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湘潭历史上的藏书家族
文 | 刘安定
晚清以来,湘潭、湘乡一带人才崛起,特别是文化世家耀人夺目,成为一个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化现象。清朝满族统治者也比较重视文化教育的功能,提倡汉族传统文化,崇尚儒学,扩大开科取士,以最大限度笼络知识分子。于是,私人收集古籍、整理经典、校勘书目、刊印书本、珍藏图书之风开始兴盛。各种各样的书斋、藏书楼出现在城乡各地,湘潭、湘乡尤多大家。
齐白石曾在其《甘吉藏书图》中题写有一诗:“亲题卷目未模糊,甘吉楼中与蠹居。此日开函挥泪读,几人不负父遗书。”藏书,就是为了读书,为了留与子孙,世代传承。因为有藏书,文化世家也才有可能产生。这里,简略地介绍一下湘潭、湘乡一带的藏书大家族和藏书人物。
最有影响的当属曾国藩,他藏书始于道光十六年,即金陵“典衣借钱买书”。那年因会试落第回家,路过金陵,在书肆看中《二十三史》,为之心动,却又无钱购买,便典当随身衣物,又向同乡易作梅借钱,终将此书购回。后来当京官时,又常利用“公余之暇,去琉璃厂遍访书肆搜寻书籍”。还经常接受文友馈赠,以互赠或交换的方式来收藏书籍、字画等。据曾国藩日记载,从咸丰末年以后,他收到的赠书赠画达30多批次,计600余种,并多为名人所作。曾国藩很重视省志、县志的收集,凡他做过官的地方,省、县志大都被收藏进来。仅其母去世时,由其子曾纪泽从京城家中一次性带回的地方志就有18省部之多。书多了,曾府就开始营建藏书楼。1865年,曾国藩令其子将金陵家中的77箱书籍档案运回湘乡(曾国藩故居今属双峰),此时家中文案、书籍堆积如山,纪泽立即禀告父亲:“惟书籍一时难以料检,宅中无宽屋大楼便于藏庋之所……”曾国藩即回信,强调“家中造楼藏书,本系应办之事”。在当时土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藏书楼建设工程共花费七千块银洋。曾氏藏书楼建成后总名富厚堂,有专人管理,藏书数量达三十万卷。这些藏书,一部分由曾宝荪、曾约农带去了台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部分于1950年由湖南省文管会封存,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南图书馆,也有一部分流失民间或损毁,所幸精华部分都还存世。
△富厚堂藏书楼
曾国藩的亲家袁芳瑛,也是一位全国有名的大藏书家。袁芳瑛(1814—1859),字漱六,湘潭姜畲骑头湾人,藏书处名“卧雪庐”。他与浙江朱学勤、广东丁日昌,并称咸丰时三大藏书家。同为清末藏书家的叶昌炽曾写道:“袁漱六藏书之富,恬裕、皕宋楼、海源三家皆不能及。”这是极高的评价,足见袁芳瑛藏书之富。袁芳瑛幼而好学,他的舅父石承藻中过探花,袁芳瑛曾遍览舅父家的藏书。袁芳瑛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十余年,读抄内府藏书,并去厂肆搜求,获得一批内府散佚出的四库馆底本、稿本和善本。他尤其喜欢收集考据不同版本书的异同,收明代以前《史记》多达三十余种。每得一善本,他便手校标目,不断积累,对版本校勘最有研究。可惜的是,袁芳瑛去世后,其子袁秉桢不能继承父业,对这些书,于长沙堆置五间楼房,积年不问。袁秉桢后来挥霍无度,变卖藏书,这些书大都被其他藏家购去。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位同宗族后辈袁思亮也收集保留了不少袁氏藏书,于是便有了后来的雪松书屋。
△《绛云楼书目》袁芳瑛旧藏
湘潭叶德辉也是一位大藏书家,有“藏书第一人”之称。叶原籍江苏,先世经商来湘,居长沙,入籍湘潭。清光绪十八年中进士后授吏部主事,两年后即请假归居长沙,以著述、刻书为事。思想守旧,1927年被国民革命权力机构处决。叶德辉在经学、金石、文字学、史学及辑佚校勘学等方面都有精湛研究,尤以目录版本学为最著。叶德辉被逮时,章太炎等曾奔走呼吁,称“湖南不可杀叶某,杀之则读书种子绝矣”。叶德辉与何绍基、袁芳瑛、方功惠并称为湖南四大藏书家。据其弟子称“叶师藏书约三十五万卷”,有藏书楼“观古堂”“丽廔”“郋园”,与傅增湘有“北傅南叶”之称。叶氏卒后,其书由当时省农会秘书长柳直荀提议没收拨归省立中山图书馆(即今湖南图书馆)所有,其宅观古堂也收为馆址。后因“马日事变”,其事不了了之。书仍由其子叶启倬收回,然而当时藏书已损失不少。1929年间,被其贩卖,散失大半,少数归其侄叶启勋、叶启发所有。
受伯父叶德辉熏陶,叶氏启蕃、启勋、启发三兄弟均酷爱藏书,三人经常出入旧书肆,收得散出善本多种,藏书达十余万卷。
湘乡还有个大藏书家王礼培(1864—1943),人称“藏书第二人”,仅次于叶德辉。先后藏书十余万卷。他是湘军名将王錱的侄孙,曾任湖南船山学社董事长。他的藏书得益于家族传统,是位学者型的藏书家,购书、藏书的目的是读书、校书。
以上人物都是享誉全国的著名藏书家,湘潭历史上还有清乾隆进士刘亨地(1734-1777)、嘉庆初举人翁世璠、“国朝经师”罗汝怀(1804—1880)、晚清两广总督袁树勋及其子袁思亮等都富有大量藏书。落籍湘潭的江西盐商巨头萧怡丰商号萧家藏书也不少。民国船山学社社长周逸 (1877—1969)将船山学社所有书籍、档案交中山图书馆(即湖南图书馆),为公藏图书作出了贡献。
湘乡历史上的藏书家还有蒋德钧(1852—1937),从事实业,民国后隐居乡里,家藏图书四万余册,设“湘乡蒋氏双鱼堂公益图书馆”于谷水桑榆堂。光绪进士李希圣(1864—1905),也是藏书大家。光绪进士陈毅(1871—1929)藏书达三十余万卷,于天津辟有藏书楼“阙慎室”。这些先贤都值得深入研究。
这些私人藏书家穷一己之力进行文献图书的整理收集,致力于文化学术的传承,其影响自然是深远重大的。读书、校书、印书、藏书之风在湖湘大地兴起。对读书人的尊重,使得一乡风气大变,人人思谋读书改变命运,关心时局,经世致用,让发源于湘潭的湖湘学派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如《船山全书》,一百多年不显,因曾国藩兄弟的刊刻,遂使船山之学昭彰于世。一时天下瞩目湖南,近百年湖南学风突破闭塞,影响全国,更导致湖湘近代人才鼎盛,思潮喷发。
但也限于时代扰攘,私家藏书缺乏严格的组织管理,世道多变,私人藏书易散佚,能延续几代的微乎其微,或是毁于火,或是鬻及人,或是子孙不肖,导致衰败。所幸受西方“公藏”的影响,再加上湘潭开放的藏书观念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公立图书馆开办,许多私家藏书最后转到公藏,文脉也就得以传承发展。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