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要买600元玩具遭拒,狂扇母亲:你穷,真没资格宠娃




文 | 陌桑欣闻
责编 | 丹尼尔李
我知道,你是怀着好奇或愤怒点开这篇文的,请你相信,给我三分钟,你就知道我说的是对的。
前几日,在商场看到一幕。一个穿着绿化公司T恤的母亲带着约5岁的小男孩逛玩具店,孩子看中了一辆越野车,坚决要买。母亲看了看标价,600块,摇了摇头。
小男孩不依,大声说:“买,我就要买!”
妈妈吃力地抱起男孩,打算快速离开。哪知,小男孩连续几巴掌,狠狠打在妈妈脸上:
“不,我就要买!”
这位妈妈脸被打红了,却仍旧笑眯眯地哄孩子:“乖宝,我们先回去,妈妈今天没带那么多钱,等爸爸回来,我们再买,说话算数。”
周围看热闹的,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摇摇头。这如果换成是我,立马一个巴掌扇回去,还哄他!

要知道,穷人家的孩子,一味溺爱,就是伤害。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诚以为然。
被父母宠成“天下第一懒”的杨锁,就是最好的例子。
河南信阳罗山县,杨家老两口多年来相依为命,本以为此生无后,不料老来得子,颇为高兴,取名杨锁。
贫寒之家又添新丁,生活自然是苦上加苦,只是这苦和杨锁没半点关系。
平时,老两口自己吃咸菜馒头,省钱给儿子买虾买肉;害怕儿子走路会磕到碰到,父亲用箩筐挑着走,整整挑了八年;担心儿子写作业累着,那就不写,结果,杨锁初中没毕业就被退学回家。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10多岁的孩子,父母还给他喂饭。

在农村,大多10岁的娃都已是一个劳动力了,即使不能干重活,家务活也会干得有模有样。
可杨锁显然不是,他活得养尊处优,真的活成了“小祖宗”。
命运无常,杨锁4岁时,父亲癌症过世;18岁时,母亲也因“劳累过度”离世。
父母都离世了,按理说,杨锁也该懂事了,可结果却出乎意料。
亲戚邻居一次次介绍工作,杨锁总是干几天就走,最后回家,躺平。
他变卖家产,坐吃山空,懒得打理自己。亲戚邻居们如果送来做熟的饭菜,他扒拉吃完;如果送的是生菜,他宁可让菜腐烂变臭,也懒得做熟吃。
最终,23岁的杨锁,因为懒,将自己活活饿死。
杨锁是个极端的个案,但穷家富养的故事,屡见不鲜。
农民工刘亮夫妻(化名),春节不回家,在外摆地摊卖年货,希望多赚点钱,结果9岁多的儿子在家打游戏,2天内将父母赚来的1.2万元挥霍一空。

无论是杨锁还是刘亮家的孩子,他们原本都应该懂得,家境艰难,父母这般辛苦,不说努力学习,最起码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解忧,家境也会慢慢变好。

“穷不过三辈”是句老话,说的正是家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孩子,奋发图强,积极向上,改变现状。
举个我家的例子。
小时候,我家很穷,妈妈经常生病,爸爸农忙之余做木匠,家里4个孩子,交完公粮,谷和米糠经常要拿去换钱给我妈看病,每年一家人的口粮都有困难。
每到青黄不接的5月,我家都要到处借谷子作口粮,实在借遍了,没办法,6月初,我家总是第一个收割稻谷的。
那时的稻谷,还有很多青壳,其实是秕谷,大大影响收成。

更难过的是每年夏天,正值酷暑,烈日炎炎,别人家嫌太阳毒,把他家的水田包给我家插秧苗。
一整天,我们4兄妹弯腰躬背在泥水里趟,晚上一个个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这倒没什么,让人有些受不了的是,包田给我们的人家,他们或鄙视、或优越、或同情的眼光,还有年关时,讨债人鼻孔里哼出的傲慢。
可能正因为这些遭遇,后来,我和小妹都考上研究生,弟弟考上本科。
多年后,我们都在南方上班,成为乡亲们眼里有出息的人。
当年,和我同班的李同学,更是厉害,他是名副其实的“寒门贵子”。
李同学的爸爸只会种田,妈妈是个精神病人,妹妹听力有问题,真正家徒四壁,幸亏姑姑在县城,偶尔接济一下他。
1998年,李同学考上清华大学数学系,入读研究生后,转入计算机系,现在深圳某知名公司任高管,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对穷孩子来说,在雨中,没有伞,就要努力奔跑。
对努力奔跑的孩子来说,穷不再是宿命,而是人生的磨刀石,只为了能跑向更广阔的世界。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忍不住发问:那些人,明明家里穷,为什么还要百般宠溺孩子?

穷家富养孩子,根源在于父母教养孩子的认知和心理盲区。他们对孩子盲目的爱,基于两大心理因素:
一方面,出于补偿心理。
父母认为家里条件不好,孩子和同龄人比会自卑,为了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于是总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一些无理要求。

父母有求必应,孩子渐渐习以为常,不懂感恩和尊重,看不清家庭真实状况,逐渐养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
另一方面,源自保护心理。
父母自己吃了很多苦,不想孩子吃苦,恨不得替孩子承担一切苦活累活。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只能变成像“吸血虫”一样依附父母的“巨婴”。

近期引发热议的两名高材生:出生湖南农家,42岁“啃老”8年的博士李明亮;还有同样出生农家,54岁“啃老”18年的北大博士张进生,他们都靠申请低保,才解决基本生计问题。
这两位跳出“农门”的高材生,却沦落到比普通人还不如的地步。
究其原因,都是从少年起,父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孩子只要成绩好,不用干农活、自理能力差、不爱跟人说话等,通通无关紧要。
在父母的纵容下,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懂人情世故,走出校门后,根本无法适应社会。

穷家父母,自身和家庭条件都有限,该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呢?

穷家父母要承认自家家境不如他人,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真实情况,才能激发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这是孩子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
家境贫寒没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引导孩子自尊自爱,不妄自菲薄,自信乐观,才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强大内驱力。
穷家父母也不用担心让孩子独立会吃苦。该狠心时要狠心,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让孩子面对真实社会的苦难,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成长,至少成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否则,再好的成绩,再大的出息,都是空谈。
生在穷人家,父母待孩子,更要看长远。父母应该给孩子尊重之爱、独立之爱,而不是宠溺之爱。
正如某教练所言:“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适度地知道一点忧愁,品尝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更有好处。”
为了孩子未来的富足人生,穷人家的孩子,真的请你别再无原则宠爱了,我们宠不起!
排版:老路

倾情推荐读文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