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的东方起源:绝大部分艺术知识和审美都来源于东方


西方艺术的东方起源:绝大部分艺术知识和审美都来源于东方。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在大量模仿、学习东方,不仅在天文历法、科技军事农业等方面,也包括文学和艺术方面。
西方真实历史仅有三四百年,他们的语言体系在200-400百年前才参照汉语成型、可用于书面表达和文学创作。
西方的艺术和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东方。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第一部详细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书。该书被翻译成多种版本,广为流传。
13世纪,中国丝绸纺织技术传入意大利,在当地掀起了一阵中国风尚。
以陶瓷绘画形式传入欧洲的中国绘画也对意大利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但不仅限于大自然写实、神像描绘、早期壁画中蕴含的各种精神和哲学内涵(受中国佛教绘画神秘主义影响),以及文艺复兴初期的现实主义等等。

13-15世纪的意大利绘画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形象。早期的西方印象派全是在模仿中国画风格,无论是抽象艺术,还是金属首饰,各种作品中都含有中国文化气息。
16世纪时,欧洲王室收藏了大量中国艺术品。
17世纪,中国青花瓷取代银器成为正式宴会的餐具。
17世纪中叶,西方因与中国和东亚进行贸易便兴起了“东方主义”热潮,对东方商品的拥有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一种奢华展示。
18世纪,中国艺术品仍旧热度不减,欧洲上层阶级争相模仿。
18世纪中叶,东方潮流与洛可可风格结合在了一起,更是达到了流行顶峰,法国时尚杂志出现的“中国风格”(“Chinoiserie”)一词也沿用至今。
中国不仅以青花瓷器花纹影响了17-18世纪的法国,还带他们带去了文学艺术的新色彩。在法国的宫廷上,国王、贵族通过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来庆祝自己国家的特殊节日。法国国王在发现孔子于2000多年前就已提出“安居乐业”等伟大思想后,更是改革了法国的王权。
法国权贵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文化是如此的让人震撼,凭借自身的魅力主导法国的文化和政治方向”。

法国艺术家们不仅公开承认正在模仿中国艺术,更是大方与其他艺术家交流模仿经验,说明自己如何模仿和为什么要模仿某部东方作品。
在巴黎亚洲学会和伦敦亚洲学会的刺激下,美国也不甘落后,成立了纽约亚洲学会,投入了中国文化的研究。他们如饥似渴地查阅中国文献,惊叹之余,开始效仿东方艺术,创作美术与设计作品。
1841年,奎内特先生发表看法:“就整体而言,一种更富有诗意的古典主义开始从东方的深沉中慢慢显露出来。”
20世纪,中式风格在欧洲再度席卷而起,在时尚领域和设计界更是被贴上“精英品位”、“上流风尚”的标签。

为了掩盖文化抄袭与剽窃这种不光彩的行径,美国发明了一个词: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即强势文化群体将弱势文化拿来为其所用,或进行主观诠释,或直接以侵占、抄袭等方式宣示对弱势文化的拥有。注意,文化挪用、文化霸权、文化殖民是息息相关的。
他们一边在悄悄模仿、窃取、抄袭,一边却在用娱乐至死、N透乐等低俗文化侵蚀控制我们的肌体和思想,让我们不断丢掉固有的东西,转而以洋为荣,并为之惊叹、欢呼,乃至顶礼膜拜。
如今,放眼世界,西方审美仍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皮肤白皙、五官立体、修长大腿成了美女标准。其实,以前的中国人不是这样认为的。在被洋务运动兴起的西方文化全面侵蚀以前,那时的中国人认为:洋人脸色煞白,缺乏血色,是谓不吉;黄发绿眸的形象宛如聊斋志异中的妖怪;所以的大长腿,则明显是比例失调,身材畸形。至于雀斑,也没有一个人认为其具有美感。
八国联军入京时,一位笔名为“赘漫野叟”的文人目睹洋人奸淫掳掠,横行无忌,大街上调戏妇女,甚至入户施暴,遂写下笔记《庚申夷氛纪略》。在描述联军中的黑人和白人士兵时,他是这么说的:
“黑夷古谓之昆仑奴,面色如蟹壳,白夷徒有其名,其色或黄,或灰,或青,或赤,都无白者,其状狰狞狠戾,千人如一,谓之为鬼,名实相副。其身则颀而长,下身长而上身短,窅目大鼻,浓眉金睛,发短而黄,须虬而赤。衣裤贴身极窄,衣短不及腹,裤长过于踝。”
洋人各种肤色,样貌凶恶,长得像鬼一样,下身长、上身短,样子看起来极不顺眼。在崇文门外,一个傻子因为拍着手说“鬼子来了”,就被当街打死,还把他家砸了。
豺狼之性,终难驯也。
北大中文系王岳川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发现东方》一书中强调:21世纪全球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和中国文化复兴。但时至今日,资本渗透下的学术、教育、文化审美仍在西化道路上一路狂飙。
西方艺术核心是几何结构,几何抽象便是极致与设计体系核心,而东方艺术核心是道法自然,自然产生的自然图像才最完美,因为它与人类精神意识发生微妙关系,所以,简化的几何图形只是低阶的视觉形象。
毕加索曾说:“在欧美,我看不到艺术,在中国,才有真正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