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妇女地位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原因


妇女地位决定妇女道德的形成,妇女道德影响妇女地位,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体现其社会时代性。一定时期的道德文化与妇女地位所呈现的面貌是相辅相成的。但从史书记载来看,总有一些妇女活动与同时期的道德文化要求不融洽的现象。
秦汉的妇女道德中虽然一再杜绝女主乱政,但这一时期的后妃干政现象实属严重。著名的吕后在当代虽有所作为,但却成为后世男性统治者所戒备的对象。西汉末年朝臣与儒生极力反对皇帝宠妃,但效果甚微,王朝还是灭于外戚之手。东汉更加严格的后宫限制仍然没有断绝女主干政的现象,反而愈演愈烈。

再嫁问题亦是如此。两汉王朝处于封建统治的初期,学者们历来认定两汉妇女地位相对于后世较高。两汉妇女的再嫁问题也存在了现实需求与理想目标的差距。从官府记载和史书中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对女性的期待是守节。他们支持并且倡导丧偶妇女不再嫁,从上述旌表对象中可以看出。社会舆论也随着政府官方的倡导逐渐趋向倡导守节。但理想目标落实到实践对象身上时,却发生了差距。民间女子只有少数选择守节,成为政府表彰对象。而绝大多数的女性则是服从现实,宁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选择再嫁。丧偶女子的家人包括父兄大多是支持女子再嫁的,他们不希望女子孤苦伶仃在婆家面对敬养公婆独自抚养子女的困难,舅姑对儿媳改嫁也持支持态度。
政府和官方史书所提倡的理想女性形象和现实生活所呈现的大众妇女出现反差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自西汉到东汉,封建专制统治逐渐加强。统治阶级提倡的妇女行为符合当时学术权威的要求。儒学在两汉时期逐渐占据学术统治地位,妇德大部分则是儒家学者所提倡的女教。关于女德的提倡从西汉中后期才逐成系统,社会对妇女的要求也是从那时开始,妇女地位也相应下降。而官方政策的倡导与民间百姓的落实存在时间上的差距是必然的。

第二,无论是政府政策、官方史书倡导还是社会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妇女个人及其家庭成员身上。而妇女的个人行为取决于其对女德的理解与价值选择。以后宫女子为例,对女德理解较为透彻的女子,则会恪守其规范。尤其是东汉,不参与政权、不为自家谋利益的皇后众多,她们以德服人。但两汉时期不顾道德谴责为自己争取政治权利,为自家父兄谋得权威的皇后也比比皆是。再如妇女对改嫁一事所持态度,从史书中可以看出,统治阶级提倡女子守节无非是为维护其统治秩序所需。而大多数女子的选择则是出于现实生活需要。利益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理想形象与现实行为的反差。
综上分析,影响妇女道德形成的因素诸多,两汉有关女德的形成主要受皇宫女性影响。自秦至西汉初期,皇室女子地位偏高,从而导致西汉中后期皇帝宠幸后妃,不理朝政,滥用外戚,对国家政治和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于是对女德的需求首先从官员奏文和史书中体现,得到官方认可的妇女道德经过流传,逐渐在社会中对妇女地位形成重新认定。使得本以规范皇宫女性的道德规范波及到整个社会的大众妇女,束缚妇女活动从而影响妇女地位。但妇女道德与妇女地位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受统治环境和个人理解程度的不同,民间大众妇女的个体行为总是落后于官方妇德规范中的理想女性。
妇女地位特点的形成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统治制度刚刚确立的时期,政治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思想文化上也确立了儒家独尊之地位。在伦理纲常的影响下,秦汉妇女地位整体落后于男性。但由于秦汉时期保留原始社会遗俗较多,整个社会呈现一种较为开放的风气,所以女性所受的等级压迫和束缚较轻,这一时期的妇女地位比后世较高。

1、道德文化对妇女地位影响的特殊性
“中国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对道德的关注,而家族制度的发展最终使道德超越了家族与血缘的意义,成为人的本质属性。为了保证道德的权威,道德与政治联姻。道德借着政治的力量超越了自己的权限,成为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的最终审判者。”古代中国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而受其约束最深的要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
汉代推行教化。尽管汉初不重视文人,但经过昭、宣、元、成四朝的推动与发展,儒学逐渐确立其独尊地位,儒家思想也成为汉代教化的主流思想。同时两汉的官学和私学成为推行礼乐教化的主要承载地。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两汉教化开始对女性意识产生扭曲作用。先秦时期的女性意识较少的束缚妇女。首先提出“男女有别”的《易经》也只是强调男女要主从相依,但没有轻视女性的主张。儒学鼻祖孔子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但这并不证明孔子歧视女性,反而主张男女同尊卑。孔子对婚礼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他对妇女的尊重。

直到汉代,礼教逐渐成为束缚妇女自由的最有力枷锁。封建礼教构建出古代男女两性地位与关系的规范。西汉初期贾谊主张恢复礼制,董仲舒吸收前人思想,创立“三纲”,东汉初年,《白虎通》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道德观。从此,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关系逐渐被伦理关系掩盖,妇德成为限制妇女活动的行为规范,妇女地位开始渐趋降低。
影响秦汉妇女地位的其它因素
(1)政治环境
秦帝国时期,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这样的政治环境带给人们的影响是重武轻文。所以,短暂的秦朝培养出众位杰出人物,成为汉初的开国元勋。又加之汉初的功臣集团多数是由这类布衣将相组成,所以整个西汉前期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开放和宽松的局面。
新朝代的建立势必带来社会等级的重新编排,西汉前期对帝王出身限制不严格,选择后妃时也不重视身世背景,使得这一时期女性地位较高,宣、元时期,西汉社会地主阶级内部关系发生了调整和变化,豪族地主逐渐强大,而庶族地主渐趋衰落。东汉初期,连选官制度都开始注重门第考察。这样的政治环境致使整个社会呈现出重伦理规范的趋势。“三纲六纪”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妇德规范,妇女地位开始下降。

(2)社会风气
秦汉时期距远古社会较近,原始习俗在这一时期仍有保留,并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刻上烙印。尤其是原始婚俗的影响,使女子活动相对自由,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地位,而且活跃于社会公共场所。“陈国,今淮阳之地……妇人尊贵”。原始社会对母系血统的归属感保留至汉代,家庭生活中女性地位虽然较男性低,但母亲这一角色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汉代太后频频干政的原因。
通过秦的统一战争,汉代时期我国已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两汉时期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有着广泛的交往。西汉著名将相如金日禅、赵信等都是少数民族。汉代的和亲公主嫁与少数民族首领后也都入乡随俗。民间的交往更是密切,内地百姓和少数民族进行着长期的人口流动。这样的联系使得少数民族妇女刚烈豪爽的性格影响着内地妇女,同时她们自由开放、不重贞节的观念也给汉代妇女的婚姻生活刻上了烙印,使得汉族妇女能够勇敢的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3)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来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秦汉亦不例外。但时代的进步无法阻挡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受到利益的诱惑。秦汉妇女经商致富者不在少数,以经济条件作为择偶标准的妇女也大有人在。
另外,本就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妇女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小农经济的发展使得妇女除了可以参与农业生产和在家纺织外,还有大量女性加入到社会其他行业中,秦汉妇女从事的工作种类颇多,如经商、酿酒、烹饪、当乳母、相卜巫师等。秦汉妇女对社会财富的积累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为她们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奠定了经济基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