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资料图,陈旭东 摄)
我贫穷而快乐的童年
文丨刘光辉
我出生在解放初期。土改运动中,我家划为贫雇农,分到了4亩稻田,1块小山林,3间瓦房、1间草房和几件家具。
因为我家是“外来户”(解放前从湘乡县城迁来湘潭县),当地人欺生、歧视,分到的稻田在离家四五里的一个高高的山坡上,每丘田面积很小,4亩共十几丘,不能用牛耕,只能用锄头、耙头挖。山坡上严重缺水,只能靠天吃饭。
农家靠作田吃饭,水稻歉收,家里当然贫困,青黄不接的季节只能用红薯、芋头、萝卜、泥白菜、虫蚕豆填肚子。
我当时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姐姐视我为宝贝,他们都十分关心爱护我,吃的穿的都优先,使我少受了不少苦。
那时,我家每年过春节买回一斤半猪肉,留下一两多敬神,其余的过除夕靠它,过春节靠它,接待拜年客还是靠它。实在对付不了,就约定两三个拜年客同一天来。
每年正月十五过去,敬神结束,这一坨肉就成了我的专利。我的细姐既不眼红,也不嫉妒,心甘情愿让我独享。
细姐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妈妈带我。家里栽了一二十根土甘蔗,成熟以后,她每天砍回一两根。这种甘蔗中间甜、头和尾味道偏淡。细姐无须父母交代,自觉自愿把最甜的部分给我吃。我不同意,她就分享一小节。
我两三岁了还不懂事,总是不拉开裤裆站着屙尿,经常屙湿了裤子,受父母批评的总是她。细姐反复告诉我解手要蹲下来,我口里说“好”,几分钟后还是我行我素,顽固不化。细姐忽然想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好办法:分别用一根稻草把我的开裆裤向左向右扎起来,这样,不论我站着还是蹲着屙,都不会尿湿裤子了。
可能是因为米饭不足,食油欠缺,导致我营养不良,经常尿床;闯祸了难免挨家长的打骂。我害怕了,睡觉总是战战兢兢,生怕在睡梦中屙湿被子、裤子。谁知越害怕越闯祸,一个月尿床十多次。夜里要拉尿了,急忙找到厕所,反复验证是不是真的,蛮有把握了,放心一屙,结果一泡热尿烫醒了我,坏事了,原来又是在梦中!
我只好悄悄拉醒旁边的细姐,两人偷偷起床,轻轻开门,秘密在阶基的竹篙上扯下一条裤子换上,一起趁着月色走到池塘边,把湿裤子搓一搓,拧干,鬼鬼祟祟地回来,晾在阶基边吊着的竹篙上。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进门、关门、睡觉。至于被子、床单就只能让它自然沤干了。
这样,我一年就可以躲过100多次父母的打骂!细姐真是我忠诚、贴心、任劳任怨的保护神!实际上,她也只是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孩子。
不久,她上小学了。妈妈没时间管我,姐姐就一边带我一边上学。她把我带到学校,老师安排我和她同坐一张双人课桌,她学习我玩耍。下课了,她就带我和同学们一起玩。午睡季节,她睡窄窄的双人凳,我则睡较舒服的双人课桌。有时气温突然下降,班主任陈老师就拿来一件夹衣,悄悄盖在我的身上。
后来,我也到了入学年龄,就和细姐一同上初小,同路去一起回,形影不离。有高年级顽皮的男生欺侮我,她就挺身而出,全力保护我。
细姐和我学习成绩优异,得到了老师的青睐。3年后,她初小毕业,考上了马桥完小。因为家庭困难,加之父亲有点重男轻女,就让她辍学了。当年学校很少,招生比例极小,有一大批初小、高小、初中毕业生落选。我家对面一男孩没考上高小,他爸来到我家,请求无偿顶替我姐去读书;我妈同意。于是,那男孩就用我姐的姓名读了两年高小。
我爸妈走亲戚或去石潭、湘乡街上,总是带上我,用一担箩筐,一头放一块石头,一头放一个小凳子,让我坐在箩筐里,挑着我去。我一路观赏山脉、河流和田园风光,兴致勃勃地看街道、店铺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他们还给我买两颗糖或一个发饼;到亲友家还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
我妈对文艺演出情有独钟,特别喜欢看花鼓戏。附近三四里夜间零星演出花鼓戏,她每场必看,每次都带着我。我看不懂,只能看看热闹,多数看到一半就睡眼朦胧。这时,她就把我放到熟人的床上,散戏后再把我抱回去。
周围的几家邻居也很友好,对我家既不歧视也不欺侮,尤其特别喜欢我。他们家里如果有红薯片、苦瓜皮等零食,都给我尝一尝。我肚子痛得在床上翻滚,大汗淋漓。邻居五伯毑(伯母)闻信,立即送来几片驱蛔药;我屙了半瓜瓢蛔虫,转危为安。我在玩耍中掉入屋前池塘,十几个邻居婶婶、阿姨飞跑过来出手相救。
我到了六七岁,就开始与周围的十几个小孩疯玩。那时没有广播、收音机、电视,更没有手机、电游、玩具车,但我们玩的项目绝不单调,捉蜻蜓、送公粮、老鹰抓小鸡、天吊绳地吊绳、捉迷藏、送葬、玩泥巴、抓泥鳅、挤油渣、烧木炭、打陀螺、玩纸飞机、丢手绢、打仗等等一二十种。我们也喜欢滚铁环、拍皮球、玩篮球,但买不起这些东西,就省去这些花钱的项目。
我妈童心未泯,有时也参加我们的活动。捉迷藏时,她把一个小孩藏在衣柜里,留一条缝透气,让我们几十分钟也找不着。她把一个男孩蹲在一口倒扣的大铁锅下,锅边塞一块石头透气,我们怎么也找不到,直到他自己钻出来。
打陀螺、挤油渣最适合天寒地冻的季节,满身热乎乎的。天吊绳地吊绳、打仗最适合秋收后,在干燥而广阔的稻田进行,运动量大且最刺激。
捉蜻蜓是一个“技术活”,容易使人着迷。用竹篾弯成一个手写体的9字,在圆圈上蒙两层蜘蛛网。看见一只红色或灰色的蜻蜓站在灌木枝头或地面,我们就握着这个自制的捕捉工具的手柄蹑手蹑脚靠近,悄悄罩上去,被蛛丝粘住的猎物就手到擒来。我们一上瘾就往往忘了吃中饭、晚饭,总是要妈妈拿根小竹竿赶回去。
最有趣的活动是送葬。我们发现了一只死老鼠,就安排人员挖墓穴,两个小孩就给老鼠包上一块破布,算作装殓;其他小孩准备旗幡。大家接着用4根竹棍扎个轿子,把老鼠绑在轿子中间。然后8个人抬轿,5个人敲锣打鼓,三个人放鞭炮、三眼铳,一个在前面举幡子,其余的小孩跟在举幡人后面号哭。当然我们没有乐器和铳炮,就用口技的方法模仿锣鼓声、喇叭声、铳炮声:哐叽当叽!哐叽当叽……呜哩哇!呜哩哇!呜哩呜哩哇……啪啪!啪啪!噼里啪啦!砰!砰!砰——……一个来自大城市到乡下做客的小孩还加上西乐:桶——皮!桶——皮!桶桶、皮!桶桶、皮!皮桶桶!桶皮桶皮桶桶皮……号哭的人显得很悲伤,就是没有眼泪:呜呜呜!爷爷呀,呜呜呜!你怎么走得这么早啊!你太可怜了呀!伯伯啊,你怎么舍得丢下妻子儿女呀!呜呜呜……
送葬的队伍来到墓地,将老鼠下葬,做一个坟堆,树一块小木板做墓碑,葬礼圆满结束。
你看,我们儿时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我们的活动丰富多彩,玩得十分尽兴,是够快乐的吧?!
作者简介:
刘光辉,男,湘潭县一中退休语文高级教师,参加过三线建设,当过民办教师,担任过中小学校长。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湘潭日报》发表文章,2013年开始在《文史博览》《纵横》等报刊杂志刊发过几十篇纪实散文。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张建明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