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生物的性别并非只分雌雄公母。1973年,得克萨斯州的一名女性就发现了一种快速膨胀的黄色生物,它居然有720种性别!这是怎么回事? 1973年5月,《纽约时报》报道了一件事,一名得克萨斯州的妇女某天突然发现自家后院里,居然有一块黄色的、宛如真菌的东西在快速膨胀,让她感到不安。 因为这块黄色斑点看起来宛如天外来客,因此一度引起媒体轰动,被媒体用1858年科幻电影《幽浮魔点》中外星生物的名字来命名,称为“魔点”(blob)。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黄色魔点没有存活太久,所以这个生物后来也被人们逐渐淡忘。 但2016年,一篇发表在《皇家学会报告B》的实验,再一次让魔点走进了众人的视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生物学家对进行了一场实验,发现这种黄色魔点虽然外表像真菌,行为像动物,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单细胞有机体,学名“多头绒泡菌”。 但可别因为它是单细胞有机体就小看它,毕竟它可是有720种性别。 多头绒泡菌的性别并非由细胞核里的DNA所决定,而是由线粒体DNA上的3个基因matA、matB、matC决定的,而这三个基因又有着不同的等位基因。 比如matA有16个等位基因,matB有15个,matC有3个,因此这种黏菌共有16×15×3,也就是720种性别。 但不是所有的性别都可以进行融合,只有当黏菌孢子三个基因都不相同的时候,两个孢子才能配对,替代有性生殖。 比如一个孢子的基因为matA1,那和它配对的基因就不能是matA1,只能和其他15种等位基因配对。就像人类的精子和卵子一样,融合在一起,产生二倍体细胞核。 而那些不能进行配对的孢子,如果落到了潮湿的树干、泥土等地,就会变成变形虫细胞,如果落到水里,就变成鞭毛细胞。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布鲁诺·戴维德说,这种黏菌在集群的时候,细胞核会汇集成一个集体,之后细胞核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孢子,然后再重复融合的过程。 但多头绒泡菌的神奇之处并不仅限于此,科研人员曾尝试让2000多个多头绒泡菌学习过桥,也就是在它们寻找食物的路上人为地搭建一座桥梁,桥上涂了黏菌最排斥的盐,观察黏菌最后能否越过桥去。 一开始黏菌果真不愿意过桥,于是研究人员故意不给黏菌吃的东西,后来黏菌被逼无奈,实在太饿,只好爬过了大桥,这说明黏菌具有一种学习能力,那就是“习惯化”,在尝试并且确认自己排斥的物质并不会伤害自己后,黏菌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紧接着,研究人员将没有过桥经验的黏菌和有过桥经验的黏菌放在一起,然后再将它们分开,结果发现新黏菌居然也不害怕过桥,也就是说老黏菌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新黏菌。 戴维德说,“我们确定它不是植物,但我们不知道它是动物还是真菌。对长的跟蕈类似的东西而言,它的‘行为’很让人惊异,它有动物的行为,它能学习。” 而“魔点迷宫实验”,还让科学家惊讶黏菌虽然没有眼睛、但却具有超强的空间记忆。 因为黏菌在捕获食物的过程中,会不断延伸自己的静脉,从而快速地找到食物,因此科学家尝试将黏菌放在迷宫里,结果发现黏菌居然不会被迷宫所困,它能轻易找到通往食物的路径,甚至还能找到食物之后原路返回。 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发现黏菌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也就是说它并不满足于找到食物这件事,而是会判断能找到食物的这几条路,哪一条效率最快。 为了验证这一点,科研人员在黏菌捕食结束之后,重新在原来的位置添加食物,结果下一次黏菌出来捕食,的确没有再次延伸出更多的静脉探路,而是直奔食物而去。 科学家们不知道黏菌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毕竟它没有神经系统,有人猜测或许它具有类似蜂巢的思维来作出决定,又或许是利用电信号来传输信息。 而且几乎它几乎没有天敌,除了干旱和光照,它甚至可以一直活着,巴黎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马琳·伊坦说,在19-25℃的范围内,湿度在80-100%之间,是最有利与粘菌生长的环境,如果遇到了危险,它们甚至还可以冬眠好几年,以此保护自己。
残暴的狼遇到弃婴为何不吃掉,而是抚养长大?狼孩是如何诞生的?
如果老虎突然向人类发起攻击,一个健壮的成年人拿着钢筋棍能打得过吗?
袁隆平的成就,能和得过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比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