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伪史的数学,诡异的虚数通往反物质世界:面积为25的正方形中包含面积为30的矩形,阿拉伯数字正确叫法是唐朝数字


首先说明,这是《基础研究重大突破,虚数(i²=-1)不“虚”,而具有现实上的重大意义。这可是人类的首次发现,该项研究由中科大副校长潘建伟团队完成》的下篇,是关于虚数、数学、数学历史的。
数学也是通往反物质世界的链接通道: 面积为25的正方形中包含面积为30的矩形,怎么可能?

这种情况在常识中不可能发生,可是在数学上真实存在。
一般认为,面积不可能为负,因为面积是负数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很多人不明白数学的逻辑建立基础是华夏文化独有的象形思维(数学来源于天文观测,正是由于需要天文观测来指导农耕填饱肚子的实际应用需求,这才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诞生了数学。严格地说,人类只是“发现”了数学,而不是发明了它),高次方程可以通过降元的方式逐步化简,最后变成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
比如,X²+26X=27,现在学校里一般只教抽象逻辑的定理,很少会讲思维方式,其实一脉相承的九章等数学专著中有很多图(包括勾股定理的证明),从原理上阐明了“思维方式”,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来看,这非常重要。




那么,以象形思维模式来思考的话,刚才这道题X²+26X=27,我们怎么解决问题呢?

X²表示的意义(X * X )不就是一个正方形边长相乘所得的面积么?
而26X则可以看作是一个矩形(宽为X,长为26),然后这个正方形面积+矩形面积等于27,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不是吗?
针对第二个矩形,由于矩形的长为26,比较长,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切一刀、将它一分为二,等分,如此,可得两个长为13、宽为X的小矩形,如图所示。

重点来了:
我们把其中一个小矩形旋转九十度,与另一小矩形垂直⊥,如图所示,左上角空出来的那个位置正好可以把第一个正方形□(即X * X 那个)放进去,拼在一起。

这时,右下角空出来的那个有点灰色的大正方形(边长为13)的面积为169,很好算,那么,大小正方形、两个同样大的小矩形加在一起的面积就是已知条件27+169=196。

不难发现,这个组合面积的边长都是13+X,因此很容易得出边长=14,从而算出13+X=14,而X=1。
至此,我们顺利求出了先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这是平面面积(一元二次方程)的情况,那么立体体积(相当于一元三次方程,长乘以宽、高求体积)又是什么情况呢?

以X³+9X=26为例,经过类似前述的方法,重新切分和组合,可以组成一个新的立方体,而通过计算和降元处理,发现最终又回到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上。








这种方法屡试不爽,百验百灵。
然而,当人们在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去解另一个方程X³=15X+4时,诡异的问题出现了。

这个方程很好解,但是用前述的方法进行切割、重新组合,却发现拼凑时出现了类似25的面积中包含面积为30的情况,这怎么可能???
这个问题困扰了数学家很久,直到虚数的出现。

虚数就像一个催化剂,参与了整个过程(计算过程),但并未反映在最后的计算结果中。

宇宙中存在正物质,也有反物质,正反物质在事物演化的过程中发生湮灭,杳无踪迹,乃至于在最后的现实结果中也很难发现它们。
你也许并不知道,上述这些常用的数字(民间被称作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与阿拉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而是唐朝边民发明的,所以正确的叫法应该是“中国数字”、“唐朝数字”。而且,有意思的是,在古代欧洲人的眼里,中国被称为——印度。
西方公认的大数学家花拉子米不是波斯人,也不是阿拉伯人,更不是印度人、苏联人,而分明唐朝昭武九姓之一,是中国边疆之民啊!
这是怎么回事???
西方公认是阿尔·花拉子米【英语:Al - Khwarizmi,全名穆罕默德·本·穆萨·阿尔·花剌子模(Abu Abdulloh Muhammad ibn Muso al-Xorazmiy),拉丁名阿尔戈利兹姆(Algorismus)】这个大数学家“发现数字来源于印度”,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其是波斯人或阿拉伯人,又或印度人。就连前苏联都来凑热闹,理直气壮地特意出了一张邮票,纪念花拉子米诞辰1200年,说花拉子米是乌兹别克斯坦人,而乌兹别克斯坦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有些朋友可能从未听说过花拉子米这个人,但他可不简单。我们来看看他的荣誉和成就: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代数与算术的创立人,被誉为“代数之父”,其大作《代数学》则被奉为代数学教科书鼻祖。
花拉子米在巴格达把他那本教人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书用裹尸布包好,献给有波斯血统的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标志着代数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书的书名阿拉伯文为Al-kitāb al-abr waal-muqābala(The Book on Calculation by Completion and Balancing),书名中al-abr(或者al-Jabr)的拉丁拼法就是Algebra(代数)


《堂吉诃德》中曾经出现过algebra一词,指的是正骨术,这和它的阿拉伯文原意差不多。花拉子米还有一部伟大的著作Al-kitab al-isāb al-hindī[《印度算术书》(The Book of Indian Computation)],这本书介绍了印度十进制记数法,以及基于十进制的加减乘除和求根算法。因为正文开头第一句是“花拉子米说”,于是在被翻译成拉丁文后,书名就成了《花拉子米的印度计算法》,或简称《花拉子米》。
“花拉子米”(al-Khwarizmi)的拉丁拼法是Algorizmi,这个词再译成英文就成了Algorithm,也就是现在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算法。当然算法的严格定义还要再等一千一百多年,是图灵1936年在那篇惊世之作中描述了被称为“图灵机”的装置,人类从此才对原来只有直觉印象的算法有了彻底深刻的理解。
然而,阿拉伯数字真的起源于印度吗?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花拉子米【注意,所谓花拉子米,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而是他的外号,意为“来自花拉子模的人”。也许,人们觉得这个外号更有意思,所以人人都叫他花拉子米,而他真实的姓名反倒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出生于约780年(怛罗斯之战751年之后二十九年,一般认为其生卒年为780年~850年),是花拉子模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彼时乌兹别克斯坦余部属北庭大都护府辖地,乌兹别克即古代西域之大宛国),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唐朝尚处于巅峰状态。即使怛罗斯之战高仙芝以寡击众因箭矢耗尽、葛逻禄临阵反叛导致功亏一篑,惨败回撤,但彼时大唐帝国国威正盛,西域诸国包括中亚多地皆处于大唐实际管辖之下。

花拉子米属于大唐边民,属于昭武九姓之一,家里有大唐“户口簿”,是正宗的大唐子民,还在国子监学习大唐文化及各科知识技术。
安史之乱后,尽管大唐势力衰退,西域管辖范围一度发生更迭,花拉子米又属吐蕃、回纥(后称回鹘)、葛逻禄轮番管辖,但其真正的身份很简单,就是古代中国的边民。他的数学知识是在大唐帝国的国子学习来的(其为八千多个国子学生之一)。
具体到数学教育,大唐朝那时是世界翘楚。唐朝开始把数学变成一门学科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畴,并允许学生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考试入仕的算学学生称为明算出身。(《唐朝的数学教育,始于李世民,开创中国古代通过数学入仕的先河》)

文化领域,唐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并采取有关制度和措施加大对羁縻府州的教育力度。如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学,长安设“国子学”,邻近羁縻府州的地区设郡学,大量招收少数民族领袖子弟就读。据史书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国子学“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增学生满二千六百六十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在那个绝大多数人上不起学、读不上书的年代,花拉子米竟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于人间算术,不说著作等身,但却据说整了十七八本的著作(可惜全都轶失,一本也没留下来,留下来的《算法》《代数学》也都是译本、抄本之类),说明他出身不凡,若非权贵即豪门。
这事反过来说就是,花拉子米极有可能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出身权贵豪门的“少数民族领袖子弟”,譬如是什么王子、王室子弟之类。那么,他有条件上了唐朝的学校,甭管是远在天边的长安,还是近在咫尺的羁縻州府,很正常。那么,他把课堂笔记找出来,写了点心得、读后感啥的,于是乎就成为后人觉得不得了的《算法》。这可能就是《算法》的真实来历。
有数学专家称,《算法》里面,错谬、重复较多。那么从这点看,不像是专门撰写的学术著作,更像是课堂笔记或者备课的教案。其实,《算法》没啥子了不起,中国古代数学的小儿科而已。
他又下了点功夫,整理发挥了一下,就成了《代数学》。其实《代数学》也没啥子了不起,无非是些中国古代数学家玩剩下的东西。
何谓昭武九姓?
昭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中《地理志》所属的张掖郡昭武县(今甘肃),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见于《魏书》《北史》《隋书》,两《唐书》中的各 《西域传》。另据《北史》、《隋书》,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怛罗斯之战虽然唐军战败,但此役对唐朝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此役之后,不仅交战对手黑衣大食遣使来朝,原西域诸国如拔汗那、倶密、康国、安国及花拉子模等等仍然遣使朝贡于大唐。这些小国,如果以今世界之地理来看,皆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751年,花拉子模还在给大唐进贡黑盐。
而康国,是花拉子模的老上级。
归唐后,花拉子模与康国的隶属关系依旧。在古籍中,花拉子模又称“火寻”。据史书记载, 762年,火寻(花拉子模)仍向唐朝遣使朝贡。772年,康国仍向唐朝遣使朝贡。

花拉子米的祖父母是大唐边民,确定无疑。唐于640年设安西都护府。657年唐灭西突厥后,包括花拉子模等等在内的大片土地统统归入唐朝版图。658年,唐朝在花剌子模设置火寻州,以花剌子模国王为火寻州刺史,花剌子模成为唐朝的羁縻州,隶属康居都督府管辖。康居都督府设立的时间更早,是631 年设立的。661年,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又增设悦班州都督府,治所在迭脑;增设姑墨州都督府,治所在苏尔汉河口。今乌兹别克斯坦内的宁远国,或称拔汗那,大唐在此地设置河中府。
710年至712年,大食攻破撒马尔罕、花拉子模,在大唐原有版图上楔入了一块自己的势力。这种情况持续到715年。是年,吐蕃和大食共立阿了达为宁远新王,将旧王逐出宁远。旧王逃至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求援。当时,朝廷派出巡视西域的监察御史张孝嵩正在龟兹。闻讯率师出征,千里奔袭,大获全胜。张孝嵩随即传檄西域诸国,“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宁远旧王复位,唐军则勒石纪功而返。
718年,大食又侵河中。
724年,攻打东拔汗那,大食军大败,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
730年,突骑施苏禄经过数次大小战役终将阿拉伯大军赶出中亚,中亚各国全部复了国。唐玄宗在长安给突骑施苏禄摆庆功宴,可萨部臣服于突骑施也进攻大食连连得手。大食很后悔跟大唐作对,又接连向大唐进贡称臣纳税赋,并以藩属国的形像也参加唐玄宗的封禅泰山。大唐不让突骑施再进攻大食。小勃律的苏失利之继位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来兵攻打。小勃律遣使来告急。唐玄宗命令吐蕃罢兵,但吐蕃不听命令。小勃律被吐蕃军击败,臣服吐蕃。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吐蕃赞普把自己的姐姐吐蕃公主赤玛禄嫁给苏失利之,和亲小勃律。吐蕃势力遂深入西域,周围二十余国皆为吐蕃臣属(参见何新先生《被中国历史忽视的吐蕃王》)。

此后三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三次讨伐均无功。直到天宝六载(747年),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受命以马步万人进讨,分兵三路攻占小勃律全境,俘虏小勃律王夫妇,唐改其国号为归仁,设归仁军镇守。此役过后,西域各国重新归附唐朝。所以,这里应该减去的年数是7年。
751年,高仙芝在怛逻斯之战中大败于大食,但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之,征服当地。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
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在西域、中亚的势力达到鼎盛。
回顾这段历史,用大唐统治花剌子模141年的时间计算,减去中间出现变故、失去控制的20年,所以,大唐对花拉子模的实际统治为121年。

所谓唐朝“户口”的说法,可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是一种历史事实。安西都护府不是唐朝的一个花瓶,它乃是朝廷正规的军政机构,而况唐军不是吃素的,拥有最强悍的战斗力。当时,唐朝的统治方式是,将被征服者的全部居民划为贱户,并且设置府州县,以当地酋长,贵族,君主为一把手(都督,刺史,县令),派遣汉官担任长史和司马协(监)助(督)刺史掌管财政政治军事经济等。
花拉子模虽说是大唐羁縻州,但管辖是实实在在的:
都督、刺史都由唐朝政府发给固定的俸禄。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不但接受了唐朝的封号和官职,而且有固定的俸禄。
唐朝政府有征发羁縻府州军队的权力。
唐朝还向他们征发贡献,他们必须定期向唐朝进贡。
各都督府州都必须定期向唐朝政府朝贡。这种朝贡关系,是西域都督府、州在政治上臣属于唐朝的一种表示。一般来说,都督府、州的都督、刺史,都在长安留有质子,以取信于唐朝。
安西都护府最终陷落时间一般认为可能是808年,但后来又有新的证据表明是840年。如果按808年计算,808-780=28,那时,花拉子米已28岁。那么,他享有28年的大唐户籍。如果按840年计算,840-780=60,其时花拉子米已年逾60。那么,他享有60年的大唐户籍。
安史之乱后,接管花剌子模的势力依次是吐蕃、回鹘、葛逻禄,又何来阿拉伯人、印度人之说?
21世纪后,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内出土的回鹘汗国文物,发现龟兹城以安西军祝贺汗国可汗的拓文,因此学者们提出龟兹城并无陷落的新考古说法。新说法认为安西都护府随着840年回鹘汗国分裂、龟兹城独立建国才最终消亡,也就是说安西都护府并未被吐蕃占据。(黑暗王者种兵《21世纪后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内出土的回鹘汗国文物》)
843年,勒特勤在焉耆建立政权。
848年,勒特勤自称可汗,有碛西诸城。其后,又通过张义潮使臣的牵线,唐朝始动议对勒特勤给予册命。至大中十一年(857)正式派遣朝议郎、检校秘书监兼卫尉少卿、御史中丞王端章,副使臣朝议郎、检校尚书工部郎中兼国子礼学博士,李浔持节备礼,册拜勒特勤为九姓回鹘温禄登里罗汩没密施合俱录怀建可汗。虽然唐使王端章一行出册遇阻,不至而还,仍足以说明勒特勤确已在焉耆站住了脚跟,为众归心。(薛宗正:《吐蕃_回鹘_葛逻禄的多边关系考述——关于唐安史乱后的西域角逐》,西域研究 2001年第3期)
848年,花拉子米已经69岁,距离去世还有两年时间。
这时,大唐打算册封占据安西重镇之一焉耆并碛西诸城的勒特勤为“九姓回鹘温禄登里罗汩没密施合俱录怀建可汗”,表明唐朝822年将两大都护府并四镇移交给吐蕃是何等地心不甘情不愿又不得不为之。这回勒特勤进驻焉耆诸城,算是帮唐朝“收复失地”。唐朝这分明是乐得把曾经放弃的区域重新收拾回来。可惜唐朝用人不当,送册诏的使臣不给力,半道上竟然给人打劫了,那么重要的一份文件居然没有送达。
葛逻禄并没有随同回鹘进占焉耆,而是向更远的西方迁徙,开始出现于伊丽水域乃至葱岭西。因此,西方和阿拉伯史料中的葛逻禄国的领疆已是以七河流域为中心,一直延伸到费尔干那盆地。至迟公元9世纪拔汗那也已并如葛逻禄国版图,而与大食、样磨、处月、吐蕃接壤,这似乎已是中亚全面伊斯兰化以前这一地区出现的最后一个非伊斯兰化的异姓突厥大国。
苏联科学院编著的苏联哈萨克史中列有葛逻禄汗国专节,指出,葛逻禄汗国存在于七河流域近二百年(766~940)。苏联学者沙尼亚佐夫还指出,葛逻禄的西迁中亚,带来了对叶喀西斯方言。它对于现代乌兹别克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论证了葛逻禄乃现代乌兹别克族的重要族源之一。(薛宗正:《吐蕃_回鹘_葛逻禄的多边关系考述——关于唐安史乱后的西域角逐》,西域研究 2001年第3期)
这个葛逻禄,中国的边疆民族、唐朝曾经的小跟班、吐蕃的多次同一战壕战友加小跟班,又是“西迁”又是“存在于七河流域近二百年(766~940)”,再联系怛罗斯战后它的南下西进表现,那么,它实在是中亚活动的老资格运动员。花拉子米去世前后,唐朝发出了对勒特勤的册封(未送达),葛逻禄继续占据怛罗斯(战争名城)、碎叶(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诸城,占据费尔干那盆地(今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交界)等大片区域,就问你,花拉子米是不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边疆之民?
花拉子米为何不是波斯人
花拉子模这地,早先确实曾被波斯占据过。但是,正如上文所言,花拉子米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属于大唐管辖,当然不是波斯人。而且,他出生的波斯萨珊王朝灭亡已经近130年了。
当年大食东进,波斯受到严重冲击,乃至灭国。国将不国、国已不国的波斯,多次请求唐朝发兵援助。661年,唐高宗下诏建立“波斯都督府”,让卑路斯担任都督,662年又封其为“波斯王”,675年封为“右武卫将军”。之后,其子泥涅师继承将军官职。唐朝曾帮他重返波斯,但走到吐火罗就没再前进,居住了20多年后,于707年又无功而返,回到长安,被唐中宗授予“左武卫将军”。但卑路斯父子的萨珊王朝复国梦,最终也未能实现。
花拉子米也不是阿拉伯人
虽然,从怛罗斯之战后的时间来看,曾有极短的时间,花拉子模等地“可能”受到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大军袭扰,一时落入大食之手,但火寻(花拉子模)在内的昭武九姓诸国皆将大食视为入侵者,各国官方多次向大唐求救,民间也多次爆发反抗大食的起义。从愿望上讲,花拉子模官府和人民均不愿被大食统治,愿意归附大唐,他们是精神大唐人。
西方借机将花拉子定义为大食人,行为简单粗暴而且荒唐,个中用意可以说是居心叵测。
更有意思的是,大唐和大食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大食无论是在怛罗斯之战前,还是怛罗斯之战后,均向大唐朝贡(还曾以藩属国身份参加唐玄宗泰山封禅)。
你以为大食遣使朝贡仅仅是贸易?大唐的册命有没有?有。所谓朝贡,乃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是君臣关系。

从这个表上看,唐朝对大食官员的最后一次册封是798年。这个时候,花拉子米已经19岁。彼时,花拉子米一家信奉的拜火教,不是伊斯兰教。

如果花拉子米的数学知识真的来自阿拉伯,阿拉伯数学那么发达,那么正如哈利利在《智慧宫》最后一章中讨论的那样,为何阿拉伯没有和现代科学沾边?
这可是灵魂拷问啊。
当然,目前绝多大数学者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数学是如何诞生的。
那么数学是如何诞生的呢?
它实际来源于天文学!
也就是中国古圣先贤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天文是数学的基础,这不是随口说说的,因为数学是最先应用于天文历法,没有数学的产生与运用,根本无法计算天文历法,连圭影都无法测量。数学来源于天文学,而天文学在这个世界上,独此一家,独此一家,独此一家。这是西方的死穴。西方第一个格林尼治天文台是1675年才建立的,西方使用的儒略历是根据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更名后使用的。而数学是其他诸多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的基础。
花拉子模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花拉子模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古称大宛,而汉武帝求汗血宝马于大宛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大宛从那时便归附汉朝,受西域都护府管辖。
285年,大宛国王蓝庾向西晋皇帝司马炎贡献汗血马,而司马炎派杨颢出使大宛。在蓝庾逝世后,其子摩之也派遣使者贡献汗血马。之后于南北朝时,大宛则改称破洛那。南北朝以降,大宛为昭武九姓统治,史称破洛那﹑钹汗﹑钹汗那等。
昭武九姓来源于中国。
汉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迁,以河西昭武(昭武即王城,今甘肃临泽昭武,张掖附近)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进入中亚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中游之间泽拉夫善河流域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
关于大月氏,来历之不凡,可不是一般的。据生民无疆《西亚、南亚的古代史,均由大月氏所主导,以前一片蛮荒》介绍,大月氏本是炎帝后裔,原本居住在南岳衡山附近。舜帝时,将他们流放到敦煌南面的地区,他们便在敦煌、祁连这一带逐水草而居。
看,花拉子米的祖先也是华夏先民。
花拉子模(火寻)这个康国的小跟班,也有以自己的名义出场的时候。火寻归唐时间是624年。
“贞观后,远小国君遣使者来朝献,有司未尝参考本末者”,就有火辞弥国,与波斯接。贞观十八年(644)三月,该国与摩罗游使者一起来朝献方物。(《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许序雅著,2000年版,第127页)
火辞弥即火寻,这次就是火寻以自己的名义来朝献方物。不过因为国家太小,知名度太低,当时唐朝负责安排接待的官员对火寻还不太了解。
显庆二年(657年),唐军灭西突厥汗国,将整个西域纳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下。唐朝在中亚碎叶川以东置昆陵都护府,以西置蒙池都护府,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于是原臣服西突厥的(月氏)昭武九姓等中亚诸国纷纷归附唐朝,唐朝的直接统治伸延到帕米尔地区。
(昭武九姓国是月氏塞人,或曰是粟特人之国,位于今阿姆河(Amudar'ya 汉名乌浒水)及锡尔河(Syrdar'ya,汉名药剎水 )流域的河中地区,即后来的撒马尔罕,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域。(《何新:现代中国人所无知的古代史——唐帝国对于西域-中亚地区的经略》)
何新先生并且介绍说:唐代碎叶城仿长安城而建。
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自公元前一世经中汉朝设立西域都护以来,就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碎叶城在元明清时一直为我国领土,由于晚清政府腐败丧权辱国,在1864年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碎叶被俄国侵占。
这个时候,火寻引起了唐朝的高度注意,朝廷对其相当关切。于是乎,658年,唐朝在花剌子模设置火寻州,以花剌子模国王为火寻州刺史,花剌子模成为唐朝的羁縻州,隶属康居都督府管辖。(关毛:《花剌子模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花拉子米的著作充斥着中国数学内容,他的数学知识从何而来?
西方所谓的花拉子米生平极为简略,只说他曾到过阿富汗、印度,后又来到伊拉克,长期定居巴格达,主持建造了智慧宫,但就是不说他和中国存在任何关联。
花拉子米的大作《算法与代数学》,通篇所讲全是中国算术、中国算筹、中国记数法、中国的十进位值制、中国的数字(写法),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你找个其他数学之此发达的国家出来试试?找得出来吗?还是中国的数学知识,怎么解释?
《算法》的拉丁文译本中收录了非常有限的几个“印度数码”,一起来看看书中的“印度数码”长得什么模样:

该书,给出了3、2、5三个数字的写法。我们看看这些写法,和汉字数字比较,有啥特殊之处:

有关“五”的写法,可能有朋友“不服”。不服也正常,又没有专门研究过嘛。研究过就可能知道,边疆民族或老外把“五”写成中间那横左部分省略掉,那是一点也不稀奇的,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能少见多怪。看看下面这个,第三行的“五”——

有人认为网上的东西不正规,那好,咱们再来个正规的学术著作,看看《数学是什么》里面的数码列表,该书是帕利斯·巴尼斯著,见第81页。你看看第四行,它的“五”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有人会故意将他的数学知识认为是源自“印度”呢?
原来,花拉子米著作的阿拉伯译文版本早已佚失,现在人们能看到的最早文本是14世纪的拉丁文译本(近年又说翻译自12世纪,14世纪的是手抄本)。换言之,是“翻译”用文字告诉世人,花拉子米到过印度,花拉子米传的这套“阿拉伯数字”源于印度。在书里面,花拉子米屡次亲口说他看见印度人就是这么写数字,这么做运算的……
查阅有关典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来欧洲人那时把中国叫做“印度”。
对,你没有看错,真的是这么叫的。
所以,欧洲翻译把花拉子米凡是提及中国的地方一律用“印度”一词来表示,花拉子米说到过中国,就神奇地变成了到过“印度”!然后,花拉子米说他看到中国人怎么写数字、怎么运算,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看到“印度人”怎么写数字、怎么做运算!

这是一本被西方极力封杀的书。
因为书中论证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数学起源于中国,并且连现在用的数字(譬如,0,1,2,3,4……)也是来源于中国。
什么?不应该是花拉子米“发明”的吗?他可是阿拉伯人或印度人呐。
不不不,他是中亚人,确切地说,在唐朝那个时代,处于唐朝疆域的版图统治之下,其人是在长安学习进修,习得数学的。
中国数字历史悠久,是人类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至今仍在使用的数字。那么,当今世界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所谓“阿拉伯数字”,与古代中国数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专业领域的教授与学者们对古代中国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前身数字——古代印度数字——的字形进行比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古代印度数字和中国数字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相似性。
印度数字的字形不是自源性的,是源于中国数字字形。阿拉伯数字的真正源头不在印度,在中国。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国际数学史(看清楚,数学后面有个历史的史字,不是最高数学奖,否则有人会跑来劈头盖脸质疑,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数学最高奖不是菲尔兹奖吗)最高奖获得者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蓝丽容教授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并且在出版的专著《雪泥鸿爪溯数源》一书中亮明的观点。


蓝丽蓉何许人也?
蓝丽蓉(Lam Lay Yong,1936-)是新加坡著名的中国数学史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退休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从1974年至1990年兰丽蓉兼任国际数学史学会刊《Historia Mathematica》的副主编。
 蓝丽蓉是新加坡企业家陈嘉庚的外孙女、李光前的姨甥女,原名温丽蓉,嫁与新加坡律师蓝秉湖后从夫姓。1957年,蓝丽蓉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今新加坡国立大学),后获得女皇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回新加坡后任新加坡大学讲师,1966年获新加坡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晋升为新加坡大学正教授。她在新加坡大学数学系任教,前后长达35年,于1996年退休。
1966年始,蓝丽蓉在国际数学期刊发表关于《九章算术》、《杨辉算法》、《张邱建算经》等中算史经典的论文。
1992年,出版了代表作:《雪泥鸿爪朔数源》。她在书中详述中国五世纪《孙子算经》的十进位制筹算的记数法则、和加、减、乘、除、分数运算、开平方运算的程序,还详细比较九至十世纪阿拉伯著名数学家花拉子米、伊本·拉班关于印度算法的多种著作,发现阿拉伯国家早期关于印度算法中的四则运算和开平方方的程序,和孙子算经中的方法十足相同,从而提出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十进位制概念,乃起源于中国算筹的学说 。
她说,她之所以能够做出这个跨文明的重要发现,乃因以往西方数学史家不通中算史的中文文献,而中国中算史家又不容易取得西方图书馆的文献,而她自己则中西文献可以兼而得之之故。
据蓝丽容教授考证后得出的结论,世称“阿拉伯-印度数字”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中国。
该书主要观点论证有:
1、在阿拉伯数字出现以前,最早出现十进制的国家是中国,领先世界1000年(其实何止是十进制,就是二进制也是中国老祖宗发明的);2、阿拉伯和印度的所有典籍均没有十进制的影子;3、中国3世纪以后和印度、阿拉伯世界一直有多路文化,商业交往;4、中国筹数曾传入日本、韩国,而各国史籍均有记载;5、中国筹数运算法则与现代阿拉伯数字的相应法则基本同构。    蓝丽容教授所说的“起源于”是指发明一种数字系统的概念,发明数字系统的十进位值制内核及其运行方式,阿拉伯数字是源于中国算筹。
至于中国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字形是否同构、相似?
此前早有其他学者也作出探索与论证。
例如,2007年6月李超文章《阿拉伯数码创造者新考》,郑波尽《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中国》;雷立雄、周又萍文章《对数字符号最早来源的探秘》等等。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吴文俊先生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一文指出,:
“ 西方的大多数数学史家,除了言必称希腊以外,对于东方的数学,则歪曲历史,制造了不少巴比伦神话和印度神话,把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尽量贬低,甚至视而不见,一笔抹杀。”


吴文俊院士还引用了印度数学史家Kaye说法,即:印度与中国的数学有很多平行之处,而印度是欠了中国的债。
花拉子米的另一本大作《代数学》同样惊天动地,据认为正是这本书,标志着代数学的诞生。
那么,《代数学》是否也是讲的中国数学内容呢?这个问题也比较专业,就引用中科院郭园园老师的一个观点以供参考吧。
郭老师在论文《花拉子米<代数学>的比较研究》中,在阐述《代数学》的思想渊源时,写道:
“从宏观角度看,《代数学》体现了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数学特点:寓理于算的算法化倾向、实用性特点、数值化特征及以‘出入相补’原理为基础的几何模型来解释算法,这些都与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特征相吻合。”
时至今日,许多中国学者在进行中西方对比的时候,经常只提中国“ 早多少年” ,不敢直接提“ 东学西渐” ,一个曾经自卑到要消灭汉字、失魂落魄的民族,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谨慎”,自信不足,逢洋必尊,盲目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真理,悲乎!!!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