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昭山英雄们


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 全文2208字 阅读约7分钟 -

▲绿心昭山。(资料图,方阳 摄)

抗战中的昭山英雄们
文丨邱长林
昭山是长株潭地区一座名山,因周昭王南巡至此而得名,又由于大画家米芾来此创作出《山市晴岚》而名扬天下。就连“湘潭”城也是因昭山下临深潭而肇锡嘉名啊!
人们不会忘记,随着1937年卢沟桥的硝烟,日本军阀的魔爪便气势汹汹地向我们美好的家乡伸来。接着长沙“文夕”大火,让昭山上下战云密布,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人心惶惶啊!先是那些在长沙打拼的昭山儿女,已无立锥之地了。纷纷逃回家乡。他们带来了“河山壮美当以热血浇灌之”的慷慨悲壮。于是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去投军杀敌,“不灭倭寇誓不还乡!”
我的父亲就是那时从中央军校的教官华丽转身,毅然走上前线带兵的。我的母亲也是那时从长沙育婴街回到昭山底下谭佳坝(现名黄茅村)的。母亲在村里开办了小学校。从此那些诸如“日本鬼子的大炮轰毁了我们的家”“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抗战歌声便飘荡在村前村后,田垅山水间。还有北方沦陷区来的逃难儿童也唱着“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流落在易家湾街头。连周恩来、叶剑英、白崇禧、张治中、郭沫若、田汉这些中华民族赫赫威名的旷代英杰也或乘车或步行现身在昭山的青山绿水间。
从昭山往长沙方向七、八里地的罗家冲,有个秀丽的团山村。这里居住着一个大户人家。他们家因出过一位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同年友(即同年考中进士)邹墨林老县令而闻名乡里。当时墨林老人的嫡孙邹福初已是名动三湘悬壶济世的杏林高手。面对占我河山,杀我同胞,决东海之波也流恶难尽的日本强盗,他关掉位于长沙北正街的诊所,卖掉代步的包车,本欲率族中英华子弟,执干戈以卫桑梓,拼尽最后一滴血。但怎奈年逾古稀,身衰体弱,力不从心。他考虑再三,下定决心以死来唤起民众同仇敌忾,血肉筑长城!选在1938年重阳投水自尽。一时间长沙各报纸均以大字标题:“公凭白水,我抱单城,七旬老人慷慨赴死——为唤起国人血肉作干城,共赴国难!”有的记者还将他与自沉汩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七尺男儿生舍己,端阳一人,重阳一人;千秋雄鬼死还家,名相千古,名医千古!”
我的叔祖父邱擎宇,这位出生在易家湾镇鹤冲子、保定军校步科毕业的陆军少将,曾跟随程潜、林伯渠进行永垂史册的北伐战争。当此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他听从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调遣,在昭山一带组建一支抗击敌寇、保境安民的地方武装。彼时,各路愿为国家民族尽忠的人马均集合在他的旗帜下,他们朗吟着“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魑魅暴虐践国土,英雄奋起筑长城”,“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悲愤诗章活跃在田畴山野。尽管环境险恶、粮饷军械奇缺、兵员也有些良莠不齐,且屡败屡战、伤亡惨重,但在1944年的“长沙保卫战”与此前的“湘北大捷”中仍配合主力第四方面军,以及陆军16师、19师、79军73军拼尽全力、杀敌流红!并在昭山马鞍村油麻冲伏击日寇进村打劫的小分队,生擒队长温本金丸,歼灭日伪军多名。还出手打击日军卵翼下的粤汉铁路长沙至株洲段的护路队队长杨某某的伪军,没收其在易家湾某铁匠铺打造的数百支梭标……
还记得小时候,邻村的楠木塘出过一位叫“袁砌子”(学名袁拾湘)的草根英雄。其人莫约30多岁,是泥瓦匠,眼睛小小的,一脸淳朴的憨笑,五短身材。每当他上我们家修房子时,我们总爱缠住他讲消灭日本兵的故事。他不爱多讲话,总是一笑了之。一次我母亲在旁他才说出,日本兵来楠木村奸淫掳抢时,虏住他令其烧水侍候鬼子洗澡。就在鬼子出浴后让他背到另屋穿衣服时,他趁机用乡下的萝卜澡巾将三个鬼子全背上西天……就这么简单,说完他还带几分腼腆。没半句豪言壮语,更没什么烘云托月的蒙太奇,也不会让人心生“暴力美学”的怪圈来。
抗战八年,它的伟大在于虽然战役上的胜利不多,但我们无疑是战略上胜利的集大成者,我们用意志用血肉之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也把敌人消耗到了最后一刻……悲壮而战,悲壮而胜啊!
鲁迅说,劫难过后,就剩下歌咏那些烈女了。笔者以为这也没什么不好。“时穷节乃见”啊!当此秋高月满、征马翩翩的壮阔景象里,在杀敌致果、献捷奏凯的岁月风尘中,“未知肝胆向谁似?令人却忆平原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因为有了这些前赴后继的英雄存在,昭山人的灵魂是经得起拷问的!
作者简介:
邱长林,1941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现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学中师任教40年,现为湘潭教育学院正县级退休干部、教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杂文学会理事,出版《我在寻找一颗星》《相逢一笑》等散文集4本。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