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丨从湘乡梅桥镇走出来的三位杰出人物



- 全文3349字 阅读约8分钟 -
导读:
谷桔 / 今日萧家冲,曾记“瑜”与“三”?
廖艳霞 / 谭道源:与毛主席情谊特殊的湘军将领
今日萧家冲,曾记“瑜”与“三”?

文 | 谷桔 
一场又美又冽的春雪过后,春化作了田野的新绿和枝头的蓓蕾,也催促着人们走出家门为新一年的生活奔忙。3月的第一天,在湘乡市梅桥镇横铺村六组一个叫“桃符塘”的地方,几栋并列的房子静悄悄的,只有九旬老人项娭毑坐在门前等待着阳光冲出云层。

这个普通的乡村一角,住着项娭毑所嫁的刘家人、隔壁谭姓两兄弟,在更早以前,这里是萧瑜、萧三(即萧子升、萧子暲)兄弟俩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更便于记忆的名字“萧家冲”。“萧三的姐姐以前在这里住。”说起萧家人,项娭毑的记忆十分模糊,只有这一点是肯定的。
萧瑜、萧三兄弟出生于19世纪90年代,由于很早就离开故土追逐梦想,当地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连村支部书记李代根都说,“我们只晓得这里有这么两兄弟,还听说萧三的儿子饰演过斯大林。”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说,“重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之路时,我们就来到了这里。”这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上世纪初期,萧家兄弟与一代伟人毛泽东交往甚密,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萧瑜和萧三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他们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杨昌济的得意门生毛泽东、蔡和森、萧瑜被称之为“湘江三友”,他们逐渐成长为时代弄潮儿。1918年新民学会创建,品学兼优、志趣相投的“湘江三友”正是筹备组织者,而萧三也是参与筹备者之一。有趣的是,对于该组织的名字,毛泽东想命名为“新学会”,萧瑜则想叫“新民会”,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干脆将两者综合起来,名曰“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发出了建党先声。”对于新民学会的历史地位,湘潭地方历史文化学者唐徽这样认为。他在湘潭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百年湘潭》中谈到,新民学会做了几件有影响力的大事:领导湖南的“五四运动”;组织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组织部分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发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倡议,是为建党先声;筹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湖南建党的摇篮。唐徽认为,蔡和森系统阐述了有关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组织原则,是第一个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人,虽然提出建党学说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
新民学会像是一卷胶片,记录了风云际会的时代特征,也见证着一大批湘潭学子追求进步、心忧天下的高远志向。最初,新民学会是一群知识分子励志的朋友圈,萧瑜著《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中就提到:“每个会员自策自励、增强道德和精神修养、提高文化水平,肩负起改造中国的使命。”萧瑜还写道:“后来毛泽东和学会的一些成员发展了政治雄心,并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理论。”“我们的学会可以称作中国共产党的胚胎,当共产主义理论开始唤起广泛兴趣时,其运动的骨干就已在我们学会中间。”

△新民学会旧址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毛泽东走上了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样走上革命道路的蔡和森因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当时年仅36岁。萧瑜呢?他投入国民党阵营,曾任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指导委员、《民报》总编辑、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委员兼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及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前,他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后来又到法国、瑞士、南美乌拉圭,从事教育事业。
曾经师出同门、亲密无间的“湘江三友”,为何最终殊途?究其原因,是信仰的不同。“湘江三友”是新民学会最核心的领袖人物,但后来萧瑜的思想渐渐跟另外两人产生了分歧,毛、蔡二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萧瑜则信奉无政府主义,主张通过文化和教育的逐步改良,来获得后代的幸福。《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中提到的何叔衡的一段话也说明了他们的分歧,“萧胡子(即对萧瑜的亲密称呼),你不在这儿时,润之让我走一条路;润之不在这儿时,你试图劝我走另一条路。你们俩都不在时,我不清楚该走哪条路;现在你们俩都在这儿,我仍不知该走哪条路!”1921年7月的一个晚上,萧瑜与毛泽东同行来到浙江嘉兴南湖旁,在一个小旅社同室而眠,萧瑜没有接受毛泽东发出的参加中共一大的邀请,此后二人分道扬镳。只是未料,就此别过,便是地老天荒。
和哥哥有所不同的是,萧三也积极投身革命。他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主张“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决定用文艺、用诗歌当武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战斗到底。新中国成立后,萧三主持中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访问过许多国家,多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成为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
而今,萧家冲的百姓对萧瑜和萧三不甚了解,“外面的人”却一次次寻到了这里。“我第一次带路过来,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带路都带了65次了。”李代根说。尽管来到现场也找不到任何可以留念的,但无论何时,两个萧家少年的意气风发、求知若渴以及自我成长,值得每个青少年学习。

谭道源:与毛主席情谊特殊的湘军将领
文 | 廖艳霞

△谭道源
翻阅历史,在国民党将领中有不少人都不愿与当时的共产党红军对抗。1887年出生于今湘乡市梅桥镇横铺村沙子冲的谭道源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与红军对抗,甚至还与红军关系亲密,与伟人毛泽东还有一段特殊情缘,两人亲如兄弟。
早春时节,春阳明媚,我们来到横铺村沙子冲。在谭道源老家门前依然矗立的百年槽门中,在生机勃发的百年古香樟、皂角树和桂花树中,感受他极不平凡的人生。
谭道源又名谭逸如,1903年春(16岁)考入湖南陆军学校。他身材高大,18岁被蔡锷选中,去广西桂林筹办陆军学堂并任教官。他后来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举兵响应了武昌起义,讨伐过袁世凯。1924年1月,谭道源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会议,这是国共合作史上的重大事件。毛泽东在大会上表现出色,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1925年1月,建国湘军在广东南雄整编,谭道源到广州筹办湘军讲武堂,并任整理处副监兼教育部部长,毛泽东担任语文教员。同年10月,毛泽东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期间,两人志同道合,又同为湖南老乡,结为兄弟。
“当时,毛泽东没携家眷去广州,仅单身一人住在讲武堂学校的宿舍里,谭道源住在广州天字码头一栋四层楼楼房的顶层。毛泽东每天上完课就跟随谭道源到家用膳,每次进门就问今天是否有豆豉炒辣椒和红烧肉吃。”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告诉我们。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谭道源成为陆军第五十师师长,毛泽东上井冈山成立了红军第一方面军。1930年11月谭道源奉蒋介石之命,率部队赴江西配合张辉瓒(第18师)对中共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围剿”。
“围剿期间,谭道源收到了毛泽东的信,信中大意是‘逸如兄,念在结拜兄弟的情分上,枪口不要对内打自己人……’”何歌劲介绍,急于抢占头功的张辉瓒被红军一举歼灭,谭道源因不愿与红军为敌,故意行动迟缓,得以损失较小。红军的第一台发报机是从谭道源的部队缴获的,由此发展成为红军的电台和报务人员。事后,谭道源对夫人说,“我不会上前线打红军的,但千万不能让蒋中正知道,否则会要了我的脑袋。”
后来,谭道源又任国民党军第22军军长,他率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和台儿庄会战,与日军反复厮杀,五天五夜未合眼,成功拖延了日军矶谷师团南下合围的时间,掩护我方主力顺利跳出包围圈,但他率领的部队几乎全军覆灭,他是从尸体堆中爬出来的。战后,谭道源回到长沙,辞去军职,于1946年8月病逝。
“他不打共产党。”这是湘乡市梅桥镇横铺村沙子冲69岁的教师肖俭平对谭道源的最深印象,肖俭平的家于1997年由谭道源老家的房子改造而来,房屋格局未变,并保留了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花岗岩槽门。
肖俭平告诉我们,他的四叔肖克兵17岁当兵,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政府照顾军属家庭住房困难,将谭道源老家的房子分配给他的祖父肖桂林。“此前的老房子由谭道源父亲谭碧林建于1873年,最开始为茅草屋,同治十三年改建成瓦屋。”肖俭平家至今还完好保存着谭碧林夫妇的大理石墓碑。
肖俭平说,21世纪初,定居美国、时年86岁的谭道源的堂妹,曾坐轮椅回来过,当时她给村里每个见过面的小孩都送了20美元。
何歌劲告诉我们,谭道源去世时仅有59岁,但他亲眼看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足以慰藉平生。2001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重建“谭道源将军之墓”。2005年,谭道源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及慰问金,被确定为推翻清朝的功臣、北伐名将、抗日英雄。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