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海
责编:柳叶叨叨
1960年11月17日,一架搭载古巴贵宾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古巴经济代表团第一次访华,意义重大。
带队的古巴领导人是切·格瓦拉,他刚从飞机舷梯上走下来,就受到了中国人民最热烈的欢迎,他微笑着向大家挥手示意,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表示对这次中国之行充满了期待。
在第二天举行的宴会上,不知为何,切·格瓦拉的神色中透着明显的失望。
后来,他找到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最恳切的要求”:“无论如何,一定要见毛主席!”
他为什么一定要见毛主席?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揭开中古建交的历史渊源。
先来说说切·格瓦拉是怎样一个人。
1928年6月14日,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市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专业。
他原本想做个好医生,去救死扶伤,但后来的一次探索之旅,让他萌生了不同的想法。
那是1951年,他和几个朋友沿着南美洲的海岸线一路向南,到达智利,之后又一路向北,途径玻利维亚、秘鲁,抵达加拉加斯。
这一路上,他亲眼看到了无数在底层苦苦挣扎的人们,有的吃不饱饭,瘦骨嶙峋,有的病了没钱治,只能痛苦地呻吟。那些景象,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擦也擦不掉,躲也躲不开。
旅行结束后回到阿根廷,切·格瓦拉在日记中写道:“旧的我已经死去,我,已不再是我。”
那段时间,他夜里辗转难眠,总觉得内心在被什么东西撕扯着。
一番思考后,他认为拉美地区原本并不贫瘠,是殖民者的掠夺导致了这里的贫穷,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推翻他们。
年轻人的热血燃起,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做些什么,但仅凭一己之力,他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正在切·格瓦拉不知所措的时候,有朋友告诉他:“为反抗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剥削,危地马拉正在进行土地改革,不妨去试试。”
不久,切·格瓦拉就去了危地马拉,参加了几次土地改革活动,但不幸都以失败告终。
正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偶遇了菲德尔·卡斯特罗,两个人一见如故,聊得很投机。
当时卡斯特罗正计划去古巴开展革命,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切·格瓦拉就加入了卡斯特罗的队伍。
1956年12月2日,切·格瓦拉、卡斯特罗等共83名爱国青年,乘坐一艘游艇在古巴奥连特省海滩登陆,准备向反动武装发起攻击,但很快就遭到了围剿,仅有12人幸存。
这支仅有12个人的小队伍,随后进入了马埃斯特腊山区,建立了古巴革命最初的根据地。
也是在这个时候,切·格瓦拉痴迷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其中的游击战策略和思想,让他拍手叫好。
切·格瓦拉和战友们称这是“来自中国的‘粮食’”。
在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思想的影响下,切·格瓦拉和他的战友们,经过2年多的斗争,终于赶走了独裁者。
1959年1月,他们彻底推翻了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成立了古巴共和国。
切·格瓦拉作为这场革命中卡斯特罗最得力的助手,也成为了战后古巴的第二号领袖人物,主管古巴的经济发展大事。
但是,一没钱,二没技术,怎么发展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不久后,卡斯特罗在古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彼时,古巴的炼油厂主要是美国的,他们拒绝提炼石油,一下子让古巴的工业发展陷入了僵局。
此时的美国,就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不听话的古巴,想看看他们到底能折腾到什么时候。
就在这孤助无援的时刻,中国人主动走向了古巴。
1959年7月7日,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共8人,冒着生命危险启程前往古巴,绕道莫斯科和布拉格到达瑞士,然后搭乘荷兰的飞机,辗转了整整7天才到达古巴。
7月14日,在哈瓦那落地,迎接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正是切·格瓦拉,当时他的身份是古巴国家银行行长。
对于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的到来,古巴政府表达了热烈欢迎,之后双方的会谈也很顺利,签署了贸易和支付、科学技术合作、文化合作三个协定和贸易合同。
几天后会谈结束,临别时,卡斯特罗总理忽然用“奇怪”的口吻对中国贸易代表团的负责人说:“请转告贵国政府,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将会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妥善解决。”
“这是什么意思?”中国的代表团成员都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从卡斯特罗的神态和语气看,显然就是想留下悬念,也不便多问。
之后,中国贸易代表团中的3个同志在古巴继续后面的工作,其余人返回中国。
1960年9月2日,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在哈瓦那市中心的革命广场,卡斯特罗主持召开全国人民大会。
会上,卡斯特罗宣读了谴责美帝国主义侵略拉丁美洲的《哈瓦那宣言》,在念到“感谢中国支持”的时候,卡斯特罗忽然停下了。
他清了清嗓子,发出了最有力的一问:“古巴革命政府愿意提请古巴人民考虑,是否同意古巴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台下,近百万的古巴人民,振臂呐喊:“同意!同意!”
原来,这就是此前卡斯特罗所说的“将中古关系正常化的适当时机”。
1960年9月28日,中古两国正式建交。
古巴是拉丁美洲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同时,新中国也实现了跟拉丁美洲外交关系零的突破。
一个多月后,卡斯特罗派切·格瓦拉带队,开启首次访华之旅。
切·格瓦拉早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中国看看了,去见偶像毛主席。
1960年11月17日,切·格瓦拉抵达了梦里的中国,一下飞机,来自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就包围了他。
在第二天的欢迎宴会上,他没有见到毛主席,心里非常失落,但他心想:“必须得见毛主席!”于是他找到周恩来总理,表达了自己想见毛主席的热切渴望。
周恩来总理让他放心。
果然,11月19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切·格瓦拉见到了偶像毛主席,可他居然紧张得像个孩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见状,毛主席迎上去,微笑着跟他握手,说:“切,你好年轻啊!”
毛主席还说:“我读过你写的《研究古巴革命思想意识的笔记》,写得很好!”
偶像这么随和,还对自己如此称赞,这让切·格瓦拉激动不已,话匣子也慢慢打开了。
他激动地说:“古巴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学习了毛主席的游击战思想,汲取了来自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他一再说自己就是“毛主席的小学生”。
这次切·格瓦拉访华,也为中古友谊在实质性上开启了新篇章。
中国和古巴两方的经济会谈进行了整整10个小时,签署了两国政府经济合作的两个议定书:
在1961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提供给古巴两亿四千万卢布(相当于60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用以帮助古巴发展经济;另外,在1961年,购买古巴100万吨糖及5000吨镍、铜等。
对于中国政府提供的慷慨支援,切·格瓦拉表示了万分的感激。
之后,切·格瓦拉一行还到访了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他被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
在走访各个城市的过程中,除了感受风土人情,他还参观了很多企业,走访了一些工业展会,见到什么新机器、新设备,都要仔细地观摩。
对于性能和价格,他都很详细地询问,一边问一边拿着小本子做记录,他说:“我得考虑下哪些设备是古巴发展所需要的。”
得知此事后,周恩来总理当即决定,把这些机器设备捐助给古巴。
为此,切·格瓦拉还和周恩来总理发生了一次后来被传为佳话的“争执”。
切·格瓦拉说,要在两国公报上写明“古巴感谢中国无私援助”。周恩来总理知道后坚决不同意。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革命对古巴革命是一种支持和帮助,拉美人民的觉悟和革命,对中国也是一种支持,世界上的革命都是相互支持的。”
切·格瓦拉结束这次中国之行,回到古巴后,做了很多报告介绍中国的发展情况,让更多的古巴人们了解中国,了解毛主席,一度在古巴掀起了“中国热”。
切·格瓦拉此行是中古建交后两国之间的首次“大动作”,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国际上,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有很多人认为,中古友谊就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但其实,中古友谊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渊源。
1847年,西方列强将大批华人以“契约华工”的名义送去美洲,以弥补黑人劳动力的不足。
到1874年,去往古巴的华人累计达到12.6万人。
当时华人在古巴的命运一度非常艰难,被当做奴隶一样使唤,惨死者也不在少数。
1868年,古巴爆发了第一次独立战争,欲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这时,在古巴的华人跟古巴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了“一个战壕”的亲密战友,很多华人勇敢参加到起义军中,甚至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有一个叫王森的华人,原本是一个中医,后来参加起义军,因屡立战功还做了上尉。
还有一个华人叫邓克多,十几岁就到了古巴,后来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不得不说,中古友谊就是从“共患难”开始的。
到1989年,古巴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在古巴人民和华工的共同反抗下,终于推翻了西班牙长达400年的统治。
1931年10月,为缅怀和纪念在古巴独立战争中牺牲的中国英烈,古巴政府建造了一座8米高的“中古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就建在哈瓦那的市中心,上面写着:
“没有一个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华人是叛徒。”
而1961年发生的一件事,更是深刻地印证了这句话。
1961年4月17日凌晨,美国派出了一支1600多人的雇佣军队伍,悄悄在古巴中部的吉隆滩登陆,这支队伍有极强的战斗力,也配备了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毫无疑问,这对于新成立的古巴共和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形势紧迫,当天上午,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就召开了全馆动员大会,介绍了美国的入侵情况,也传达了来自中央的指示:
“坚守岗位,同古巴人民同生死、共存亡。”
当时群情激愤,有同志还大声颂出了“处处青山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诗句。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些漂洋过海驻守古巴的中华儿女,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
大家还一起商议制定了多项应急措施,甚至做好了跟古巴人民一起上山打游击的准备。
但却意外等来了好消息。
经过古巴军民72小时的绝地反击,于4月19日下午,宣告彻底粉碎了美国这一次的军事行动。
短短3天的时间里,中国驻古巴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跟古巴人民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也分享了胜利的喜悦。
中古友谊,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约定,也是两国人民在几十年风风雨雨中建立的患难之情。
2008年中国四川突发地震,古巴立即派出了一支35人的医疗队进驻汶川,他们说:“四川就是哈瓦那,只要中国四川灾区的人民需要我们,我们就在这里坚持工作。”
中国就是古巴,四川就是哈瓦那,这是怎样的深情厚谊?
2020年,一场始料不及的新冠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里。
有的国家围观,有的国家说风凉话,还有一些国家在散布“新冠病毒源于武汉实验室”的不实言论,试图抹黑中国。
此时,中国一方面要打国内的疫情战,还要面对国际上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就在这个时候,“好兄弟”古巴在国际上公开表达了对中国的声援。
古巴国家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录制了一档介绍“中国抗击疫情”的特别节目,让全世界都看看,中国人是怎样团结一心在勇敢抗疫。
反过来,在疫情防控上,古巴也受惠于中国。
古巴驻华大使佩雷拉说:“正是因为了解了中国第一手的防疫经验,古巴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当第一例病例在3月中旬发生时,才做到了有效应对,防止了疫情蔓延。”
在全球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古巴由于被美国实施了经济封锁,面临着医疗物资紧缺的状况。
兄弟有难,怎能袖手旁观?
2020年4月8日,中国在国内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的情况下,向古巴送去了第一批驰援物资,包括:
2000个卫生口罩、10000个医用外科口罩、2000套一次性防护服、500个红外测温仪、2000个护目镜、2000双手术手套和2000双绝缘鞋等。另外,汽车制造商宇通公司还支援了10000套防护服和10000个口罩。
接收到医疗物资后,古巴政府表示:“感谢中古政府在古巴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伸出援手,这是两国友谊牢不可破的生动体现!”
还强调说:“即使是那些一直贬低中国、把病毒污名化的国家,也从中国的经验实践中受益了。”
后来,中国又多次向古巴捐赠了大批口罩、核酸检测试剂等物资。疫情不休,援助不停,好兄弟之情尽在其中。
除了在大事上互帮互助,中古友谊早已下沉到了“民间”,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一位中国游客这样回忆他在古巴哈瓦那的旅行经历:
“在哈瓦那街头,很多当地人会问你是不是中国人,在得到确定答案后,都会非常热情地拉住你合影,还问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中国和古巴是兄弟’。”
这些年,陆续也有古巴人来到中国,还带来了具有古巴文化特色的芭蕾、萨尔萨舞等,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中国和古巴之间,虽然隔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但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好像冥冥之中总有一股力量,把两国人民紧紧地牵系在一起。
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反抗压迫势力,携手走过战争岁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后,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也是一路相互扶持,堪称是真正的“好兄弟”、“好朋友”、“好同志”。
愿中古友谊,万古长青。
排版:小鹿
校对:天山月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