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空时突发爆炸,7名宇航员罹难,美国航天飞机到底发生了什么?



身处万丈高空遭遇毁灭性灾难,人类向太空前行的过程中从不缺少勇气与悲壮的牺牲。1986年美国这一航天飞机在升空过程中发生爆炸,曾揪起了全世界人的心
骄傲的挑战者
自人类有了宇宙梦想以来,对太空的渴望就一直很强烈,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在这期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科技实力,在航天技术领悟突飞猛进。美国率先研制发射了卫星载人飞船,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月球,迈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

在此之后美国开始紧锣密鼓地研制航天飞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往返于地面和宇宙空间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它由轨道飞行器、外贮箱和固体助推器组成。
1981年初,经过十年的苦心研制,第一代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成功问世,研发之初,美国计划将其用作搭载宇航员和物资设备使用。
紧接着1982年,美国又研制出了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即今天的主人公,由于它悲惨的结局,挑战者号这个名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可能比其他航天飞机都要大。直至失事前,“挑战者”号共计进行了十次飞行。

“挑战者”号多次搭载宇航员和物资设备往返于太空与地球之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它的表现就和名字一样,是敢于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挑战者”。
宝刀配英雄
先进的设备更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掌控,为更好执行飞行任务,宇航员的选拔是十分漫长和苛刻的。美国NASA(航天局)选拔的总体程序是招募那些经过训练后可在正常飞行和应急条件下操纵各种飞行器的飞行员。
首批参与选拔的必须是现役飞行人员,至少有1500小时的飞行时间,经过选拔的人员将参与由NASA项目官员的面试,两名空军医学官的精神病学评价,健康史的评测及一系列的书面测验,此后还有各种刺激性生理应激测试,耐力测试等,最终通过的人员将进行等级评定,正式成为一名宇航员。

最终航天局为“挑战者”号选拔了7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他们分别是:
迈克尔·史密斯 (飞行员)
迪克·斯科比 (指令长)
罗纳德·麦克奈尔 (任务专家)
鬼冢承次 (任务专家)
克丽斯塔·麦考利夫 (有效载荷专家)
格雷戈里·贾维斯 (有效载荷专家)
朱迪丝·伦斯尼克 (任务专家)
这7名宇航员都是对航天事业充满激情与使命感,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年龄47岁,朱迪恩·雷斯尼克36岁,年纪最小。
身经百战,载誉出征
1986年1月28日,对于“挑战者”号全体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天是挑战者第十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在距离佛罗里达发射场不到10英里(约合16公里)观测场地,观众们交头接耳,期待着即将出现的震撼场面。
此时,机长迪克·斯科比之子理查德·斯科比中将站在母亲身旁,他兴奋地与母亲一起眺望远处的发射塔,同样渴望快点看到挑战者冲向天际的画面。
由于天气影响,原计划的上午9点38分发射时间发生变动,时间推迟到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按时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9B号发射台升空。

此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他们发自内心地为这些英雄祈祷欢呼。
19岁的太空迷杰弗里—奥尔特高举特意买的录像机进行拍摄,他兴奋地呼喊,告诉身边的人:“这将是我看到的最难忘的场景”,旁边的男子也在高兴地附和:“是啊,这真的太酷了”“快把他们拍下来,哦我的天呐,这些年轻人真的是太棒了”。
观众们交头接耳,此时现场的气氛无比欢快,可他们不曾预料,这次确实看到了终身难忘的场面,但并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
发射之初,飞机一切正常,但逐渐就有人发觉不对劲了,当发射第50秒钟时,航天飞机右侧开部开始冒出黑烟,而此时沉浸在狂欢里的很多人却都没有在意。
当飞行进行到65秒时,斯科比向地面报告“主发动机已加大”,“明白,全速前进”是地面测控中心收听到的最后一句报告词。
第73秒时,高度16600米,杰弗里的录像机拍摄到这时天空突然闪出亮光,飞机外部燃料箱发生爆炸,与地面的通讯猝然中断,监控中心上所有的屏幕顿时漆黑一片。
此时挑战者号已经完全被火焰覆盖,失去控制的两枚固体助推火箭脱离火球,成V字形喷着火焰向前飞去,为防止它们掉入人口密集的居民区,航天中心负责安全的军官比林格在第100秒时按下了引爆装置。

就这样,“挑战者”号在众目睽睽下发射失败了!爆炸后的碎片在发射东南方30公里处散落了1小时之久,造价高达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瞬间灰飞烟灭。此时事故让全世界为此震惊,各国领导人纷纷致电表示哀悼。
人们的满心期待伴随着高空中剧烈的爆炸连同飞行器一起被瞬间摔碎。
事故起因
爆炸发生后,美国航天局组织救援人员打捞出飞机残骸以及罹难宇航员遗体,并将可辨认的遗体交由家属。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挑战者”号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环密封圈在升空后失效,毗邻的外部燃料舱在泄漏出的火焰的高温烧灼下结构失效,使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解体。

“挑战者”号发射日期曾多次因为天气原因被推迟,直到发射时的28日,当地气温接近华氏31度(摄氏-0.5度),这是允许发射的最低温度。负责制造维护的公司工程师担心,过低的温度会对发射造成不利影响,但管理层选择无视他的这种担忧,发射最终如期进行。
1986年7月28日,NASA太空飞行副主管及前宇航员理查德·特鲁利海军少将,在调查报告中提到了事故中宇航员的死亡。
报告指出:目前宇航员的死亡原因暂不能确定,由于在下坠过程中飞行舱解体,宇航员可能在几秒钟之后就已经陷入昏迷状态,因为舱体相对比较坚固,所以下坠过程中可能还有几名宇航员暂时幸存。
后根据死亡解剖证据,宇航员死因已经被判明为坠落时舱体与海面的重击而造成。

调查至此暂告一段落,对于事故的定性,调查组认为由于航天飞机使用的o型环的是因为设计上的缺陷,在低温情况容易损坏,而美国航天局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刚愎自用,直接忽略了发射前航天公司提出的关于低温发射对于航天飞机安全威胁的忧虑,可以说此次事故是技术上的漏洞加上决策的双重失误导致的。
事故的发生有意外也有必然,抱着侥幸心理推辞的相关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次事故的发生。

航天事业是人类奔向宇宙的伟大尝试,此次航天事故的教训是深刻的,航天事业需要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勇往直前。
惨剧已经发生,逝去的勇士们也无法挽回,但他们的无畏精神,对航天事业做出的牺牲将永远镌刻在人类行进的史册里。
参考资料:
载人航天信息 2013年第5期《美俄航天员的选拔程序与标准》
纪录片《挑战者号:最后的飞行》
作者:无意识碎片 校稿:李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