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汉时期的环境保护思想——顺应自然


《吕氏春秋》认为,人们处理事情应该效法自然,顺应自然。《知分》中说:“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由阴阳之气形成的,人类并不是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统治者,同样也是大自然孕有的结果,并直接参与了大自然的进化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包括天、地、人等都各有其规律性,人类应该顺应和遵循这些自然规律。人类的各种活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大自然也会对人类的活动做出反应。所以说,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就应该积极努力地去探索自然规律,做到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序意》中说:“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循其理,平其私。”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界的各种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那么农业才会丰收,人事才会顺利,社会才会安宁。反之,人类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对应关系,人类社会的活动只有取法自然,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才能顺利,才能成功。效法天地、顺应自然十分重要,《吕氏春秋序意》中指出,古代的清平盛世,是“法天地”的结果。

《情欲》篇中也提到“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古代圣王先贤在治理国家时,都努力地效法天地,遵循自然规律,所以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积极主动地效法自然,克服主观盲动性,才能缓和与自然界的矛盾,避免与自然界产生对抗。《吕氏春秋》在人类的行为方面,提出了贵因论。《贵当》篇说:“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夭地之数也。”《仲秋纪》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因其类。”这些内容可以看作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审天者和推历者根据星辰、月亮的变化规律而能够知道四时与晦朔,从而合理安排农业活动与其它事宜顺应自然,反映的是道家思想。侯外庐先生在评价《吕氏春秋》时说:“总而言之,通读全书,处处感到道家的气氛极重,初不让于儒家的味道。
《吕氏春秋》在十二纪当中提出了系统的生态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无不体现了古人的环境保护思想。比如,《吕氏春秋孟春》中说,为了保护山林资源而“命祀山林川泽,……禁止伐木;”而通过“牺牲毋用牝,……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屬毋卵”的方式来保护动物资源。

仲春时节,为了不妨碍农业生产活动,要求“无作大事“无竭川泽,无漉陂池”,以免破坏了生态系统。为了保护林木资源,要求''无焚山林”。季春时节,为了保护动物资源,采取“田猎單弋,置果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的措施。并且“命野虞无伐桑柘”以便保护桑树资源。孟夏时节,“无起土功,无发大众”,以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了保护森林资源,要求“无伐大树”。“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也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动物资源。季夏时节,植物正处于生长的最佳时期,因此要求“无或斩伐”。而要求“不可以兴土功,……无举大事”则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到了秋、冬季节,人们就可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了。比如“伐薪为炭”,也可以在野虞的教导下,“取疏食田猎禽兽”,还可以“命渔师始渔”。万物是由道衍生出来的,而道即自然,因此,自然是万物的本性之源。“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万物自然而生,又自然而亡,本性自然,无需人们去干预。
《淮南子》反对人类干预自然过程,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从道与物的关系里推导出入与万物的关系一一无为。但它的无为与老庄的无为有所不同。老子主张的无为是''辅万物之自然”气庄子对无为的理解是:“其出不忻,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己矣。……是之谓真人。”主张对待外物从不动心,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淮南子》将无为视为一种处理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适用于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间的关系。人类做事情,前提条件是不能过度干预自然界的发展,更不能对抗自然规律,而应该去顺应自然。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就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人为地去干预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就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人类必须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阴阳五行思想,吸收了《吕氏春秋》的“十二纪”的内容,提倡顺应自然,顺物之性,不先物为,强调顺应天时。主张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应该遵循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春天是大自然万物萌发的季节,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新生命开始孕育。因此,在春季,统治者应该顺应夭时,釆取仁政治理国家,注意爱护新生命,保护大自然的各种生物。《淮南子时则训》中说,孟春时节,为了能够让新生命安全孕有,要求“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毋屬,毋卵”。禁止砍伐生长的树木,不能捣毁鸟巢,不捕杀怀孕孵卵的动物,要保护好幼小的麋和鹿。为了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不被破坏,要求“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主张“毋作大事以妨农功”。季春时节,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要求“田猎毕弋,置罗网,餃毒之药,毋岀九门。”为了保护植物资源,提出“乃禁野虞,毋伐桑柘”。
夏季随着温度升高,自然界的阳气达到了顶点,万物长成。因此,在夏季应遵循“佐天氏养”的自然规律,去努力保护山林资源,“毋兴上功,毋伐大树”;禁止百姓“刈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对那些迅速成熟的动植物资源,则诃以及时利用。尤其是到了季夏时节,可以“命渔人伐蛟取If,登龟取重。令滂人,入材苇”,放心地利用这些资源。

秋季随着自然界气温的降低,阳气也逐渐衰落,而阴气随之增强,进入收获季节。此时,人们可以持弓带箭捕猎,以及伐薪烧炭,获取各种动植物资源。
冬天气温继续降低,开始出现霜雪,自然界的阴冷之气达到了顶点,万物凋零,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收藏。仲冬季节,要求百姓必须进行积聚和收藏,否则“牛马畜兽有放失者,取之不诘”;对于自然界中“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则教导他们如何获取这些资源。这时也可以“伐树木,取竹箭”。到了季冬时节,“始渔",“收秩薪,以供寝庙及百祀之薪燎”。总而言之,到了冬季,人们就可以放心地利用包括鱼类、林木、动物等在内的各种野生资源了。
在一年四季中,春季和夏季动植物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侧重于保护;秋冬季节,动植物趋于衰亡,侧重于利用。这种用、养结合的方式,顺应了自然界的规律,确实可以起到保护动植物资源的作用。
《淮南子主术训》认为:“食者,民之本也。"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以食为天,所以应把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放在首位。统治者应该“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各因其宜”,只有这样,才能“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淮南子时则训》认识到了在顺应天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时禁与护生。“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淮南子主术训》则认为,对于自然界的生物资源不能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畋不掩群,不取屬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应该高瞻远瞩,做长远打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开发利用各种生物资源时,应该顺应其发展规律,遵循时节,随时而动,以保证自然界各种生物资源的生长和再生。
《白虎通》认为,统治者要想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实行仁政,同时遵循自然规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才能使自然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局面,才会有朱草、灵芝、凤凰、鸾鸟、麒麟、白虎、九尾狐、白雉等各种祥瑞出现。《白虎通封禅》就这些祥瑞所代表的意思逐一进行了解释:为什么出现九尾狐呢?是因为“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那为什么必须是九尾呢?是因为“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而且“明后当盛也”。为什么岀现景星呢?原因是“景星常见,可以夜作,有益于人民也”。之所以出现甘露,是因为甘露“降则物无不盛者也"。而朱草的出现,“可以染绛,别尊卑也”。醴泉之所以出现,是用来“养老也“嘉禾者,大禾也”,其出现预示着“三苗为一穗,天下当和为一”。以上这些祥瑞的出现,是统治者给予自然界人文关怀,恩泽万物,保护环境的结果。是自然生态平衡,万物昌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表现。
同样,灾异现象的出现,不仅是上天对统治者的示警,也是人和自然关系紧张的表现。《白虎通灾变》中说到,上天为什么会有灾害降临呢?“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然后才能让其“悔过修德,深思虑也”。并进一步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戒人也”。之所以出现灾变,是上天以此来谴告君主的,目的是让其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过失,实行仁政,深思熟虑后才能作为。如果统治者违反天时,逆天而行,破坏生态平衡,那么天就会惩罚统治者,降下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王充认为,天没有意志,不会故意为人类生产什么东西,灾异怪变也不是上夭对人们的谴告,地上生长出来的东西和天上出现的怪异,都是自然的,无意识的,天气对人和物的影响也是通过气自然发生的,这就是王充的天道自然论。在《论衡初禀篇》中,王充明确地指岀:“自然无为,天之道也。”这里所说的天,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因为天道无为,所以说:“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规律都是自然无为而形成的,并非上天有意的安排。若阳气上升,则“物自生长”;阴气上升,则“物自成藏”气这些规律是不依赖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类只能适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而不能将意志强加给自然界。
王充在《说日篇》中指出,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因此,他认为有为与无为是人类活动和自然规律的根本区别。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就在于它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客观世界中万物的发生、发展部是因为它们自身的原因所引起的。天地的运行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不具有任何精神方面的作用,人类与万物都是在天地运行中自然产生的。由于天地之间的元气上下运动,“万物自生其中间矣”。所以,在万物背后并没有一个指使它们生成变化的主宰,而是“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父母,何与知哉”?元气同样也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但是,王充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而是依据自然而为,遵循自然规律釆取适宜的行动。
总之,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时候,需要透过自然现象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在生产和生活中顺应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