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作为古代中原王朝的巅峰,为何不能成功管理蒙古高原?


汉朝和唐朝是两个非常相似的王朝,两个王朝都是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持续时间也很久,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高峰。如果论疆域面积,汉唐两代仅次于元朝和清朝,而在汉族王朝中是位居前两位的。汉唐两代除了统一内地之外,还成功经营了西域。两代都击垮了北方强大的游牧帝国——匈奴、突厥,但是都未能成功管理漠北高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漠北和漠南的地理环境天壤之别
漠北,也就是现在的蒙古高原一带,是历史上亚欧游牧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曾经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崛起,并对中原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战国时期开始,匈奴、东胡就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历代中原王朝选择的基本方法就是占据漠南,修建长城。

蒙古高原示意图
这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措施。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都在北方边界修建了长城,而赵国更是在河套平原移民实边。这里的河套平原就是非常关键的位置了。河套平原以北有两道屏障,分别是戈壁滩和阴山,戈壁滩是内蒙古和外蒙古之间的一个低洼地带,这里十分荒凉,自古以来就是漠南和漠北的分界线。而阴山又位于戈壁滩以南。
而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地形平坦,有黄河之水迂回穿过,可谓水草丰美,沃野千里。河套平原以南则是荒凉的鄂尔多斯高原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因此,河套平原成为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关键地区。游牧民族如果越过阴山,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占据河套平原,然后在此休养生息,并随时可以对中原长驱直入。中原王朝占据河套平原,就可以在此屯田驻军,并依靠阴山的屏障抵御游牧民族,甚至可以出兵北伐。

战国和秦朝时期,中原王朝对北方的匈奴基本处于被动防御状态,不能主动出击到漠北。而汉朝和唐朝则曾出兵漠北,横扫大漠。但是我们要清楚,汉唐能够北伐漠北的基本条件就是占据了河套平原,不然北伐就无从谈起。
既然中原王朝能够在河套平原设置据点,为何不能越过阴山、戈壁滩在漠北设立据点,进行屯田、驻军呢?漠南和漠北的自然环境存在天壤之别。漠北,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由于纬度高,所以气温低。这里在古代是非常难以开发农业的,因此难以实行屯田。屯田无法推行,军队的供给就必须从内地运输过去,这是一个成本极其高昂的措施,而且十分危险。

汉武帝为了北伐匈奴,派遣10万大军深入漠北,而为了给军队提供补给,其动用的民力就多达50万甚至上百万。经过几次北伐之后,汉朝的徭役程度就接近了秦朝的水平,经济被严重破坏,天下户口减半。如果不是汉武帝晚年醒悟,下“罪己诏”,那么西汉可能就提前灭亡了。汉武帝光是北伐几次北伐就搞得经济残破,更别说直接在漠北驻军,实行长期供给了。
因此,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始终无法将军事力量延伸到漠北高原,这也是中原王朝无法控制漠北的主要原因。
二,以夷制夷——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基本策略
既然中原王朝的军队无法在漠北驻扎,也无法长期深入漠北,那么汉朝就只能采取一个办法,那就是让漠南的游牧民族去守卫边疆,如此能够减少成本,这个办法就是以夷制夷。汉朝时期,漠南生活的南匈奴、乌桓成为了汉朝北伐的常备军,而东汉更是调集大量的羌人到漠南。
游牧民族以牧业为生,擅长在草原上奔袭。让这些游牧民族来对付漠北的民族,自然要轻松很多。当然,汉朝为了笼络漠南的游牧民族,也要向他们提供大量的赏赐。这笔赏赐的资金十分昂贵,但是总体上是划得来的。

东汉时期能够击败北匈奴,南匈奴、乌桓和鲜卑功不可没。先是乌桓西征匈奴,导致匈奴崩溃而分裂,接着是鲜卑西征,击杀了北匈奴单于。接着才是东汉再联合乌桓、鲜卑和乌桓出征,最终消灭了北匈奴政权。
公元89年,北匈奴已经灭亡,其单于西迁。东汉无法在漠北驻扎军队,于是在匈奴贵族之中扶持了一人为单于,让他来统率匈奴各部。这实际上就是“以夷制夷”的表现。可是,由于缺乏军事威胁,这种羁縻的方式非常脆弱。不久,这位新单于就叛乱了,东汉只能再次出兵北伐。鉴于东汉始终无法成功管理漠北,强大的鲜卑就干脆直接接管漠北,于是匈奴十万落都自号鲜卑,鲜卑从此统治漠北。

以夷制夷可以击垮对手,但是击垮一个之后,会让另外一个强敌崛起。
唐朝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唐太宗击败薛延陀汗国后,被漠北各部称呼为“天可汗”。然而这个天可汗不好当呀,因为唐朝无法在漠北驻扎军队。于是,唐朝就册封回纥为瀚海都护府,也就是扶持一个新兴的力量来代替唐朝管辖漠北,这也是以夷制夷的表现。很快,回纥在唐朝的扶持下就强大起来,成为了铁勒部落的首领。
意外发生在唐高宗末期,东突厥人发动了叛乱,他们重回漠北,击败了回纥,重建汗国。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唐朝和突厥在漠南和西域的争夺都十分激烈。为了击败突厥,唐朝继续扶持回纥,最终回纥人击败了突厥,建立了回鹘汗国。回鹘汗国名义上是唐朝的安北都护府,实际上则是唐朝的强敌。

因此,由于中原王朝无法在漠北驻军,只能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这种政策只能击垮一个共同的强敌,但是随后又是新的强敌崛起。草原上的强大敌人总是一波一波出现,一旦中原王朝进入末世,他们就趁机南下,甚至入主中原。
三,游牧民族为何崛起得如此之快?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中原的统一,需要十多年乃至于上百年,但是漠北的统一基本在20年内就能够实现。例如突厥在550年建立,到554年就统一了漠北,560年就征服了西域,甚至和波斯瓜分了嚈哒帝国,出兵黑海以北。铁木真在1189年才成为其部落的大汗,而在1206年就已经统一了整个漠北。草原帝国的兴起如秋风卷落叶,不过衰落也是摧枯拉朽。
草原帝国崛起的速度快,使得中原王朝难以有长期的、持续的力量去对付。中原王朝打垮了一个草原王朝,很快另外一个草原王朝又崛起,中原王朝的财力、人力、物力经不起如此消耗。明朝的永乐帝为了彻底击垮蒙古,先后六次大规模北伐,其中五次亲征。结果永乐帝不仅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还把国库耗光了,导致仁宣年间不得不收缩。

欧亚大草原分布
游牧民族原本就是迁徙不定的,他们的移动、迁徙的速度都十分惊人。有的部落原本生活在大兴安岭,可不久就迁徙到了伏尔加河下游。一旦一个部落崛起,这个部落就能够迅速征服临近的部落,然后四面扩张,很快就兼并了漠北的所有部落,实现统一。游牧帝国的崛起就是滚雪球。战争会给征服者带来财富、奴隶,随着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游牧帝国的各部也不断享受其扩张的成果,因而他们也非常乐意加入其中。
由于游牧民族不断流动,使得中原王朝很难一举将之消灭。中原王朝北伐,他们就避其锋芒,等待补给的粮食出现困难了再进攻,甚至直接切断粮食运输的线路,导致北伐大军进退两得,最终惨败而归。因此,历代北伐都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去的,成功的只是少数。

当然,游牧民族的问题最终是在清朝得到了解决,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首先,满洲民族原本就是农耕、游牧、渔猎为一体的民族,他们对蒙古的了解远甚于中原汉人。他们善于骑射,在草原上的战斗能够甚至超过了蒙古人。因此,他们能够在不带大量补给的情况下就能够征服蒙古。
其次,清朝实现了在漠北的驻军。历代中原王朝都无法在漠北屯田,但是清朝却在科布多等地驻扎了军队,实现了屯田。清朝屯田的地点已经远在西北,这里是历代王朝难以到达的地方。清朝控制了东北、西北的河套平原,基本上对漠北形成了三面包抄之势,蒙古一旦反叛就会遭到几面围攻。

第三,清朝将蒙古各部的领地完全划分完毕,禁止蒙古各部越过边界侵扰他部。一旦其中一个部落敢动,清朝就会出兵解决,或者召开会盟,要求退还土地,赔钱道歉。这种方法就导致蒙古王公无法实现兼并,无法兼并自然也就是无法滚雪球,统一的游牧帝国就无法建立。当然,无法迁徙导致蒙古的经济大受其害,清朝为了补偿,就给王公提供俸禄,如此他们就必须依赖于清朝了。
葛剑雄在《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说:“中国农业区的完成是由汉族完成的,但中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统一是由牧业民族完成的”。这个分析的确很有道理。正因为元朝和清朝的崛起,使得中国成为了游牧农耕组合的多元一体帝国,并奠定了在中国现代的版图。
好书推荐
《历史大变局:形塑中国三千年》是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主编的一部特殊的中国历史读本,豆瓣评分9.1。全书收录历代经典文章139篇,起于尧舜,终于清末,勾勒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脉络,展现了延续千年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书中文章可分为改变了历史的文章和标记了历史改变的文章。前者意味着中国的历史因这些文章而改变了命运。如若无李斯的《谏逐客书》,后来秦也就未必能统一天下;又如如果没有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称帝的事情如何了局,也没有人可以预料。
而后者则是历史变动的直接证词。如政事方面的汉文帝的《除肉刑诏》,学术方面的《论迎佛骨表》等,或代表了一种新观念新时代的出现,或宣告了变局的形成。两者结合起来,中国的历史轨迹即粲然可见。
到顶部