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和杨振宁都是为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界,有很多朋友可能会好奇,袁隆平的成就,能和得过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比肩吗?
![]()
我们先分别来说一下这两位科学家的成就。首先是杨振宁,1945年,杨振宁以清华硕士的身份前往美国进行新的求学。而在1957年,三十多岁的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这在国际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前段时间,一张物理学界合影流传出,杨振宁站在中间,这极容易让我们联想到1927年的另外一张物理学合影,当时站在中间的,可是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
![]()
很多人提出疑问,让国人痛骂的杨振宁凭什么站中间?他究竟有什么科学成就?其实,杨振宁站得当之无愧,他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论和杨-米尔斯方程。1956年,杨政道和杨振宁在研究中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粒子在特定的环境中,运动规律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这个理论的提出,直接颠覆了以往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宇称是守恒理论,这就意味着,所有在这个基础上奠定的学说,都要从头来过。1954年,杨振宁和学生提出杨-米尔斯方程后,有7个诺贝尔奖都是直接套用这个方程获得的,后来更是有几十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也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获得的。
![]()
可以这么说,杨振宁杨-米尔斯方程养活了后来的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由此可见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成就,这也就不难理解,他能稳站C位。再来说说我们的袁老,众所周知,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一直追寻超级水稻之梦。60年代,我们国家闹饥荒,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甚至被饿死,袁老见不得这些事,于是奋不顾身地投身到了农业中,让更多人吃上饭成了他的终生理想。1961年夏天,袁隆平在湖南田间工作时,偶然和自己的学生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这株水稻的稻穗长得又长又胖,袁老当时就想,如果把这种水稻作为种子去培育,那是不是第二年就能长出同样饱满的稻穗?
![]()
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第二年,这株水稻长出的后代个个长得又扁又小,不及预期。袁老并没有放弃,在反复验证之后,确定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大自然能孕育出来,那么人工也一定可以,从此他便开始长达十几年的科学研究。在这十几年里,袁老经历了无数次科研失败,也备受外界质疑,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73年的10月,袁老43岁这一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一年也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元年,从此以后,在袁隆平的带领下,中国杂交开启了开挂之路,亩产量普遍提高20%,几十年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上亿吨,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
这样的数据让整个世界都为之一震,中国居然真的做到,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于是其他国家纷纷引入杂交水稻的技术,从此杂交水稻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世界粮食做出巨大贡献的袁老,也收获了世界各国的荣誉,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但袁老从未停止过工作,20世纪末,袁老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却依旧奋斗在田野间,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国的杂交水稻亩产甚至达到了1100公斤,为世界之最。
![]()
2012年,82岁的袁老带领团队开始研究海水稻,实现人类在沙漠戈壁盐碱地里也能种出水稻,历经五年,盐碱地真的长出了稻穗,海水稻研究成功了,每亩产1200公斤,这也就意味着,我国2.8亿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即将变废为宝,这样又可以解决至少一亿人的口粮问题。2019年9月,89岁的袁老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也是他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奖章。2021年5月,袁老与世长辞,享年91岁,他到走的前一刻,还在稻田里工作。可以说杨振宁和袁隆平在世界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杨振宁的名气似乎都要比袁隆平更大,这差距或许来自于诺贝尔奖。但要说明的是,诺贝尔奖设立领域只有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因此袁隆平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也是情理之中。而且,诺贝尔奖具有非常严格的审核标准,简单来说要有新的理论发现或者实验结果,并且必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有着实质性的成就,但比较可惜的是,杂交水稻这一理论并不是他先提出来的。其实,从学术上来说,杨振宁的开拓比袁隆平要高,但从科学意义和价值上来讲,两者都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要说谁更厉害?只能说这是无法做比较的,科学无高低。每个人心里的看法不同,小编也就不在此妄下定论了,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对两位伟人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