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最恐惧的是什么,作为父母你真的了解吗?



文/素人远兮
记得破洞牛仔裤刚刚流行的时候,很多男生穿着招摇过市,家长们看不过眼,好好的裤子,干嘛非得弄破呢,常常训斥他们:穿得这叫什么玩意儿?
一个男生跟朋友躲在墙角抽烟,被自己老爸碰见了,老爸怒气冲冲地冲过去,一个耳光打在男生脸上:“兔崽子,背着我不学好是吧?!!”男生在朋友戏谑的目光下,被老爸拽走了...
一个女生和男生互有好感,被老师发现苗头后,告诉了家长,家长大发雷霆,没收手机,禁止他们继续来往...
青春期的孩子最恐惧什么,
作为父母你真的了解吗?
一、粗暴的管教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三观,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会按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做出一些不被家长看好的行为。
例如:早恋、抽烟、沉迷游戏等等。
而家长在处理这类情况时,往往不知所措,常常用截断式的暴力手段,企图改变孩子,却把孩子推向更远的方向。
孩子们对这样的管教方式非常不满,他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你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在这样针锋相对的管教方式下,孩子只会跟家长对着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蔺秀云说:“虽然在即时的管教中,打可能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它造成了孩子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孩子长大了之后,他向内攻击的话,就容易出现抑郁问题,向外攻击的话,就是打别人杀别人的问题。”

二、不被父母理解
很多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变了,以前虽然也调皮捣蛋,但还算听话的小孩,怎么突然就大变样。回到家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不知道倒腾什么,家长喊三五遍没有回应,什么事情都不跟家长商量。
问孩子,孩子就一句话:“说了你也不懂。”
其实孩子想表达的意思是,说了,你们也只会责备我,说我不务正业,为什么还要跟你们说?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体迅速发育,精神世界也日渐丰富,他们对自己对世界有很多的困惑,这些困惑亟待有人理解并解答。
而父母却经常因为忙碌或者没耐心,打断孩子的疑问,让他们别整天没事想些有的没的。
时间久了,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理解,就会向外通过各种行为寻找答案,而对父母则关闭的那扇想要倾诉的心门。
前两年,一篇名为《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刷爆互联网。
新闻中的主人公从小成绩非常好,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生物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他在控诉父母的长文中,多次提到自己与家庭决裂的原因是父母“替自己做一切决定”、“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总以大原则要求自己,却忽略了自己的想法”。
此言论引起网络上不少网友的广泛“共鸣”。

三、父母的唠叨
其实,小孩子现在都不喜欢家长唠叨。就像我儿子,如果因为一件事我多重复两遍,就会听到他说:“妈妈,我知道了,能不能别再说了?!”
这个时候,我也觉得很尴尬,虽然我尽力不去唠叨,但是作为母亲,总是本能的想叮嘱到位,生怕孩子哪一点没注意,吃了亏。
事实上,有用的话说一遍就够了,没用的话说一百遍都不管用。
之前看过一则小故事:
马克.吐温听牧师慈善演讲,一开始听着很好很激动,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在讲,他烦了,心想就捐一部分吧;
又过十几分钟,牧师还没讲完,马克.吐温生气了,决定不捐了;
最后,终于等牧师讲完,他不仅没捐,还生气地从募捐盘子里偷走了2元。
马克.吐温的这个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百科
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本来说的话挺有道理,重复的多了,就没人喜欢听了。

四、被同学孤立或欺负
除了来源于家庭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压力之外,孩子还承受的人际关系带给他们的影响。
有些孩子比较善于交朋友,这方面的压力就小一些。而有些孩子则容易陷入被同学孤立和欺负的境地,而家长和老师经常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去年,上海某中学14岁初二学生自杀事件,背后原因令人唏嘘。
他来自农村,父母离异,在上海市郊住着临时搭建的窝棚,跟着种菜的爷爷相依为命。
其贫困的境遇成为城市人嘲笑和看不起他的原因。他们或许不会受到身体霸凌,却时时刻刻经受着精神欺凌。
自卑,被人孤立,无法融入身边的环境,是每一个孩子的噩梦。

五、被老师放弃
老师是孩子们人生中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由于现下的教育体制,成绩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好”与"坏"的标尺。
成绩好的孩子,用成绩来获得在老师那里的存在感。而成绩差的孩子,则通过恶作剧、搞怪、不听话来获得老师的关注。
这往往是个恶性循环,在老师眼里这样的孩子不仅成绩差,纪律也差,难以管教,老师就会放任自流,对孩子来说,也无异于是一种冷暴力。

了解了孩子们最恐惧的事,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家长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平视孩子
从孩子呱呱落地,我们教他学会坐、学会爬、学会走、学会跑、学会说话,我们已经习惯了俯视孩子。
在我们心中,很多事孩子还做不了,需要我们的帮助。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浪费时间、怕孩子不知道怎么学习,怕这怕那,不由自主的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想要张开的大一些再大一些,替孩子遮挡风雨。
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总要接受风雨的吹打,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
平视孩子,不是视线上的平视,而是心理上的平视。
真正把孩子当成思想和行动独立的个体,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和善、民主的跟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即便孩子的有些想法在我们开来是幼稚的,那也是他们成长的阶段。
无伤大雅的想法,我们不妨支持。有点危险的行为,也要温和的跟孩子讨论,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风险。

二、支持孩子
孩子最希望获得的是父母的支持,即便是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希望获得父母的关爱,希望父母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只针对他当下行为的不断责备与呵斥。
有一位性格泼辣的女孩小艾,爱打抱不平。她们班有个男生总爱欺负女生,有一次,她看不下去了,抄起凳子向那个男生砸去,结果把老师的三角板打折了。老师把小艾妈妈叫到了学校,让家长赔偿。
小艾妈妈没有急于责备小艾,而是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知道原因后,妈妈当场表态,赔偿是应该的,哪怕多赔几个也行。但孩子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和帮助弱者的行为,值得肯定。

三、听见孩子
学校是个小社会,孩子们在学校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性格开朗的孩子会跟家长汇报,内向的孩子往往自己闷着,不跟任何人诉说。
家长们应该多观察孩子每天的情绪和身体状态,看看孩子是否突然情绪低落,或者身上带伤。
引导孩子说出在学校一天的见闻,不要急于对一星半点的信息作出判断,而是要不断地问问“还有其他的吗?”
孩子如果能够感受到家长的认真倾听,会慢慢向父母敞开心扉,而父母可以在这些对话中,判断孩子在学校的处境是否顺利,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

青春期只是一个人必经的阶段,不代表永远。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不断否定和教育,而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如果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在一种支持的氛围中完成自己个性化的过程,他们到二十几岁的时候,便更可能回归家庭的价值观。而他们如果遇到的不尊重的评判、惩罚和控制越多,就越可能卡在个性化的过程中,就越不可能回归家庭的价值观——《正面管教》
—感谢阅读—
如果你有什么想跟我分享的
欢迎私信我哦~
关注 点赞 转发
我是素人远兮,
分享教育那些事儿,
有观点,有态度!
个人账号,良心原创,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

您的喜欢
 是我更文最大的动力 
感 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