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蓉城印象”?我们找到了4种答案


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面孔。纵观全球众多著名城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鲜明的城市印象。
有时,这样的城市印象来自于辨识度极高的地标建筑或公共设施,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红色电话亭;有时,则来自于城市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或风格,如纽约的“太平梯”公寓、京都的木质古建筑。
城市的精神浓缩在这样的建筑和景观中,再外化成城市的气质和生活方式,因此,只需一张普通的街景照片,就能一眼辨认出一座城市,甚至,认出照片拍摄的具体街区。

纽约城市街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特色建筑与城市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脉络塑造了这些可以代表城市印象的建筑,而城市建筑则成为提升城市辨识度和知名度的重要助力。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能代表成都的城市建筑是什么?
在过去,也许是筒子楼、茶馆这样的传统建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城市建筑正在逐渐消失,而新的城市建筑也在慢慢涌现,新与旧之间并非互相矛盾、不可共存的,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我们也在构建新的“蓉城印象”。


新与旧
成都的“东西”印象
东门与西门是成都的老城区,也是成都曾经的水陆交通枢纽,从西北方向源起的清水河,贯穿整个中心城区,一直流到东南下游的锦江,是成都人生活和居住的主要脉络。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局限于二环内的城区逐渐向三环、四环外扩张,东门与西门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

成都东门街景,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即便如此,老成都的记忆与生活方式却并没有丢失,反而随着新的城市改造与更新项目的落成,重新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那些高大崭新的建筑并非唐突地出现在老城区中,而是在充分考虑老城区原有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自然地融入,成为这个区域的一部分。
德商集团的天玺系作品就是这样新旧融合的代表,分别位于城市不同区域的四个作品都与周边环境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契合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文化生活的再塑造。
通过对它们的观察,城市未来的模样逐渐变得清晰。

成都东门太古里商圈,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德商·迎晖天玺
坐拥“老成都的回忆”
德商·迎晖天玺就是老城区中新建筑的代表,位于白龙江路和雅砻江路之间,与有“老成都的回忆”之称的塔子山公园仅一街之隔。
塔子山公园初建于1956年,于1987年春节向游人开放,又在2011年进行了一次公园改造。“老成都的回忆”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塔子山公园几乎奠定了成都人对于城市公园的想象。
曾几何时,成都人心中的“逛公园”就是周末骑自行车去到塔子山公园,登上李白诗中“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的九天楼;走进汇集了近150个品种、约5000只鸟的“鸟语林”;并在野炊区找一块空草坪,一面动手野炊一面聊天玩耍,消磨一个悠闲的下午。

从迎晖天玺远望塔子山公园,摄影:Simon©一筑一事
这种公园生活被延续至今,而迎晖天玺从建筑的落位和整体布局上就充分考虑到了与公园之间的连接。建筑的设计美学灵感来源于九寨沟的叠水,通透的落地玻璃被广泛使用,建筑造型上的弧线变化使整体更为优雅,创造出如“九天飞瀑”一般的景观效果。
现代中带有一丝古典趣味的建筑与塔子山公园历史悠久的九天楼遥相呼应,形成了古与今、新与旧的完美映照。


迎晖天玺建筑外立面,摄影:Simon©一筑一事
水景是迎晖天玺景观中的重点,如滋养成都的锦江,水域与生活的关系从古至今都密不可分。环抱式布局的塔楼如同飞瀑般,生活气息、花园的视野、居住的动线,都从塔楼顺着飞瀑往下汇聚到花园中,半围合的布局更是打破了成都常见的全封闭围合的空间规划,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接纳和包容的态度。

迎晖天玺全景,图片由德商提供
塔楼半包围起来的花园,不仅让自身景观得到了充分展现,更最大化了塔楼的视野,花园与南侧的绿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关系,成为了绿色延伸线的一部分,进而让公园也成为了居住空间的一部分。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所谓的“公园城市”,从来不仅仅是种绿植、建绿道那么简单,而是让公园成为城市景观以及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共生、成长。
德商新希望·锦麟天玺
老城区的新生活
德商新希望·锦麟天玺坐落于成都西门,对比东门,这里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也因此更多地保留了老城区的特色,宽窄巷子、杜甫草堂、青羊宫、金沙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也都在西门,所以才有了西门最有“老成都味道”的说法。
不仅如此,受双流机场密集的航线影响,西门一直都有建筑限高的政策,也因此为成都的天空留出了天际线。天朗气清之时,可以这里欣赏到杜甫诗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世美景。
自从“公园城市”的理念被提出后,成都各地都在建公园,西门也不例外,与锦麟天玺一街之隔的新金牛公园就是2018年才建成的新公园,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城市街心公园,因其细长的“身材”被亲切地称为“小蛮腰”。



新金牛公园,摄影:Simon©一筑一事
新金牛公园以“悠竹山谷”为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川蜀文化中的灵动、蜀风、竹韵与通透,按照川西林盘的格局,几栋独具特色的竹构建筑,力求将成都山水中的川蜀风情与户外社交场景巧妙融合。
公园中最具辨识度的空中廊道以“竹叶轻”为设计策略,以独特的触觉记忆,将竹叶进行抽象提取,形成不同形态的桥梁造型。如跨越金府路的竹逸桥,似一条轻柔的丝带漂浮在街道上空,看上去如梦如幻。

锦麟天玺俯瞰新金牛公园,图片由德商提供


新金牛公园,摄影:Simon©一筑一事
有附近的居民回忆说,新金牛公园建成之前,这里是狭窄的茶店子街,每逢上下班时间都有相当严重的交通拥堵。而随着公园的建成,这种面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景观和生活方式。
锦麟天玺的建筑设计也充分利用了新金牛公园的优势,与迎晖天玺类似的半围合布局,让建筑群呈现开放式的空间,与长条状的新金牛公园形成一条统一动线,空间之间的隔阂也被打破。


从新金牛公园看锦麟天玺,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建筑外立面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弧线线条的设计则使整体看上去仿佛具有流动性,在老城区中呈现出鹤立鸡群之感。同时,落地玻璃的使用也保证了室内的绝佳视野,新老建筑、绿色公园、交通主干道与城市天际线被框入同一扇窗,是现代城市才有的独特景观。


锦麟天玺外立面,摄影:Simon©一筑一事
迎晖天玺和锦麟天玺分别代表着新的东门与西门,它们继承了老成都的精髓,也融入了新的事物,最终创造了新旧交融的城市景观。它们也证明了“公园城市”并非只在新区可以实现,老城区同样可以。

探索未知
永不满足的成都人
热爱生活的成都人是永不满足的,他们总在不断探寻新鲜事物来填充自己的生活,一旦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一呼百应,一定要亲身体验才行。
因此,近些年成都又涌现了一批网红好去处,它们与城市扩张的速度相适宜,随着新业态和休闲生活方式的流行,城市的尺度和城市人的活动居住范围在扩大,新的城市印象也在形成。

成都三圣乡,摄影:©一筑一事
德商·锦江天玺
“成都人的后花园”
仅仅十几年前,三圣乡在成都还是个偏远的“乡下地方”,现在,却成了“成都人的后花园”。在传统农家乐式微的情况下,既保留休闲娱乐的功能,又适应都市人日益增长生活品味的新业态在这里不断涌现。
德商·锦江天玺正坐落于三圣花乡之侧,如果三圣乡像把扇子斜插城市的鬓角,那么锦江天玺就是这把扇子的扇柄,开启了这一片的绿意满满。
锦江天玺的建筑风格也与三圣乡的“园林”氛围相适宜,以山水自然为基调,遵循传统府院的平面布局,以及“一轴两园两坊五巷”的逻辑,把江南水乡的苏杭园林复刻至成都三圣乡。


锦江天玺园林,摄影:小枝©ICYWORKS
锦江天玺的庭院重叠、街巷交错,入户区、大平层区和合院区分别有三个独立中庭,天际大平层的围合空间中是一个度假风中庭园林,而合院墅区则设计了与之匹配的中式古典园林,空间和景观之间相互区隔又联通。
大平层和中式合院的排列方式南低北高,既最大化了内部空间的视野范围,又使建筑整体的层次感和风格更为突出,创造性地达成了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协调统一。



摄影:小枝©ICYWORKS,右下图由德商提供
不论城市的边界再怎么拓远拓宽,锦江天玺与其所在的三圣乡,就仿佛一座“城中之城”,钢筋水泥中绿色“自留地”。在这里,时间仿佛遇到了阻力,速度也变得温柔,自然与园林肆意展现着无法代替的美与娇。
德商朗诗·麓湖熙华天玺
从零开始的创新
如果说当前成都最热的区域,那真是非天府新区莫属,随着城市向南发展的大趋势,天府新区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从一块块荒地变成了集都市的繁华和绿色生态的环境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正因为是从零开始,天府新区可以在几乎没有任何束缚的情况下,尽情探索新的城市公园和居住空间呈现方式,让建筑从自然中生长出来,营造公园般的社区生活环境。


熙华天玺样板区,图片由德商提供
坐落于麓湖生态圈中的德商朗诗·麓湖熙华天玺就是其中之一,从城市生态规划的意义上来看,熙华天玺的绿色生活小圈与不远处的麓湖生态大圈就像是两个相互融合的细胞,承载着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此,熙华天玺尝试着在打造“都市生态社区”的基础上,叠加时尚、艺术、科技与想象力,探索一种更加让自然接纳的方式,将中国式的虚与实,意境与气韵运用其中,让空间流动并与自然交融,室内和室外的界限变的更加模糊,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从景观视角而言,熙华天玺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就是与自然的融合。设计以“森居” 为主题,抽取山川、河流、跌瀑的艺术形态,回归生活本质,感受阳光、树木、花草、流水与环境的默契,让空间自然而然地“流淌”在都市之中,尽量削弱人工的痕迹,使咫尺、可日常享用的绿色空间,成为推动生活幸福感的真实动力。
同时,熙华天玺也承载人际互动的社交功能,营造一个动态的、有温度的艺术度假花园与科技森林社区,成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的新标杆。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其实,无论是在老城区中创新,还是在新城区中探索,城市中的每一座建筑都是城市的面孔,当建筑之美、环境之美、生活之美构建出城市之美,进而塑造出鲜明的城市印象和城市美学时,这座城市才可以被称之为“伟大的城市”。
在继承与创新中,新的“蓉城印象”正在逐渐显现。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Eva
撰稿:Eva
摄影:Simon©一筑一事,部分图片由德商提供
校对:忧忧
设计:Ozzie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