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过,但全国多处地区,高温仍在持续,湖北、江苏、四川等多地陆续展开了人工降雨活动。人工降雨发射到高空中的炮弹,一旦落入市区砸到市民是很危险的,那么,人工降雨又有什么保护措施呢?
人工降雨,弹壳比雨水“先行一步”
8月29日上午10时左右,在四川广安市区内,一对夫妇手牵着一名男童路过一家商铺时,突然从高空掉下一个墨绿色的柱状物体,砸在了三人身后,在这个从高空抛下的物体上,还挂着一个尼龙布制成的降落伞。大家纷纷走上前查看,在物体上还写有“无毒无危害,请勿惊慌”、“降雨防雹火箭,中天火箭公司”的字样,经当地警方证实:“掉落的正是人工降雨炮弹,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也不确定是不是今天发射的。”
当北方已经进入秋季时,四川还在发布着“干旱橙色预警”和“森林火险红色预警”。直至8月25日,四川省已经连续发布了14次高温红色预警,八月份的历史最高气温甚至突破了40℃,平均气温也已经达到了32℃。持续的高温和干旱天气,导致河流水位下降、农作物干旱、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增高。
缓解当地旱情迫在眉睫,经过两个月漫长的高温天气,四川部分地区终于如愿展开了人工增雨作业。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弹壳比降雨还要行来一步”。
难道就应该任由炮弹在市区伤人吗?
催雨弹为什么在市区随意“害人”
催雨弹降落到市区的情况少有发生,就算遇到了也不必担心,因为在催雨弹设计之初,科学家就已经考虑到了它的安全性问题。
人工降雨多采用飞机撒播、高炮火箭发射、地面烟炉燃放飘烟等几种形式,本次事件中的炮弹,就是高炮火箭爆炸后留下的零件。其作业方式是将装有催化剂的炮弹发射到空中,在到达一定高度后火箭爆炸,碘化银就会开始燃烧变成烟剂撒在云层中,帮助云层产生降雨。
人工降雨炮弹一般只会到达3000米的云层中,在完成任务后,催雨弹弹壳就会发生自爆,变成类似棉絮状的碎片自由飘落,或者通过降落伞自然降落,我国气象局采用的人工降雨炮弹在爆炸后,其碎片重量大概在4千克左右,无论是哪种分解形势,科研人员都会在弹壳内安装一个降落伞,使其最快只能达到每秒8米的降落速度。
通过网传的图片和视频都能清楚地看到,在本次事件中降落的炮弹上,就绑有由数根绳索和尼龙布制成的降落伞。当弹壳降落到一定高度时,降落伞就会自动打开,避免弹壳在高空中快速坠落伤人。
不过,还没有爆炸的炮弹会比空弹壳更重,如果遇到“哑弹”又没有降落伞的辅助,就具有一定危险性了。
在2019年7月,宁乡县一砖厂,三名工人刚刚劳作结束,在工棚休息时,一枚没有爆炸的催雨弹从天而降,直接砸进了工人们正在休息的地方,导致三人不同程度受伤,工棚的屋顶被砸出了一个苹果大小的窟窿,墙面和屋内许多用品都被砸坏。事后,当地警方将这枚炮弹带走,并对三名工人进行了赔偿。
据计算,发射出“哑弹”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更别说还能碰巧遇到,没有降落伞辅助降落的情况了。所以,催雨弹的安全系数还是较高的。
另外,催雨弹可不是随便挑选一个地点能够发射的,其发射区域都是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会选择在远离人群、建筑物的开阔地带或是水库、河流附近,考虑到增雨效果和条件受限,还必须先根据天气情况,计算出最佳的发射地点和发射角度,再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通过后才能在经过批准的时间、地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尽可能的减少安全隐患。
不少人都纷纷表示:人工降雨不应该选择人少的空旷地区吗,为什么炮弹还会落在市区?
考虑到安全因素,一般的人工降雨点都会选择在人员稀少的地方,但如果遇上地形复杂、其他地区云层无法达到降雨条件的情况下,也会被迫选择在街区或者市区较为偏僻的地方,进行人工降雨。
为了避免在市区内直接进行人工降雨,工作人员还会利用“上下游效应”,经过精密的测算,在对上游或下游某一地区云层产生刺激后,尽可能保证主城区得到最大化受益。
人工降雨“可遇不可求”
既然可以控制人工降雨,为什么不进行持续降雨来缓解高温天气呢?
四川持续的高温天气,让许多人都在期盼着人工降雨,但进行人工降雨也是有前提要求的,可不是随随便便向天空发射一枚炮弹,就可以积云降雨了。
人工降雨,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人工增雨。它要求降雨云层必须达到可降雨条件,也就是云层厚度大于两公里,且云层有足够的水汽,才能进行人工降雨。
当天空中的小水滴和冰晶凝聚在一起,形成一朵乌云有了降雨条件,但云粒子太小,无法形成降水,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干冰、盐粉碘化银等催化剂,帮助云层里的水滴变大,促使云层降水。如果是在暖云层降雨,就要在云中播撒盐类吸湿性粒子,促使形成大雨滴,达到人工降雨的目的。
所以说,不是不降,是云层实在满足不了降雨条件。
而且,人工降雨也不是有了自然条件,就能随便申请的。
首先,人工降雨所耗费的人力、资金都很大。
据了解,光是人工降雨的炮弹发射器价格就在40万元左右,一次人工催雨会用到4—8枚炮弹,每一枚催雨弹的价格就要2000—4000元,加上运输、发射等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其次,过多的人工降雨对自然也有一定的危害。过多的人工降雨会形成污染和温室效应,导致自然系统遭到破坏。
2019年11月,迪拜在经过几个月的干旱后,也使用了人工降雨,结果一个不小心,降雨变成了一场大暴雨。导致迪拜全城大规模积水,造成交通拥堵、市区道路瘫痪,连购物中心都发生了雨水冲破天花板,冲进商场的事情。据统计,自19年年初开始,阿联酋就进行了大大小小大约181次的人工降雨,可以说,是因为不合理的人工降雨,严重破坏了自然系统,进而引发了这场灾难。
人工降雨是在长期遭受到高温、干旱时才应该使用的方法,不应该受到人们的依赖。
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让人工降雨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做好安全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此也要提醒各位,如果拾到火箭弹、高炮弹的残骸或是故障弹,不要随意拆卸、玩耍,因需要立即上报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