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修缮后的韶山学校门楼。(周涟渭 摄)
两道门,一样情
文 | 吴珊
坐落在韶山市毛泽东同志故居西侧张家山的韶山学校(旧址),前临韶河,背倚青山,校门门楼上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韶山学校”四个大字。
修缮
红砖青瓦,韶山学校门楼在蓝天的映衬下,既古朴又庄重。它现在呈现的模样是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通过一年时间修缮,才重现了70年前的原貌。
1952年冬,毛主席得知家乡兴建了学校,亲笔题写了“韶山学校”四个大字。1959年,毛主席来校视察,和学校师生合影留念,留下了那张“听得见笑声”的照片。因为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社会价值,2011年11月韶山学校门楼获批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楼坐西朝东,由牌楼门和南北倒座耳房构成,通面阔74米,通进深8米,建筑面积592平方米,倒座耳房为平房一层,砖木结构,红砖砌墙,“人”字梁构架,青瓦屋面。
韶山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门楼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出现残损,影响了结构安全。通过立项、方案审定等一系列流程,该项目修缮工作于2020年5月招标,7月进场施工,当年底完成修缮。
修缮方案曾经过几轮讨论,对是否铲去门柱上的红色瓷砖和墙体上的水泥,专家持有不同观点。通过论证,因铲除这些可能损坏主墙体,最终保留了原有的状态。只在红砖上涂刷了红色颜料,但勾勒出白色砖缝,让颜色更鲜艳醒目。而四根立柱仍保留了红色瓷砖,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和面貌。
在勘查中还发现,两侧附楼的主梁已经严重腐朽,承重能力低下,随时有垮塌的危险。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方案中否定了砖混结构,仍使用实木梁,但木头经过了特殊处理,能防水防潮还能防白蚁,确保至少十年不用大修。
情怀
用手触摸红砖的墙体,如同与那段红色的记忆隔空交流。1952年冬,毛主席的族兄兼私塾老师毛宇居受韶山人民委托上北京请毛主席题写校名。得知家乡兴建了学校,毛主席甚为高兴。铺纸提笔,当即便准备题写。主席问:“写什么名称好?”“我们只办小学,写‘湘潭县韶山小学’吧!”毛主席提起笔来,突然又放下笔说:“为什么硬要叫小学呢?学校将来发展,可以办中学、大学嘛!还是叫‘韶山学校’好。这样,不就一次写全了吗?”毛宇居恍然大悟,连声道好。
毛主席先是提笔写了“韶山学校”几个行草字,看了一会后,还是觉得不好,他说:“用草书写校名不妥,现在还是小学,学生一进校门就看见这四个字,都照着我这样扭就不好。”最后毛主席用楷书写下了“韶山学校”四个大字。韶山学校副校长郭济武说,这是毛主席为数不多的用楷书题字,非常具有纪念价值,也充分体现了他老人家对教育尤其是对家乡教育事业寄予的殷切希望。
传承
韶山学校前身是1921年在毛氏宗祠创办的毛氏族校。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张家山兴建了新校舍。1956年增设初中,1960年增设高中。现在学校占地近100亩,建筑面积近两万平方米,为湖南省示范性高中。
2021年9月1日,韶山学校新校区(韶山市东方红路18号)投入使用,恢复完全中学建制,设初中部、高中部。从校史馆和档案室借阅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可以看出,新校区的门楼完全按照老校区的原貌一比一复刻而成,它时刻勉励着在校师生:“一定要办好毛主席家乡的教育!”
乔迁之时,学校老师彭谷山、谭育林激动地写下了《壮哉,韶山学校》的贺文,“喜之,张家山上,旧貌依存未换装,供人瞻仰非寻常;如歌岁月无与匹,主席深情哪能忘……”最后那句“壮哉,韶山学校,抖落征尘再辉煌”也表达了师生们对韶山学校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