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大洋彼岸,隔着一个时代,知道黄柳霜的人并不是很多。
但知道的,一定会为她着迷。
她是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星,生在一个备受歧视的时代,但她凭借个人之力,成了世界电影的一个标志。
她曾经多次登上世界最顶级的杂志,并获邀出席过英国王室宴会。
又曾经被评为“世界最佳着装女性”,成为第一个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星的华人,与玛丽莲·梦露等一起雕像,列入“好莱坞银铸四淑女眺望台”。
黄柳霜是第三代华裔美国人,但从来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她在书写她好莱坞传奇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根,在为了祖国尽她能尽的责任。
黄柳霜生前,面临美国的“排华方案”,当时的中国,灾难深重,也很传统,她是国外被排斥,国内被误解,注定了终生孤独。
她甚至都无法寻爱,一辈子没有结婚。
所幸时过境迁,黄柳霜的一生终于从历史的迷雾中渐渐清晰,国人重新认识了她,世界重新认识了她。
好莱坞开始《寻找黄安娜》(纪录片,安娜是黄柳霜的英文名),世界电影开始还她应有的地位,关于她的主题,那是最耀眼的三个字:永远酷。
那么黄柳霜的一生到底什么样子呢?她都经历了什么?
1 就这样爱上电影
黄柳霜祖籍广东台山,她父亲当时开了一家洗衣店,黄柳霜从小要跑来跑去,给顾客送衣服。
黄柳霜就这样有了看电影的机会。
那时候电影兴起不久,黄柳霜有一次得到一点小费,立刻拿着去看了场电影。
没想到,人生第一场电影就把她迷住了,从那以后,她就整天对着镜子和布娃娃表演。
黄柳霜的父亲虽然已经是第二代美国人,但骨子里非常传统。他瞧不起“戏子”,也坚持要孩子学习中国文化。
因此黄柳霜上学之后,就需要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在美国公立学校读书,从下午4点到7点半,到中国华侨学校读书。
但是黄柳霜那时候对电影的沉迷已经压不住了,她经常会逃课去看电影,看拍戏,还动不动会恳求导演让她试试。
“好奇的中国娃娃”,这是黄柳霜那时的外号,而她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红灯笼》。
那是1919年,《红灯笼》需要300个女孩做群众演员,黄柳霜是拿灯笼的小配角之一。
黄柳霜如此开场,毫不打怯,但她头一年只跑了两个龙套,加起来不到两天。
黄柳霜后来说,这已经给我带来莫大的快感。
2 破釜沉舟了,我年轻,输得起
父亲继续反对,黄柳霜在耐心等待机会。
1921年,黄柳霜去了洛杉矶读书,那一年,她终于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放弃学业,专心从影。
这在那个电影初兴,美国女人也面临职业歧视的时代,无疑是很超前很大胆的决定。
黄柳霜那年作为正式演员出演了《人生》,并因为表现不俗登上了英国杂志封面,她对记者说:
“我年轻,我输得起,我决定给自己10年,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演员。”
黄柳霜接下来,大多在出演配角,收入微薄,她就是不演配角的时候,收入也只有不高的片酬,所以她后来说,我的电影,可说是从艰苦中讨来的。
《海逝》拍于1922年,是黄柳霜第一部担任女主角的电影。那是美国第一部用“特艺七彩”拍摄的彩色电影,很炫,一度给黄柳霜带来极大声誉。
(黄柳霜主演的《海逝》画报)
黄柳霜自称这是她最满意的电影,《纽约时报》也曾评价说: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极其复杂,诠释起来十者九难,黄女士正是那第十个。但是这也像后来的活动影像博物馆馆长,戴维·舒瓦茨说的那样:
“她为好莱坞建立了新的演员标准,好莱坞却不知如何应对。”
黄柳霜再好,也不合美国规则,所以黄柳霜真正的转机,其实在1924年。但这也正是她沉入深渊的开始。
那年,著名的道格拉斯·范朋克来了,邀请她加盟《巴格达窃贼》,并给了她许多表演机会。《巴格达窃贼》因为黄柳霜爆红,票房居然高达200万美元,就连国内的几个大城市也开始知道了黄柳霜。
黄柳霜的角色因此多了起来,开始独居,但始终顾家,供应着兄弟姐妹上学。她那时候也萌生了拍中国神话的梦想,并创办了一家电影公司,但她的梦想和公司,不久就因为骗子合伙人而泡汤。
黄柳霜当时不管怎样,都无疑大红,是好莱坞第一位,并唯一的一位华人明星,但是四年后,她突然放弃好莱坞,放弃她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地位,走了。
好莱坞不适合我,美国不是我发展的地方,我要去欧洲。
3 黄柳霜受够了美国
美国对华人的排斥、歧视,黄柳霜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饱尝。她曾经说:“那对我们是无尽的折磨。”
黄柳霜离开唐人街,走向好莱坞,是想溶于美国社会,登上世界舞台,但是她失败了。
美国的排华和种族歧视无处不在,面向世界的好莱坞也不是净土。
首先,华人是被标签化的,黄柳霜演技再好,也大多只能演些性感的,屈从的,丑化的,恶毒的丫鬟、情妇、J女、妖女之类,几乎没有闪光点。
严重之时,他们甚至很少用华人演华人,严禁亚裔演员在银幕上与欧美演员接吻,更别说恋爱结婚。
如果电影里一定有亚裔与白人的感情线,那亚裔的结局就必须是死,不然都没法过审。
好莱坞的电影怎可能没有吻戏?演不了吻戏的演员谁请?还会有多少角色可演?所以黄柳霜就终于受够了,一次次表示不满!
“他们只让我演那些角色,我真是烦透了!”
“好莱坞似乎容不下我,因为制片人宁可让匈牙利、墨西哥的演员,还有美洲印第安人,而非真正的中国人来扮演那些中国角色。”
“我想我之所以离开美国,是因为我死了太多次了,可怜巴巴地死去好像成为了我的绝活。”
“我已经厌倦了我必须扮演的角色。为什么银幕上的中国人几乎总是片中的反派,一个如此残忍的反派——凶残、奸诈、草丛中的蛇。我们不是那样的。”
“我们拥有比西方古老许多倍的文明。我们有自己的美德。我们有严格的行为准则和荣誉准则。为什么他们从不在屏幕上显示这些?为什么我们总是要谋划、抢劫、杀人?我已经厌倦了这一切!”
然后,美国当然不同于中国,黄柳霜怎么也会有较大尺度的表演。同时,好莱坞导演们的作风一般是,让你演什么就演什么,让你怎么演就怎么演,剧情根本不跟你讲解,只有真正的大腕才可能看到整个剧本。所以黄柳霜也演了好多莫名其妙的角色。
而这些角色都是让国人厌恶的。
因此黄柳霜的形象在国内,在海外华人眼中,就逐渐不好,上海、天津的报纸杂志,甚至认为她是民族之耻,卖国贼。
——黄柳霜虽然是美国人,但骨子里流的是华人的血,他们一家三代身在海外,遭遇极多,最清楚国家民族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黄柳霜不愿意看到华人被歪曲,被污蔑,被侮辱,被伤害,更不想成为帮凶,被国人唾弃。
黄柳霜爱电影,她需要找到一个更适合发展的地方拓宽戏路,改变好莱坞赋予自己,美国赋予华人的刻板定位。
她当年就是因为这些,到欧洲去的。
4 辉煌的欧洲之行
身高一米七的黄柳霜身材高挑,相貌动人,她身上兼具东西方两种美女气质。
黄柳霜当年跑片场求角色的时候,就已经吸引了导演们的目光,所以她后来进入电影圈才比较容易。
这当然也决定了她在欧洲也难以埋没。
更重要的是,黄柳霜并非花瓶式的美女,她不但千娇百媚,风华绝代,有深度,有内涵,也尤其努力。
黄柳霜1928年去的欧洲,因为当时的德国电影成就非凡,就先去了德国。
黄柳霜初到德国,语言不通,她就先用了几个月学习德语。几个月而已,但她随后就能在德语有声电影中发挥了。
黄柳霜一开演就非常惊艳,接连接到好几部电影,还参加了多场舞台剧表演。
黄柳霜大受欢迎,以至于奥地利评论家称赞她:“完美地掌控了观众的情绪,将一部原本不怎么引人注目的悲剧诠释得非常动人,而且她也成功地完成了具有相当难度的德语台词部分。”
黄柳霜在德国成功之后,又去了英国演电影和舞台剧。
1929年,她出演了她的第一部英国电影,也是她人生的最后一部默片——《唐人街繁华梦》。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表演,让她走进了英国王室宴会,而《综艺》杂志干脆说她,光芒盖过了英国片酬最高的女明星,吉尔达格雷。
默片时代结束,那之后,黄柳霜主演的就全是有声电影了,她当时的几部电影,全都同时录了英法德三个版本的台词。
黄柳霜可说是一位语言天才,她在英国表演舞台剧时,因为有位批评家说她的加州英语,是“吱吱的美国佬口音”,立刻就去剑桥大学找了语音老师,迅速学会了地道的英式英语。
黄柳霜作为电影和歌剧演员都大受欢迎,她还一度引领了欧洲时尚潮流。作曲家康斯坦·特兰伯特被她迷住了,曾写了八首诗给她,伦敦的广播业务主管埃里克·马施威茨,则专门作了歌词,来表达对她的强烈思念,而法国的《名利场》,则整版刊登了她的写真……
欧洲人当时对这位代表神秘东方,最符合他们美丽幻想的美女,只能用狂热痴迷来形容。
黄柳霜在欧洲的骄人成就,让美国人目瞪口呆,《纽约时报》首先表示不满。
黄柳霜本已算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这之前,她无论做什么,怎么做,美国人都仍旧会给她打上华人的标签,而这次,《纽约时报》批评说,柏林的批评家们,只提到了黄柳霜的中国血统,居然对她的美籍身份提都没提……
紧接着,美国导演们的片约就雪片般飞来,他们纷纷邀请黄柳霜回到美国。
情况似乎彻底改变了,黄柳霜欣然接受。她当时并未意识到,她返回美国的两个镜头,将一再重叠,正是她全部人生的隐喻。
第一个镜头:黄柳霜虽然出生在美国,但因为《排华方案》及其修正案,在出国之前,必须要去移民局办理身份证明,才能重新进入美国。
第二个:黄柳霜在海关办理入境手续的时候,片商们已经在捧着合同焦急等待。
5 回美国,回中国
黄柳霜回到纽约,果然大红特红。她的舞台剧在百老汇连演了167场,场场爆满。
1931年,著名的派拉蒙影业终于签下黄柳霜,黄柳霜终于结束了散兵游勇的生活。紧接着,黄柳霜就与德国女明星玛琳·黛德丽合作,主演了《上海快车》。这部电影的首映票房,高达370万美元。
黄柳霜一生拍过58部电影,但作为主演的电影,大都是这个时期拍摄的。她在1934年,甚至拍了四部由她主演的电影,还被纽约模特界评为“全球衣着最佳女子”,可说是事业巅峰。
但是黄柳霜的电影事业基本到此为止了。
因为黄柳霜在拍片期间,仍旧感觉到浓浓的歧视味道,她还是无法自主,还是要接拍很多自己讨厌的滥角色。
黄柳霜一直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民族情感和尊严,她往返于纽约、芝加哥、西雅图、三藩市巡回演出时,每一次都要声明:
“无论我扮演的角色怎样,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全体,希望各位在座不要误会。”
那一刻,美国观众也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称她是“中国亲善大使”。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黄柳霜在好莱坞的处境。
1936年,红遍美国的黄柳霜终于受到一场更大的刺激。
赛珍珠的名作《大地》,本来是写中国的,片方要黄柳霜参与角色竞选时,黄柳霜兴高采烈地去了,志在必得。但是最终,女主角却被安排给德国女星,路易丝·赖纳。
黄柳霜分配到的角色,并非不重要,但是她拒绝了。她认为这是一部对中国非常重要的电影,担任主要角色的不应该没几个中国人。“全美国的演员都在扮演中国角色,你要我——带着中国人的血统——来扮演唯一一个没有同情心的角色”,我必须拒绝。
黄柳霜就是在那一刻,想回中国了。
她记起了在柏林时候的情景。第一部片子成功后,戏院里挤满了想看她的人。黄柳霜从影迷中好不容易挤出来,又每天会接到无数影迷的电话。
那是她风光的时刻,但是她突然感到孤独。她单枪匹马杀入欧洲,身边全是异国面孔,异国声音。
实际上黄柳霜在学习德语法语的时候,就有一个发现。她学习越深,对中国的怀恋越深,她渴望从自己民族的传统精神上找到安慰的哲学。
黄柳霜自认“我到底是中国人”,她在国外经常会阅读中国书籍,及国内寄来的报纸杂志。她是太想了解她从未见过的祖国,太想游历中国的名胜,领略一下各地的民俗风情,从教育方面多获得一些学问了。
一个年轻女子的艰难打拼,一个海外游子努力争取地位的心路,只有黄柳霜这样的人才能深切体会,所以黄柳霜一想到,立刻就回到了祖国。
时间是1936年2月,黄柳霜拒绝出演《大地》后不久。2月9日,黄柳霜到达上海,中国影后胡蝶,和戏剧大师梅兰芳接待了她,上海著名的时尚杂志《良友》采访了她。
但是黄柳霜一面受到热烈欢迎,一面遭到激烈抨击,她尽管努力做出解释,反对她的人也没有停止。
黄柳霜带着拍摄组来的,她想好好展示一下中国。她原本的行程是北京、广州等地转完后,回一趟老家台山,但是她遭到了不明真相的群众抵制。
于是黄柳霜只好改变路线,匆匆结束了为期九个月的中国之行。
黄柳霜后来提到她的处境,说了一句:“被中国人拒绝是一种非常可悲的情况,因为我‘太美国化了’,被美国制片人拒绝是因为他们更喜欢其他种族来扮演中国角色。”
她同时也说,同胞的指责让她非常不安,但那是她无心犯的错,她并不是这些角色的负责人。
6 最后的黄柳霜
黄柳霜如果只在乎名利,她轻轻松松就可以得到。但她是一个有追求的演员,一个有良知的华人。
黄柳霜不被理解,并未抱怨,她从中国回到纽约后,反而更想为中国做点事。
黄柳霜1937年的主要电影,是与克拉克·盖博合作的《好莱坞派对》,她在其中展示了许多中国旗袍。以及《上海的女儿》,她在其中出演了一个极其正面的形象。
那之后抗战爆发,黄柳霜逐渐不大拍戏,她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抗日援助。一面变卖珠宝,拿出了多年积蓄,一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起了募捐活动。
1942年,黄柳霜出演了两部反日宣传电影,她把片酬全部捐给了中国联合救济会。那以后,她就退出了电影界。
黄柳霜的作为非常感人,但她还是没得到国人谅解。很多人还在骂她,就像她真能够担负什么责任,有本事卖国似的。有人爱死了玛丽莲·梦露,但却不能接受黄柳霜的“出卖色相”。
就连宋美龄跑到美国寻求援助,召集华侨捐资,也曾拒绝黄柳霜到场。
黄柳霜再次出山,是在二战之后。1951年,她担纲主演了电视连续剧,《柳霜夫人的艺廊》。1958年,好莱坞星光大道建成后,她成了其中的一颗星。1960年,她出演了她最后一部彩色电影,《黑色肖像》。再以后,她又接到两部片约,但已经没有机会了。
1961年,黄柳霜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56岁。
黄柳霜曾经谈过几次恋爱,但因为种族制度,只能作罢。她一辈子没有结婚。
黄柳霜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但也是屈辱的,蒙冤的,孤独的一生,所幸她去世后,与母亲葬到了一起。
黄柳霜崛起于默片时代,电影发明之初,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无声电影、有声电影、戏剧、电视,她都经历过了。
她出身平凡,却走向世界。她备受排斥,却争得了地位。她环境艰难,却努力使所有的角色打上自己的烙印。她独自拼杀,却为华裔后辈杀出了一条道路。她一再被窄化,却为后辈拓宽了戏路。她备受冤屈,却依然爱着祖国。
黄柳霜美丽、勇敢、前卫,御姐范,是公认的标志性亚裔女演员,西方时尚界无法忽视的存在,好莱坞无法摆脱的独特影响,所以她就被重新挖掘、认识了。
二十一世界后,美国、中国等许多国家连续推出了有关黄柳霜的各种主题活动,2020年1月22日,Google还为黄柳霜特别制作了一组涂鸦图案,在美国、加拿大、冰岛、瑞典、意大利、日本、越南等国家的Google首页展示。最近,美国有多家平台声称,黄柳霜正在从历史背景深处走出,这位曾经被边缘化的银幕先驱,是一个真实地过自己生活的人。
他们并且说,从洗衣工的女儿到好莱坞传奇,和永远酷,一直是,必然是,黄柳霜传记的主题。
• END •
文/九鸦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