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性图像中,常服造型特征如何,裆裤与抹胸,有什么特点?


裆裤一般是指穿于下体的常服,由裤腰、裤裆、裤管三个部分组成。
从形制分类可分为开裆裤和合裆裤两大类,宋代女子着裆裤在文献记载中可以窥见。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中宫常服,初疑与士大夫之家异,后见干道邸报临安府浙漕司所进成恭后御衣衣目,乃知与家人等耳。其目:熟白纱裆裤、白绢衬衣、明黄纱裙子、粉红纱抹胸、正红罗裹肚、粉红纱短衫子。”《都城纪胜》中也提及女伎骑乘服有“衫子裆裤”,可见宋代女子裆裤通行于上下各阶层。

宋代女子多穿合裆裤,穿着方式有两类,一类作为贴身内裤穿于开裆裤之内;另一类套穿于普通的合裆裤外,作为外裤显露于外。外穿的裆裤多外侧缝开衩,侧缝开衩处有收褶设计,使裆裤呈现喇叭形的造型特点,突出了外裤的时装效果。
一、裆裤
裆裤外穿的现象北宋较为少见,多见于南宋时期。刘宗古所绘《瑶台步月图》是一幅宋代圆扇面小品,描绘了夏夜贵族妇女登露台赏月的情景。
台榭被树梢掩映,雕栏玉砌,空中明月,烟云隐现,景色空濛。画中可见三位端庄优雅、身形纤瘦的仕女与两旁托着酒壶、拿着团扇的侍女,玳筵罗列,临轩拜月。
此画虽没有明确纪年,但从仕女头上戴冠为头顶偏后的造型来看,应为南宋时期流行样式。画中仕女身穿窄袖对襟褙子,下着白色长裤。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指出画中女子梳高冠髻,穿小袖对襟旋袄,下着长裙。
孟辉先生在《中原历代女子服饰史稿》一书图注中指出,“诸女着窄袖长褙子、两外侧开衩缝长裤”。从图中可以看出,仕女下身在前后中心线处有明显的分界线,勾勒出裤筒的形态特征,左右两侧也能看到明显的开衩,结合裆裤在南宋时颇为流行的服饰风尚可以推测出,画中仕女下身所着为裤而非裙。
画中两位侍女下身也穿有同样式的裆裤。南宋佚名小品画《蕉荫击球图》、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同样可见着裆裤的女性形象从图中可以看到裆裤侧面开衩处有自上而下的褶裥设计,当褶裥展开时,裆裤的喇叭形态清晰可见。

裆裤另有一种侧缝系带的样式在中下层妇女中较为常见。南宋画家李嵩所绘《货郎图》,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作品,描绘了一位肩挑杂货的货郎将至村头,众妇女儿童驻足围观、欢呼雀跃的热闹场面。
画面左侧正在挑选货物的妇女戴头巾,髻上装饰有球形簪,身穿窄袖衫,下身着开衩裆裤,外围系有短裙,短裙外罩自后向前合围的褶裥裙。
画面右侧一妇女怀抱孩童,欲向货郎走去,梳高髻,头戴头巾,身穿窄袖衫,外罩长裙,下着裆裤,裆裤呈现阔腿样式,两侧开衩,并在侧缝处系有系带。可见下层劳动妇女多在裆裤侧缝处缀带,体现出便于劳作的目的。
二、抹胸
前人观点多认为只有唐代女子会袒胸露乳,宋代因受到理学的影响,服饰总体上趋于保守。但事实上,宋代女子不再将抹胸视为内衣化的亵衣,而是作为生活化的常服显露出来,低胸风潮在宋代达到了极致。
从宋代文献记载与传世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宋代女子“内衣外穿”的风气日益形成,并在逐渐引领宋代女性的审美新潮流。宋代女子的内衣在继承晚唐五代遗风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最为典型的女性内衣为“抹胸”。
抹胸是宋代女子最重要的内衣之一,是护住女性胸部的亵衣。徐坷《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也,俗谓之肚兜。”因而抹胸又称“抹肚”。

“抹胸”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南塘后主李煜诗《谢新恩》有云:“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五代毛熙震《浣溪沙》也提到:“静眠珍簟起来慵,绣罗红嫩抹酥胸。”宋代女子抹胸的形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长方形的布帛样式,布帛两端有束带,贴身围裹于胸腹。
在南宋刘宗古《瑶台步月图》中可见宫廷赏月仕女身穿抹胸便为此类样式。另一类为前有后无的样式,所谓“只施于胸不施于背”。此类样式多以束带分别系于颈脖处和腰间,在宋王居正《纺车图》中的老妪形象,就着有此种抹胸。
宋代女子常与唐代女子相比较,认为其较唐代女子来说更加保守,衣着要严实,严禁外露。还有一些说法认为宋代女子受到理学的影响,缠足裹胸,忌讳展现身体曲线。
从宋代的传世绘画可以看到,抹胸作为宋代女子的贴身内衣,并无太多束缚,女子在日常生活中常将抹胸外穿,搭配褙子、罗裙等,从宋佚名《荷亭婴戏图》中仕女、南宋佚名《歌乐图》中女伎、《渔乐图》中妇女所着抹胸可以看出,无论是宫廷女子、歌舞伎还是平民百姓,皆可穿着抹胸。
在北宋何充《摹卢媚娘像》中,可以看到道姑身穿的窄袖对襟低领长褙子里,抹胸略微显露,酥胸微露。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也可见到内衣外穿,显露胸部曲线的市井女子形象。
从宋人画作中,直观地反映出了宋代女子的服饰审美,女子抹胸是可以展现于外的,适当地展现女性身材是被承认的,并不会认为其亵渎了神灵。由此可见宋人观念的包容和豁达。

从宋代传世绘画看,抹胸的颜色多以鲜艳的红色、粉色与淡雅的白色为主。《纺车图》中的老妪形象着红色抹胸,《荷亭婴戏图》中仕女着浅黄色抹胸,《歌乐图》中女伎着素色抹胸,可以看出抹胸颜色多与外衣的颜色搭配穿着。
在使用较为鲜艳的色彩时,外衣色彩往往较为素雅,体现出了宋代女性对于服饰搭配上的审美与色彩的独特运用。通过收集的传世绘画作品,总结出宋代女子着抹胸的色彩特征。
三、宋代女性图像中女子常服的造型特征
宋代女子常服造型随着时代发展、审美变化、搭配方式的改变不断变化,女子常服襦、袄、衫、褙子、袍服等多体现在领型、袖型的错落变化以及衣身长短变化上,整体造型变化大体可以分为领型、袖型与身型三大类。
1.领型
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记载:“领,颈也,以壅颈也。”衣领通常与衣襟相连,主要是指服装中围绕人体颈部一圈的部分,包括领片、领缘及领饰。在宋代女子常服中,衣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形制的变化上,以交领、直领、圆领贯穿两宋。
交领是最早被称为“有领”的领型样式,也是最早饰有领缘的领型,主要是指将门襟相互交叠的形制特点,中原汉民族多采用交领右衽的穿着方式,右衽与左衽不可乱穿,右为阴、左为阳,交领左衣襟压右衣襟呈现“y”字形,是为“交领右衽”,为生者服,反之“左衽”则为逝者服。
交领在中国历代服装中适用范围最广,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经典领型,在含蓄中包含中华文化精髓。直领相较于交领问世较晚,是指领子没有在胸前交叠而是从胸前垂下来,呈现平行垂直领型特点,在宋代服饰中较为流行。

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直接敞开无系带的形式,一般作为外衣穿着,多称为直领对襟;其二为在前胸处有系带的形式,穿着于外衣之内。
直领对襟样式受到宋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穿着方式上更加符合宋人的审美追求。北宋初期,女子服饰沿袭晚唐五代旧制,襦裙以交领与直领为主,衣领领口与颈部的贴合程度较小,可见《捣练图》、《宫中图》、《韩熙载夜宴图》、《饮茶图》中女子形象。
北宋中后期,直领对襟样式在宋代女子服饰中广为流行,作为外衣的衫子、褙子在对襟处呈现逐渐收拢之势,衣领仍呈现相对宽博之势。
衣领有贴合脖颈与不贴合脖颈的两种穿着形态,河南登封唐庄北宋墓、河南登封黑山沟宋墓《伎乐图》、河南禹县白沙宋墓、济源市东石露头村北宋墓壁画中有此类穿着造型。
南宋时期,女子常服在形制风格上发生明显的转变,呈现窄瘦之势,领型多为直领对襟样式,领口更加贴合颈部。从《瑶台步月图》、《中兴瑞应图》、《宫女图》、《杂剧人物图》中可以窥见。从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女子上衣常服整体采用直领对襟样式,衣襟自由开放,呈现轻盈、洒脱之美。
2. 圆领
圆领早在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与交领同为中国传统服饰中最早出现的领型之一,最先为下层社会所服用,直到唐代才开始在上层社会中流行。
宋代圆领继承了唐代旧制,成为百官朝服,为圆领大襟形制。宋代女子常服中,圆领主要集中在宋代宫廷侍女所着袍服中,领口处多饰有缘边,圆领内多穿交领,构成圆领外,交领内的组合搭配秩序。

3. 袖型
宋代女子常服的衣袖造型主要涉及襦、袄、衫、褙子、袍服这五种服装品类,女子服饰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
北宋初期仍遗存五代时期的宽博之风,衫式袖口呈现阔袖样式,段文杰先生曾提到在敦煌五代壁画中,无论是上层社会的贵族女性,还是下层社会的侍女皆可穿大袖襦裙,其袖口宽博之势远超前代。
结语
宋代女子常服遵循中国古代服饰中平裁对折,中缝对称的剪裁原则,采用简洁纯粹的“十字型”剪裁方式,体现出以中分、对称、严整、均衡为特色的传统造物法则。
“十字型”平面剪裁方式尤其强调“中轴线”在造型控制上的主导地位,宋代女子常服遵循这一造型规律,以衣身前后的中心线为基准,形成左右对称的分布,保留前后中心线的衣缝,在视觉上强化服装与人体的对位关系。
衣身多呈现两侧开衩的造型特征。裾式多变,呈现错裾式与等裾式两种样式。错裾样式表现为衣身前襟较后襟略短,在女子常服中多有所见。河南省登封市高村宋墓《烙饼图》中可见错裾式的对襟窄袖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