丧。送
12 终之饰,则有
13 诏所司备仪焉。礼无其阙。呜呼,修短命也,死者
14 生之终,乃刻石志墓云:
15 蕃之王子兮,气雄雄。生言始兮,
16 死言终。魂神异兮,丘墓同。
从墓志的汉文记载可知,回鹘王子葛啜的家族参与平叛安禄山之乱有功,受到唐王朝“殊于他国”的礼遇。葛啜王子于贞元十年(794)五月来朝,在长安鸿胪寺“享兹荣耀,光于蕃部”,受到礼遇;贞元十一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长安,也受到高级别的葬礼,“礼无其阙”;同年六月七日葬于长安县张杜原,享年二十。
在墓志的汉文之后,刻有突厥如尼文17行,从右往左横写,文末有一氏族标记。下面对墓志的突厥如尼文按行切分,并进行换写、转写、汉译和考释。
一
突厥文原文、换写、转写及说明[2]
1.
b1u kmŋ
bu k(i)m(i)ŋ
第二词的第一个字母破损,仅余该字母的下半部分,似可释读为k。
2.
t2is2r b2zg2k
tis(ä)r b(ä)zg(ä)k
第二词的第二字母破损,仅剩其左半边,似可释读为z。
3.
y1γl1q1r1. q1an1
y(a)γl(a)q(a)r. qan
4.
at1ï čb1š1
atï č(a)b(ï)š.
5.
t2ig2n oγl1ï
tig(i)n oγlï
6.
q1an1. t1ut1uq
qan. tutuq
7.
at1ïs1ï.
atïsï.
8.
b2ög2ü :b2il2
bögü :bil-
第二词第二个字母模糊不清,但根据上下文,可释读为i。
9.
g2ä :t2ŋr2i
gä :t(ä)ŋri
10.
q1an1 in2is2i
qan inisi
第二词字母模糊不清,但可判断为五个字母,且可释读。
11.
q1r1ï čor1
q(a)rï čor
12.
tig2n2. s1ïn1ï
tig(i)n. sïnï
13.
y1oγï:t1b1γč
yoγï:t(a)bγ(a)č
14.
q1n1. y1oγl1d1ï
q(a)n. yoγl(a)dï.
15.
l1γzïn1. y1ïl.
l(a)γzïn. yïl.
16.
l1t1nč. ay1q1a.
(a)lt(ï)nč. ayqa.
17.
y1ït1ï:y1ŋïq1a
yiti:y(a)ŋïqa
氏族标记:
二
突厥如尼文原文汉译及考释
以上对墓志的突厥如尼文按行进行了切分和换写、转写,由此可得出该墓志突厥如尼文的全文如下:
“这是谁的(墓葬)?得了疟疾的药罗葛汗之名门、车毗尸特勤之子、汗都督之侄、睿智聪明的天可汗(或译:牟羽毗伽登里可汗)之弟葛啜特勤之墓葬。唐朝可汗(皇帝)吊唁了。猪年六月七日。”
kimiŋ:意为“谁的”,由kim(谁)缀接iŋ(领属格)构成。
bäzgäk:该词来源于动词bäz-“打颤、发抖”。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记有该词,举例är tumlïγdïn bäzdi“他因遇冷(发疟子似地)打颤”,[3]并专门列有词条bäzgäk“疟疾、打摆子”。[4]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该病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死亡率极高。
该墓志汉文记载,回鹘葛啜王子于贞元十年五月来朝(长安),贞元十一年五月廿日“遘疾云殂”。至于得了什么“疾”,语焉不详。但突厥如尼文记载详细,是得了疟疾(bäzgäk)而亡的,正可补汉文记载之不足。
yaγlaqar qan:此词在《苏吉碑》第1行中曾出现,为“药罗葛汗”。药罗葛为回鹘“内九姓”的核心。回鹘自骨力裴罗建国(744),至汗国破灭(840)历时一个世纪,共传可汗十三位,其中药罗葛氏六位。[5]该墓志主人葛啜王子也是出身于药罗葛这一回鹘可汗氏族。
atï:“(他的)名门”,由at“名字、名声”缀接ï(第三人称领属附加成分)构成,其结构与后面的“×××之子”、“×××之侄”、“×××之弟”相同。
该词的解读对墓志的汉文中“回鹘葛啜王子,则可汗之诸孙”句子的理解亦有帮助。汉文的“诸孙”,原义不清。葛啜王子一人怎能称“诸孙”?此处“诸孙”意为“后代”。
čabïš tigin:回鹘王子葛啜之父的名字,墓志汉文写作“车毗尸特勤”。该名词亦可作职官名称,意为“侍从官”。
aïtsï:由atï“侄子”+sï(第三人称附件成分)构成。
bögü bilgä
qarï čor tigin:为墓志主人回鹘“葛啜王子”之名。
sïnï yoγï:其中sïnï由sïn“墓葬”+ï(第三人称附加成分)构成;yoγï由yoγ“葬礼”+ï(第三人称附件成分)构成。
tabγač qan:“唐朝皇帝”。国内外学界有关tabγač一词的语源和所指,多有论述。此处显然是指唐朝。
laγïzn yïl:意为“猪年”。贞元十一年为乙亥,即猪年,与墓志汉文吻合。
墓志最后的氏族标记与西乃乌苏碑(又称“磨延啜碑”)上的氏族标记相近。西乃乌苏碑为芬兰学者兰司铁在今蒙古国北部色楞格河及西乃乌苏湖附近发现。碑约建于759年,共存突厥文50行,内容主要记述回鹘第二代可汗药罗葛磨延啜(也称英武威远毗伽可汗或葛勒可汗,747~759年)的生平事迹。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墓主葛啜王子出身于药罗葛回鹘可汗氏族。请看该墓志最后面的氏族标记与西乃乌苏碑上的氏族标记的对照:
该墓志的氏族标记
《西乃乌苏碑》上的氏族标记
从墓志突厥如尼文的考释,并与汉文对照,可得出如下认识:
1.该墓志主人为回鹘葛啜王子(qarï čor tigin)。葛啜王子于贞元十年(794)五月来朝(长安),因得疟疾,卒于唐贞元十一年(795)五月二十日,葬于长安县张杜原,享年二十。据此推算,他应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
2.葛啜王子在长安期间,因其父车毗尸特勤讨平安史之乱有功,“故接待之优,宠锡之厚,殊于他国”,而且居住在鸿胪寺(接待少数民族的地方),“享兹荣耀,光于蕃部”,受到了唐朝的厚待。葛啜王子病逝后,其“兄王子阿波啜与诸部之属,衔哀奉丧,送终之饰,则有诏所司备仪焉,礼无其阙”。
3.葛啜王子出身于药罗葛回鹘可汗氏族(yaγlaqar),其父čabïš tigin(车毗尸特勤),其叔qan tutuq(汗都督),其兄bögü bilgä
为了弄清葛啜王子的世袭关系,根据汉文史籍、突厥文碑铭的记载及各国学者的考证,漠北回鹘汗国的可汗谱系可列表如下:
葛啜王子出身于药罗葛氏族,符合这一条件的仅有前6位。唐贞元十一年第六位可汗阿啜死后,因无子,国人立其相骨咄禄为可汗,是为第七位可汗。虽然骨咄禄本
另外,葛啜王子之父车毗尸特勤曾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符合这一条件者,仅剩牟羽可汗时期的车鼻施将军。牟羽可汗为磨延啜次子移地健,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磨延啜死后嗣为登里可汗。《旧唐书·回纥传》载:“(乾元二年)夏四月,回纥阙毗伽可汗死,长子叶护先被杀,乃立其少子(移地健)为登里可汗。”[7]牟羽可汗的历史功绩在于协助唐朝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东京(洛阳),使唐朝取得平叛的重大胜利。《旧唐书·回纥传》载:“(肃宗至德二年)十月,广平王、副元帅郭子仪领回纥兵马,与贼战于陕西。初次于曲沃,叶护使其将军车鼻施吐拔裴罗等旁南山而东,遇贼伏兵于谷中,尽殪之。子仪至新店,遇贼战,军却数里,回纥望见,逾山西岭上曳白旗而趋之,直出其后,贼众大败。”[8]这里的“车鼻施将军”应是葛啜王子的父亲车毗尸特勤了。特勤一般为可汗之子弟。若此,那么葛啜王子的父亲有可能是牟羽可汗之弟。
葛啜王子应是在骨咄禄可汗将自天亲可汗(顿莫贺)以上诸汗的子孙送往唐朝的过程中,于贞元十年五月来长安的。
4.墓盖汉文称“回鹘”,即葛啜王子于贞元十一年(795)六月七日下葬时已有此称谓。关于回纥改名回鹘,史书记载多有不同。《旧唐书》、《旧五代史》等说在唐元和四年(809);《新唐书》等说在唐贞元四年(788);《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又说在唐贞元五年(789)。该墓志的发现,若用排除法,至少可以证实《旧唐书》和《旧五代史》载元和四年改称回鹘之说有误。
5.对比该墓志的汉文与突厥如尼文可以看出,突厥如尼文虽记述简短,但对葛啜王子世袭的记载则更为详尽,可弥补汉文的记载。另外,因突厥如尼文是音素文字,其记音更为准确,这对于还原墓志中的人名有极大的帮助。
附图:
滑动查阅
[1] 本文曾在2013年6月20~22日于乌鲁木齐召开的“隋唐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过。会后,本人利用暑假时间又赴西安对墓志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原墓志有了更新的认识。在对墓志考察过程中,得到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胡戟教授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2] 前面的数字表示突厥如尼文原文的行数。
[3]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第二卷,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7页。
[4]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第二卷,第298页。
[5] 林幹,高自厚:《回纥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9页。
[6] 林幹,高自厚:《回纥史》,第44~45页。
[7] 《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01页。
[8] 《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第5199页。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
编排:王润泽
审核:陈 霞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