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糖中间为什么有个洞?竟然还能“救命”



上世纪10年代,美国曾发生过多起“薄荷糖惨案”,不少孩子在吃糖时因为卡到了嗓子,窒息而死,然而糖厂改进的方法,居然是在糖中间打洞。打了洞就能解决问题吗? 1912年,那时的欧美都很流行吃巧克力类的糖果,但这种糖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夏季容易融化,而且夏天炎热,也根本吃不下巧克力,人们不愿意卖,巧克力的销量下滑了不少。 于是,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克拉伦斯·克莱斯灵光一闪,为何不制造一种薄荷味的硬糖,硬糖耐热,而薄荷清凉,这样人们在夏天就有糖吃了,于是他就设计了一款圆形的薄荷糖,取名“Life Savers”(救生员)。 但没想到的是,这种薄荷糖虽然并不大,但孩子的食道和气管却比较小,而且小孩吃糖有时候不知道该咀嚼或者一直含着糖,或者在打闹玩耍时不小心将咽下,从就有可能导致无法呼吸。 “救生员”品牌赶紧对薄荷糖进行了改良,在薄荷糖中间打了个洞,这样即便薄荷糖卡在了咽喉里,人们也依然可以呼吸。 不过,当初的救生员薄荷糖在二战之后一蹶不振,而1939年,宝路Polo则以“The mint with the hole”(有个圈的薄荷糖)为口号,推出了一款薄荷糖,这在大家心里基本留下了一个概念:薄荷糖就应该有洞。 虽然薄荷糖的这个洞最初是为了起到防止窒息的作用,但核能物理学家罗恩戴维斯却发现,打了洞的薄荷糖吃起来确实要更甜一些,这是为什么? 他用数学来解释了这个问题,虽然环形糖果的体积没有实心的大,按理来说含糖量要更少,但实际上,实心的糖果的半径在吃的时候以恒定的速率下降,意味着糖吃到一半,甜度会下降到开始时的1/4。 而有空洞的糖在减少体积的同时,内部半径随之增加,增加了内表面面积,而外部半径减小,减少了外表面面积,那么糖果与唾液和舌头就能更加充分地接触,导致糖果的溶解速率加快,让人们吃起来觉得更甜。 另外,1988年的宝路广告更是告诉大家,打了个洞的薄荷糖,吃起来还能更清凉,因为糖打了个洞之后,还能多喷点薄荷粉,薄荷粉就是糖果吃起来清凉的原因。 以上几个原因,实际上是薄荷糖最初打孔的初衷,但现代大多数人却认为,薄荷糖打孔,实际上是为了满足顾客的玩乐之心。 相信大家都试过,将薄荷糖放在嘴边吹,或者将薄荷糖丢进可乐里,将可乐变成喷泉。 其实是因为可乐作为碳酸饮料,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当有外界物质或者外力作用时,可乐里原本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二氧化碳就会蹿出来。 而薄荷糖虽然看起来光滑,但在微观世界里,含有的玉米粉、糖等细微粒子成分其实非常粗糙,当粗糙的表面接触到碳酸饮料的时候,就会形成许多气泡点,从而导致二氧化碳大量溢出,形成喷泉效应。 而且不光是薄荷糖,将食盐或者方糖等表面粗糙的东西放进碳酸饮料里,也能形成喷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除了薄荷糖,似乎没见过其他口味的糖打洞呢? 其实早在1918年,救生员公司就推出了其他口味的打洞糖果,到了1935年,还有柠檬、橙子、菠萝和樱桃等口味,之后更是推出了Life Savers pop、Life Savers hole、Life Savers gummies等系列。 之所以现在其他口味的打洞糖果很少见,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薄荷糖的甜度不高,通过打洞之后,能让口感更好,还能用来清新口气,但若是其他口味的糖打了洞的话,搞不好味道可能会过甜或者过酸。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