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扩建时,发现了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古墓。墓葬规格很高,堪比王侯,墓室总长大约8.5米,宽约4.1米,券顶砌筑样式是一层竖排砖下叠压一层横排砖,共交叠成三券三幅。
墓室内部
清理干净后
墓室中发现的两块石碑被紧急秘密运往南京市博物馆。
半个月后,南京文物保护部门公布,祖堂山大墓的主人是郑和副使洪保,只不过墓中没有棺木遗骨痕迹,早已被酸性土壤腐蚀殆尽。
查阅史料可知,洪保是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与郑和、杨庆是同乡,比郑和年长一岁。其13岁时便入宫作了太监。碑铭透露,“洪保”为皇帝所赐之名,其原名不详。
根据《明史》《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诸多文献的记载,洪保航海经验极为丰富,曾多次作为郑和副使出使西洋。
《明史》记载,永乐十年,洪保就曾单独奉旨出使暹罗国。宣德五年,洪保升任右少卿,与郑和、王景弘等奉命第七次下西洋。
墓室开启后,证明墓室主人身份的碑铭并非墓志,而是一块“寿藏铭”,即《大明都知监洪公(保)寿藏铭》(简称《洪保寿藏铭》)。
“寿藏铭”预立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六日,共741个字,记录了洪保的生平和业绩,由周凤撰写,殷冔撰述行状,现收入南京市博物馆珍藏,是迄今为止记载郑和下西洋最为翔实的碑志之一,也是南京地区地下出土的铭文内容直接涉及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第一方明代碑志。
寿藏铭
向公众展出的寿藏铭(拓片)
寿藏铭意指墓主人生前就已经刻好的墓碑,其上记载着死者的姓名、身份、出生年月和生平事迹等诸多内容。
寿藏铭志文记载:
“永乐纪元(1403年),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赉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永乐丙戍,复统领官军铁骑,陆行使西域临藏、管觉、必力工瓦、剌撒、乌斯藏等国;至宣德庚戍,升本监太监,充正使使海外,航海七度西洋,由占城至爪哇,过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及柯枝、古里,直抵西域之忽鲁谟斯、阿丹等国;
及闻海外有国曰天方(麦加),在数万余里,中国之人古来未尝到,公返斾中途,乃迁军校谕之,至则远人骇其猝至,以亲属随公奉金表效贡。
公所至诸国,莫不鼓舞感动。
公为人外柔内刚,恬静寡欲,尤能宣布圣命,以德威肃清海道,镇伏诸番,虽国王酋长、雕题枿服之人闻公之来,莫不归拜麾下,以麒麟狮象与夫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奇宝同贡天朝,稽颡称臣焉。”
根据寿藏铭记载,1403年出发时,洪保是使团副手,但寿藏铭中并未提及正使是何人。由于此后出使洪保皆与郑和同行,所以推测1403年启程时的正使极有可能也是郑和。
所以,洪保一生至少八下西洋,曾驾驶“大福号”帆船到东南亚等地,其中可以明确的有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德五年(1430年)。
而《敕封天后志》等史料记载:
“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
也就是说,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还奉命出使,去过暹罗(泰国)。
因此,郑和下西洋不是七次,而是九次。
且首次下西洋的时间也从1405年提前到了1403年。
看来,下图中1405年要改一改了。
根据《前闻记》记载,郑和舰队中曾提及“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等等船名,但由于舰船数量较多(《明史》记载,郑和舰队宝船共63艘),并非每艘皆列其名。而寿藏铭则首次提到了“大福号”的名字。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要叫“下西洋”呢?
原来,彼时华夏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将世界各大洋按照方位作了一番划分,以中国为地图中心的视角来俯瞰天下,南北方向以“海”来命名,北方称之为北海,南方称之为南海;
而西方称之为“西洋”,具体而言,有小西洋、大西洋之分,东方则谓之“东洋”,离神州大陆近一些的,称之为“小东洋”,离得远的,称之为“大东洋”。
理解了这样的方位概念,“郑和下西洋”还只是到东南亚、只是到南海吗?
显然不是。
就是冲着小西洋、大西洋去的。
在此过程中,郑和庞大的舰队不仅仅造访了西洋,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球,且有1587年西班牙绘制的蒙特地图为证(该地图曾在斯坦福大学的地图收藏中心网站展出)。
郑和舰队与西班牙舰队时不时在海上相遇,并被记载下来,因此郑和舰队不断出现在欧洲、美洲、非洲等地。
大明舰队插三角红旗,有橹浆、不扬帆,下面标注有“Armafa del Ri della China”,意为“中国皇家舰队”。大明舰船穿越南美洲南端的所谓“麦哲伦海峡”。
大明舰船在巴西附近巡游
郑和舰队在其他地区巡游
郑和舰队在欧洲,左上角是Francia
在非洲
孟席斯经过多年实地考察,在查阅了多国资料、访问了上百个博物馆后,写下了《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这本书第3篇(第6章)专门列出了“洪保的远航”,同时孟席斯给出了自己的考证结论——郑和船队于1421-1423年实现环球航行到达美洲、澳洲及南极。他认为洪保的船队曾经到达加勒比海后向西航行,经福兰克群岛、巴塔哥尼亚海岸,通过麦哲伦海峡向南航至南极,再沿威德海边缘向东航行,经印度洋的赫德岛、凯尔盖朗岛至澳洲西部,然后经印度洋、南中国海回中国。
当洪保的寿藏铭出土后,立刻有学者眼前一亮,说实物出土证据恰好证明了孟席斯在胡诌!郑和舰队没有去过美洲!
粗略一看,貌似挺有道理的,但是仔细一想,不对呀!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始发地与大本营,最近几十年来先后发现与郑和、洪保关系密切的明代南京守备内官监太监罗智、南京守备都知监太监杨庆、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汪浩等多人墓志,他们中也有人随团出使啊,可这些墓志中关于郑和下西洋之记载却皆付之阙如,没什么记载呢。
此前发现的墓葬中,唯有太仓卫副千户周闻墓志中有对“郑和下西洋”的部分记载。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非洲、美洲当地都留下了郑和舰队的传说、石碑,还从沉船上打捞起了许多中国物品,在美洲开凿800米的运河,至今仍然存在;郑和船队在当地留下了部分人,混居融合后,后代依然存在;带去的许多物种(如鸡等家禽),织布技术、家禽驯化技术……都有文化影响的遗迹残留。就连美洲火鸡的发音,都是中国南方称谓的发音。
根据寿藏铭“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可以合理推测:这里的含义是带着朱棣的圣谕去出使西洋诸番国,安抚并明确向下级宣示谕令的。
所谓“谕”,即圣谕,专指上级对下级的谕令。
有学者研究认为,这是朱棣效仿朱元璋,再次对欧洲颁布圣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明朝刚一建立,便与欧洲往来十分频繁。
根据《明实录》、《殊域周咨录》等文献的记载,鲁迷国入贡大明一共有19次:
洪武年间1次、永乐年间1次、洪熙年间1次、宣德年间2次、正统年间1次,弘治年间1次,嘉靖年间8次,万历年间3次,天启年间1次。
以上共计19次。
明代所称鲁迷(ROMANIA),就是宋人所说芦眉,元代所说鲁木,约14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罗马尼亚的简称,现在属土耳其一带。明朝建立后,就与鲁迷建立了联系。
这个拂菻国也是在欧洲。
根据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马建春教授的研究,洪武年间就有鲁迷使臣来华。鲁迷国一般与其他国家结伴入贡,贡品通常为马、狮子、玉石、羚羊角、西狗皮等等。
洪武四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就遣拂菻国故民捏古伦持诏往谕其国王了。而后,鲁迷使臣旋即来华,还有鲁迷(密)国人马丁路德来华应聘,找工作。
在奥斯曼与明帝国交往期间,中间冒出来一个帖木儿帝国,阻断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不过,帖木儿帝国的统治只是昙花一现。
因为西洋番国前来朝贡,虽然往往没什么贵重的物品可以拿得出手,但明帝国仍旧往往予以厚赠。番国使臣能不高兴吗?估计兴奋得都快哭晕在厕所了。
有鉴于此,琉球使者、鲁迷国使者都频频来进贡,寄希望于天国回礼优赠。
1405年,奥斯曼势力进入中亚,与明帝国加强联系,互遣使臣。
鲁迷国入贡频繁,因为送来的都是狮子、犀牛等体积不小的大型活动物,搞得明朝官员左右为难。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很是头疼。接下来吧,要给这些动物找个地方圈养,由于不了解动物习性,还得留下几个来使帮助饲养吧?
这些动物胃口也不小,顿顿餐餐,都是大食量,这无疑又是一笔开销。
除此之外,还得考虑那些饲养员,哦不,是来使的衣食住行,得按使臣的标准接待,还不能真当成饲养员了。
面对这些额外的开支,明朝官员们觉得颇为麻烦,于是上疏皇帝,要求鲁迷国使臣朝贡别来那么勤快,每五年来一次就足够了。而且,最重要的,千万千万别再送什么狮子和犀牛了。
不料,话是说了,五年朝贡制也颁布了,可没多久,真正的奥斯曼帝国使团带着苏莱曼一世的外交文书来到了明朝境内。
当然,他们也千里迢迢带来了准备赠送给明朝皇帝的礼物:狮子和犀牛。
又是饭量不小的大型猛兽。
得得得,全是干饭男。
1553年,北方甘州出现战事。当奥斯曼帝国的使团回国时,途经甘州,突然遭到蒙古士兵的袭扰。于是,使团进入甘州城躲避战乱。
不曾想,蒙古士兵兵临城下,战事愈演愈烈。鉴于守城官兵人手不足,援军未到,总兵杨信便派遣回族百夫长马能言前去游说鲁迷国使团,让他们协助明军守城。
由于生死系于一线,退无可退,奥斯曼帝国使团欣然应允,便上了城墙与明军士兵一起并肩作战,结果使团中九人战死。事后,明帝国厚葬并抚恤其王。
明史中对此事记载云:
“蒙古人犯甘州,总兵杨信令鲁米使团九十余人协助守城,阿里等九人战死,厚葬后抚恤其王。”
由此可见,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被东林党与耶稣会内外勾结、想方设法切断后,明朝与欧洲的交往和联系,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完成。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路上丝绸之路,将奥斯曼帝国与大明帝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在奥斯曼帝国的官方使团来到前,其下辖的鲁迷国(Romania,罗马尼亚,所谓的东罗马)又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坤图
1785年山海舆地全图:罗马
根据《西域土地人物略》记载:“……又西为阿的纳城(属鲁迷城管)……”。
海之再西,则有鲁迷城(ROMANIA):
“其城二重,有自立王子,有缠头回回及汉儿人”。
而《西域土地人物图》则画得更具体,指出鲁迷城“俱汉儿人”,因此,鲁迷城至少是汉人所控制的区域。
怪不得来那么勤,敢情是回娘家啊!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